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曼産業園區的辦公樓目前已經被查封。受訪者供圖
2013年,位于北京亦莊的西曼國際高科技産業園在建設時,曾因集資建房引發關注,如今,該産業園因為欠貸而被法院查封。就在該産業園的房産土地面臨被拍賣,用以償還銀行貸款時,當年出資1850萬元購買了該産業園8號樓的服裝企業主孫先生提起執行異議,要求解除查封,確認自己對房屋的所有權。
昨天,大興法院開庭審理了此案。與孫先生有著類似遭遇的其他11位投資人均提出了相同的訴訟請求。
千萬置業僅用5個月後被查封
59歲的孫先生是一名服裝企業主,他花了1850萬在西曼産業園購置的辦公樓,僅僅使用了5個月,便被法院查封。
孫先生介紹説,2013年10月27日,他與北京西曼國際服飾有限公司簽訂《股權投資協議書》。雙方約定,西曼公司將其開發的、位于亦莊地區的西曼國際高科技産業園所有的D區8號樓房産轉讓給孫先生,房屋總價為1850萬元。也就是説,這份名為股權投資的協議,實際是一份房産轉讓協議。
由于該産業園屬于工業用地,按照國家規定,在銷售時無法分割辦理産權,因此協議中還約定,孫先生的企業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注冊、並且在西曼亦莊國際高科技産業園合法營業滿1年後,西曼公司為孫先生的企業辦理産權分割。
在涉案房産取得了所有竣工驗收手續後,孫先生依約于2015年6月30日向西曼公司付了涉案房産的全部價款及其他相關費用。2015年7月1日,西曼公司將涉案房産交付給孫先生,孫先生對房産進行了裝修,準備作為新的辦公地點使用。
但僅僅幾個月後,2015年12月孫先生在園區內的房産被法院查封。與孫先生有相同遭遇的,還有出資購房的園區內幾十家服裝企業業主。
根據媒體報道,2010年北京市政府出臺《北京市促進設計産業發展指導意見》,其中大興區明確被列為首都工業設計重點發展區域。2011年1月25日,“中國(大興)工業設計産業基地”正式揭牌。2011年,北京西曼國際服飾有限公司以拍賣的方式在北京亦莊經濟開發區拿下一片221畝的工業用地,力圖打造一個國際化的高科技設計産業園,2013年,該産業園被列入北京經濟開發區“一谷五園”區域發展規劃之中,被媒體稱為“中國設計瑰谷”。
但是“設計瑰谷”産業園內的房屋和土地産權,卻因為集資建房與抵押貸款的並行,惹來一係列糾紛。12名園區投資人提出執行異議的案件昨天在大興法院開庭審理。
集資建房後將房産抵押
從現有的證據材料看,2012年4月1日,西曼公司正式取得園區房産所在地的國有土地使用證,隨後依次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築工程規劃許可證、建築工程許可證等一係列的法律許可。“這些足以證明,西曼園區是完全合法的開發和建設”,原告孫先生的代理律師表示。
西曼産業園的建設和銷售一直都備受關注。根據2013年的媒體報道,由于園區屬于工業用地,價格比商業用地售價“實惠”很多,園區內獨棟寫字樓的地上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可使用面積3000平方米,地下500平方米,售價為2200萬至2300萬元,每平方米均價不足10000元,而同期該地段的寫字樓均價約為每平米20000元。
“2011年到2013年這段時間,西曼公司因自身沒有能力足額交納土地出讓金,開始與廣大服裝企業主以《股權轉讓協議》方式收取款項,籌措土地出讓金的缺口,以及後期建設費用,以此方式共吸引了包括孫先生在內的50名投資人,共計6億元資金。”孫先生的代理律師介紹説。
一方面集資了6億元,另一方面,西曼公司仍向銀行申請貸款。2013年12月10日,浦發銀行石家莊分行受東方資産委托與西曼公司簽訂《委托貸款合同》,向西曼公司發放貸款2.5億元,用于西曼國際項目工程款及相關費用。隨後,雙方將園區土地使用權及所在地上建築物,辦理了抵押權登記。
2015年7月13日,由于西曼公司逾期不支付貸款本金與利息,被浦發銀行起訴到法院。2015年11月5日,法院裁定園區土地使用權及地上在建工程採取拍賣或變賣方式依法變價,所得款項優先給付浦發銀行。
隨後,孫先生等投資人的房産被法院查封。記者在現場看到,位于亦莊的西曼産業園區外側目前已經被貼上了法院查封的封條,昨天幾名投資人在法庭表示,投資千萬的辦公樓,目前僅當作堆放雜物的倉庫使用。
-
共享單車企業頻曝貪腐 投資人最擔心創始人“不靠譜”
日前,共享單車企業接連被曝出內部貪腐事件、空空狐創始人被指挪用公司資金個人消費、95後神奇百貨CEO被指侵吞公款等事件引發公眾關注,初創公司風險控制、數據造假、內部貪腐等問題顯現。2017-05-15 08:33:20
-
投資公司以高利息為誘餌 非法吸收存款4000余萬元
在未取得金融許可證的情況下,打著投資旗號,以高額利息為誘餌,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內“圈錢”4000余萬元。2017-05-10 09:44:14
-
投資4.93萬,收益800萬? 不法分子成立“家庭”瘋狂斂財
隨著投資理財越來越受百姓關注,不法分子也將犯罪目光鎖定這一領域,在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一個名為“民間互助小額理財”的組織,打著“投資理財”的幌子,大肆騙取投資人錢財,涉案金額400余萬元。2017-04-24 09:28:16

-
中央明確:七大群體收入激勵計劃試點啟動
2017-06-12 11:29:53
-
為什麼“快遞實名制”實施持續遇冷?
2017-06-12 08:40:38
-
兩篇高考“滿分作文”都出自他手
2017-06-12 11:06:20
-
5項權益、6種補貼,送給步入職場的你
2017-06-12 11:30:19
-
【影巢周刊】農民收麥勞動方式大轉變
2017-06-12 08: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