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互聯網資訊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杜天剛進行防滲施工
新華網重慶11月15日電(何凡)防滲工程直接影響建築安全,也與社會民生息息相關。從投身于上千個工程無一返修,到鑽研創新工藝、攻克技術難點,從牽頭組建全國首個建築灌漿防滲技術協會,到自掏腰包組織培訓、傳承技藝……身為國家防水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專家委員會防水技術專家,杜天剛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耕于防水堵漏領域二十余年,為推動行業隊伍專業化、標準化、精細化鼓與呼。
“我迫切希望能夠把我的手藝、我的經驗傳承下去,讓更多大型建築不再滲水,煤礦不再發生突水突泥,地鐵再也看不到路人摔倒或撐傘,道路不再開挖,邊坡不再滑坡,老百姓的住宅不再漏水。”這是杜天剛接受記者採訪時表達的願景,也是他多年來始終秉持的初心。
時間是所有建築物的天然對手,大至橋梁隧道,小至民居街巷,滲水漏水折減建築壽命,事關民生安全。如何破解這一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難題?杜天剛的答案很樸實:“材料多種多樣,工藝各有不同。做好防水的關鍵在于用心,熟能生巧。”
恒心:參與上千工程 至今無一返修
“防水材料有卷材類、涂料類,每個門類又有細分,還有剛性材料、密封材料、堵漏材料等等。它們在力學性能、溫度性能、耐水性、抗老化性能上各有特點,有不同的適用范圍、配制方法、施工技藝、工程維護。”他一邊向記者介紹得心應手的專業知識,一邊演示著操作技巧,手法熟稔,忙而不亂,自帶“高手光環”。
據中國建築防水協會發布的《2013年全國建築滲漏狀況調查項目報告》顯示,建築滲漏問題較普遍,不同年限樓房屋面的滲漏率均超過90%。而這20多年來,杜天剛參與的上千個防滲工程,至今沒有一個因品質問題而返修。
2007年,嘉悅大橋在汛期來臨前,遭遇施工的重大挑戰:橋墩的帷幕出現嚴重滲水,嘉陵江水噴濺而入,施工作業面一片汪洋,工程只能停止。帷幕就是在江水中用混凝土修建的像水桶一樣的圍擋,攔住江水,“水桶”內才能架設鋼筋澆築混凝土修建橋墩,橋墩立起後,再架設橋梁。
當時,國內幾家知名的防滲處理公司受邀前來,提出的方案將增加上千萬元的費用,並把大橋通車時間往後延遲一年。
而杜天剛到場後,穿著救生服,帶著測試工具,在帷幕中觀測一整天後,拿出自己的解決方案,並帶領團隊親下幾十米深處,實施作業:在滲水處開挖“喇叭口”縫槽,再往縫槽中灌注防滲材料。
這種當時在業界聞所未聞的處理工藝一舉奏效,防滲材料迅速凝結成塊,形成了外小內大的“喇叭口”,有效防止了這些硬塊被江水衝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灌注防滲材料,帷幕的滲漏處被全部堵住。施工方為此節省了費用,大橋也按期竣工。
盡心:“每個重大案例都歷歷在目”
在杜天剛完成的上千個建築防滲處理工程中,不乏哈大高鐵、蘭新鐵路、滬杭高鐵、京杭高鐵、張唐鐵路等全國性重大工程。
2001年,有近百年歷史、歷經數十次防滲處理的長春西客站,再次出現嚴重滲水。杜天剛希望“一勞永逸”,不過徹底處理需要清掏此前全部的防滲材料殘渣,常規的器具根本無法深入僅有5釐米的伸縮縫。他在忠縣農村請鐵匠打了一個類似于“掏耳勺”的工具,用3天時間把殘渣全部清理幹凈。灌入新材料後,該工程再沒有出現滲水問題。
2011年,他創造性地在混凝土缺陷部分埋藏灌漿導管,堵住了沙坪壩三峽廣場地下人防工程的滲水,成本比常規方法節省七成;2012年,三峽大壩的部分廊道和機房出現滲水,水柱從墻壁噴濺而來,射程長達10多米,施工方根據杜天剛的建議,先安裝止漿塞,水壓變小後再用高壓灌漿機往裏注射防滲漿,滲水立即被堵住。
