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
他們是套着厚重防護服,在第一線捨生忘死的白衣天使; 是説不出什麼大話的方艙清潔工;是火神山雷神山晝夜不眠搶工的基建工人;是開着卡車千里送菜的殘疾菜農……...[詳細]
謝謝你們,為我們拼過命。在這場抗“疫”戰鬥中,每一個中國人都是最偉大的英雄。【詳細】
“只要我不死,我一直要找下去,找到我死了,死在外面,跟她同甘共苦了,我就再沒有遺憾。”這是王玉明苦苦尋妻的故事,更是王玉明和閆寶霞50年風雨相伴的神仙愛情。【詳細】
他從職高畢業後自主創業,從開照相館起步,逐步發展到攝影、相冊加工、紙質影集生産的産業之路,從夫妻老婆店到目前擁有近30多位員工的實體相冊加工廠。【詳細】
他們是套着厚重防護服,在第一線捨生忘死的白衣天使; 是説不出什麼大話的方艙清潔工;是火神山雷神山晝夜不眠搶工的基建工人;是開着卡車千里送菜的殘疾菜農……...[詳細]
楊昆娥是哈尼族,1991年出生於雲南玉溪一個貧寒家庭。從希望工程的“女兒”,成長為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楊昆娥用自己的努力和行動演繹着人間大愛的流轉和傳遞。...[詳細]
53歲的林曉靜,是浙江小胖威利罕見病關愛中心的負責人。因為女兒的求醫經歷,讓他萌生創辦“小胖家園”的想法。...[詳細]
他的父親是鄉村教師,他的祖父是鄉村教師。他本可以不再做鄉村教師,但他還是選擇了當一名鄉村教師。他不僅繼承了前輩的職業,更繼承了前輩傳下的一脈師魂。...[詳細]
陸鴻,吳江平望人,因幼時的一場高燒留下了嚴重後遺症,至今他與人交流都是言語不暢、吐字不清,走路還顛簸不穩。...[詳細]
72歲的甘肅退役老兵王玉明,妻子患有阿爾茨海默症,2018年1月25日走失,至今未歸。為了找到相伴五十年的老伴,王玉明踏上了萬里尋妻之路。...[詳細]
張林昌,貴州省錦屏縣郵政局啟蒙支局苗族鄉郵員,被山區苗族群眾稱為“鄉郵路上的天使”。...[詳細]
90後博士、北京郵電大學青年教師張佳鑫自己學習搭建了“互聯網公益創業”模式的公益組織“夕陽再晨”,用科技手段助老,讓老年人融入大家庭,融入社會。...[詳細]
有這樣一位藝術家楊葉叔叔,他懷揣公益夢想,一如既往奔走於中國的鄉村山區,用自己音樂和繪畫,給孩子帶去無數的快樂。...[詳細]
周全弟,1949年12月入伍,原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6軍77師231團1營2連戰士,是被世界軍事史上稱為最為慘烈的戰役——長津湖戰役的親歷者。...[詳細]
謝謝你們,為我們拼過命。在這場抗“疫”戰鬥中,每一個中國人都是最偉大的英雄。
33年,他派送160萬封報刊信件,徒步24萬公里。他説:我會送到走不動的那天!
“點燃孩子們的希望,放飛孩子們的夢想,是老師的責任。” 他叫胡清汝,河北省平鄉縣常河鎮學區教師。
“對老人最好的照顧就是陪伴。”行走在公益路上,張佳鑫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找到更多同路人,大家一起走得更遠。幾年來,已在全國聯合數千名志願者,服務幾十萬老人。
“只要我不死,我一直要找下去,找到我死了,死在外面,跟她同甘共苦了,我就再沒有遺憾。”這是王玉明苦苦尋妻的故事,更是王玉明和閆寶霞50年風雨相伴的神仙愛情。
“我希望孩子們能做好自己。”他希望通過自己努力,激發更多山村孩子藝術的激情,讓他們接受藝術的熏陶,感受藝術的樂趣,點燃孩子們的夢想。
“救死扶傷是醫護人員的天職,無論在醫院,還是在街道,不管穿沒穿白大褂,只要見到需要救援的患者,我都會挺身而出。”
“我只有一個樸素的想法,我走過的彎路,希望其他爸爸媽媽們不要再走了。”這是一位父親的選擇與努力。
他從職高畢業後自主創業,從開照相館起步,逐步發展到攝影、相冊加工、紙質影集生産的産業之路,從夫妻老婆店到目前擁有近30多位員工的實體相冊加工廠。他還在自己的企業為21位殘疾人提供了就業的崗位,為21位殘疾人家庭撐起了一片藍天。
1950年10月,周全弟穿單薄棉衣、背着38式步槍入朝參戰。在執行阻擊對抗美軍王牌部隊海軍陸戰隊第一師與美第七師31團的戰鬥任務中,他在零下40 度的冰天雪地裏埋伏了三天三夜,嚴重凍傷致四肢截肢,那時他年僅1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