新華社蘭州6月11日電 題:甘肅臨洮:“護花使者”催生花樣扶貧經濟
新華社記者 劉能靜、張欽
進入六月,暑氣漸濃,當全國大部分地區的芍藥已“紅消香殘”時,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的芍藥花卻正開得爛漫。時下,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各大花市銷售的芍藥,多來自臨洮。
走入臨洮縣洮陽鎮車劉家村的曹家坪社,隨處可見兜售芍藥花的村民。有些村民正忙著將剪下的芍藥花骨朵捆成一束一束的。臨洮縣興望牡丹産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曹佰平介紹,芍藥鮮切花是當地農戶的主要産業之一,村裏幾乎有半數人力都在種牡丹和芍藥,剩下的則發展起了“農家樂”等由賞花帶動的“花樣經濟”。
曹佰平是曹家坪社的種花大戶,目前他已經在村裏種上了300多畝牡丹和芍藥,在離曹家坪社30多公裏的地方,又開出了100畝左右的花田。“那裏海拔高、天氣涼,花期也能推遲一些,這樣就能再填補一段外地市場芍藥‘花荒’了。”曹佰平説。
古時,人們就常將牡丹與芍藥相提並論,元代詩人劉敏中有詞雲:“牡丹花落。夢裏東風惡。見説君家紅芍藥。盡把春愁忘卻。”曹佰平説,在廣州等地的花市裏,芍藥就是牡丹的“替身”。“因為牡丹不能做鮮切花,剪下來當晚就敗了。”
曹佰平做芍藥鮮切花生意約有七、八年時間,但種花卻是曹家的“祖傳”愛好。曹佰平的爺爺曹希望被村裏人稱為“牡丹老人”。曹佰平記得,小時候自己家的院子裏就載滿了牡丹和芍藥,就連地裏都種著花。
今年83歲的曹希望從13歲就開始種牡丹。“我的父親那時候就種了幾棵野牡丹。”曹希望回憶,過去村子周圍就是森林,林子裏長著許多野生牡丹,粉的、紫的、白的,姹紫嫣紅,煞是好看。但他也説不上為什麼喜歡牡丹。後來漸漸長大,對牡丹和芍藥便喜愛得無以復加。“牡丹是富貴花,我就覺得牡丹芍藥最好。”
“那時候五藏溝牡丹很多,我就走路去挖。”曹希望説,為得到一棵牡丹,他甚至要走上十幾裏山路。“有時候看到別人家有好看的牡丹花,我就跟人家要。人家一看我這麼小的娃娃這麼愛牡丹,就給我了。”
曹希望在家中的院子裏種滿了牡丹,生活還比較困難的時候,別人家院子裏都種著菜,但曹希望卻還是舍不得拔掉這些牡丹。這些花就一直保留下來。“包産到戶後,家裏有地了,孩子們就讓我把牡丹種到地裏。”曹希望説。
起初是人養牡丹,但後來就成了牡丹養人。1982年,曹希望將種的30多株牡丹和十幾株芍藥賣給了蘭州電力修造廠,賺了900多元。這讓曹希望看到了牡丹和芍藥的“錢景”。
現在,曹希望的“護花”接力棒已傳到了孫子曹佰平手中,曹家的“花樣事業”也越做越大,還帶動了村裏400多戶人走上牡丹和芍藥鋪就的“致富路”。過去窮得無人問津的村子,現在卻遊人如織,村民靠著“花經濟”脫貧奔小康。
“護花使者”曹希望已經種了70年牡丹和芍藥,花成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天清晨,曹希望就會到自家牡丹園裏轉一圈,“聽人説園子裏來了好品種,我去看看。”“巡園”歸來的曹希望説。
-
建起“黃金屋” 脫貧探新路——青海果洛以“酒店經濟”撬動精準扶貧
已從西寧回到家鄉快一個月了,藏族阿媽卓瑪吉耳邊依然回響著果洛大酒店開業時震天的鞭炮聲。2018-06-07 10:17:05
-
經濟觀察:中國電商扶貧的“上行”之路怎麼走?
近年來,中國電商巨頭的布局從城市延伸到了鄉村,為農村帶去消費升級的同時,也促進了脫貧攻堅事業。2018-06-06 14:18:20
-
用“新經濟”“新模式”打造扶貧“新利器”
“眾籌”“共享經濟”“網紅”“社交平臺”……這些看似離貧困地區很遠的新經濟、新模式,正在成為脫貧攻堅戰的“新利器”。在近日舉辦的“精準扶貧公益論壇”上,多位專家建議加大扶貧創新力度,利用互聯網和新經濟實現低成本、廣覆蓋,確保扶貧長期可持續。2017-11-13 20:16:59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