細心:“我靠的就是實幹+巧幹”
1971年,杜天剛出生在重慶忠縣,成長于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19歲參軍,22歲退伍回鄉,由于沒有實用技術和工作經驗,他一時找不到求職方向。此後,杜天剛與幾個同鄉懷著“闖碼頭”的雄心來到重慶,成為“山城棒棒軍”中的一員,並憑借踏實肯幹,得到雇主好評,經介紹進入防水行業。
“防水堵漏,講的是品質和信譽。學這門手藝,需要懂材料、懂設備,洞察施工環境,採取合適工藝,要實幹加巧幹,要體力與智慧的結合。”談及多年體會,杜天剛這樣歸納。在老板的悉心教導下,他很快掌握了防水技術,由一名“臨時工”成長為一名有技術的“熟練工”,被老板派送到東北分公司。
“在東北有一次施工,那戶住的老兩口都得了風濕病,飽受房屋漏水返潮之苦。當時老大爺握著我的手説,我看你小夥子幹活不錯,希望你能幫我把防水做好。”這段經歷深深觸動了杜天剛。此後,他鑽研技術,攻克了一個個難點,漸成為業界技術骨幹。
1999年,杜天剛收購了防水專利,2002年回到重慶,又通過參與一係列大型防水項目,在業內贏得良好的聲譽。2016年,杜天剛榮膺2016年度十大“巴渝工匠”榮譽稱號,且被授予重慶五一勞動獎章。
暖心:“良心行業一定要質保”
多年來,杜天剛堅持從學習理論到探索實踐,再從經驗中升華提煉出要訣,並積極推動國內外從業者技術交流、取長補短。他牽頭組建了全國首個建築灌漿防滲技術協會,每年舉行的全國性行業技術研討會,吸引包括院士在內的諸多專家參會。他還言傳身教,編著專業技能教材,開辦培訓班傳授技藝,為多個區縣的精準扶貧工作開展就業指導。
懷著責任感和善心做事,是杜天剛的人生信條。汶川地震,他將自己賬上數萬元存款全部捐出,生意幾乎因缺乏流動資金而“斷炊”;甘肅舟曲泥石流事故,他自費趕往事發現場建言獻策。被問起工匠秘訣,杜天剛説:“只是‘用心’二字”!良心行業一定要質保。沒有實戰經驗,未經過任何專業培訓,何以稱作匠人?品質問題往往就出在“手藝人”不用心。一個細節處理草率,整個工程就可能垮掉。”
他呼吁,防水領域有兩點亟待補強:一是充實專業化隊伍;二是品質與標準相輔相成。“建築防水是老百姓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年久失修的小區需要專業防水工,全國的需求至少有數十萬人。如果能在更大范圍培訓這一專業技能,將對精準扶貧、帶動就業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
而他的培訓班並不追求“手藝速成”,而是著眼于對事業的專注、對品質的執著、對完美的追求。“在老師的眼裏,技藝永遠沒有終點。我承接項目碰到疑難雜症時,會回來請教他。而有的項目甲方監理已經通過,但如果技術處理未達到他的要求,會被要求重做。”杜天剛的嚴格要求,令“零基礎”學員徐剛印象深刻。他參加了三期培訓班後,已經實現學以致用,組建起項目團隊。
如今事業有成,杜天剛更多思考的並非財富增值,仍是如何擔當起“防水”人的責任和使命:“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漏’只是對防水的基本要求,行業應有更遠大的目標,使我們的家園更安全、更耐久、更綠色。而我最想做的是傳承,讓更多專業人才為老百姓解決實際困難。”

-
梁思成關門弟子郭黛姮解析:未來的北京是什麼樣
2017-11-22 08:46:40
-
由“世界工廠”走向“世界辦公室”,將給外資帶來哪些新機會?
2017-11-22 08:46:40
-
公安部大消息!“綠色車牌”來了!
2017-11-21 11:17:29
-
“最搶手”高校畢業生排名出爐!
2017-11-21 11:17:29
-
35年、25000多次、0失誤……國旗護衛隊創下的紀錄太震撼
2017-11-21 11: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