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酒企混改提速 "拼規模"時代遠去
即將結束的2014年,對於酒類行業來説,是頗為煎熬的一年。整個酒類行業在這個“改革元年”歷經了心驚肉跳與惶惶不安。不可否認,國內外的經濟環境對酒類來説都不利,但,行業管理者與企業領導者的眾志成城與齊心協力,行業的參與者也在不停地建言獻策。在2015年即將到來之際新的一年,期待酒類行業的春天不會太遠。
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裏,我國白酒行業經歷了十餘年來規模和影響最大的一次行業調整。經過這一輪深度調整,白酒産業價格虛高、盲目擴張之勢初步得到遏制,回歸大眾、苦練“內功”成為行業共識,但産能過剩、低端競爭等矛盾依然突出。去年,國家相關部委&&了進一步加強白酒質量監管的措施,對白酒生産許可管理不嚴、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以液態法白酒或固液法白酒冒充固態法白酒、白酒中“塑化劑”污染及制售假冒偽劣白酒等問題,提出了新的要求。儘管整個白酒行業已開始“退燒”,但産能過剩的深層次矛盾仍待進一步化解。[點擊詳細]
擠出“天價”泡沫  産能擴張“急剎車”

擠出“天價”泡沫 産能擴張“急剎車”

名酒親民 茅&五糧液價格理性回歸

曾幾何時,53度飛天茅&上漲到2300元/瓶時,在眾人看來這遠非天花板,市場對於其價格預期一度達到了3000元/瓶。正因此,茅&酒也被貼上了“奢侈品”的標籤。同樣,在茅&酒價格飆漲的背景下,千元白酒幾乎都上了酒企的價格段位,並美其名曰為“品牌標籤”。在高價位酒滿天飛的年代,高端酒(高價位酒)主導了市場消費。從千元酒到百元酒,白酒價格的變化在體現市場供需的同時,也體現了消費者在消費方面逐漸變得理性,白酒正逐漸在回歸其本來屬性。[點擊詳細]

接踵引入戰略投資者 酒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速

最早爆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白酒企業是貴州茅&。今年3月份,貴州省啟動了國有企業的體制改革,作為貴州省龍頭企業的貴州茅&集團成為此次國資改革的一員。茅&率先進行的混改動作是旗下賴茅酒業公司引入中石化易捷銷售有限公司為股東,這也標誌着其混合所有制改革邁出實質性的一步。白酒企業引入戰略投資者走混合所有制改革之路將是一個趨勢所在,注入新鮮血液的酒企必將在企業機制、執行力等方面有所改觀。[點擊詳細]

國産葡萄酒下滑勢頭“剎車”

對於二季度業績的反彈,張裕在半年報中指出,公司在努力促進原有中高檔葡萄酒發展的同時,將營銷資源向適應市場需求的低檔葡萄酒、白蘭地以及自有品牌進口酒進行了適當傾斜,有效遏制了公司營業收入的快速下滑。此外,另一國産葡萄酒巨頭長城葡萄酒上半年營收為11.08億港元,同比僅小幅下滑2.89%。兩大行業巨頭下滑勢頭“剎車”,給已經連續兩年低迷的國産葡萄酒行業帶來一絲回暖的希望。[點擊詳細]

國內葡萄酒傳統渠道商跌跌撞撞走向年關

縱觀2014年葡萄酒市場,減薪、裁員、倒閉,葡萄酒傳統渠道商可謂跌跌撞撞走向年關。隨着互聯網對於傳統行業影響的不斷加深,電商快捷方便的優勢日益凸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可以通過電商實現跨地域營銷,有效地壓縮流通環節費用。2014年對於中國葡萄酒市場而言,用跌跌撞撞走向年關並不為過,銷售額下滑、産量下跌、渠道萎縮,一系列嚴峻的問題讓國內葡萄酒市場生存岌岌可危。[點擊詳細]

中國葡萄酒行業的深度調整期

中國葡萄酒行業的深度調整期

“旺季不旺”成為行業主要趨勢

根據燕京啤酒公布的三季報,今年7—9月,公司共計銷售啤酒164萬噸,與去年同期的195.6萬噸相比,同比下降16.16%;青島啤酒第三季度銷量為284萬噸,同比下降3.73%。此外,重慶啤酒上半年産銷量為51.46萬噸,同比下降12.63%。啤酒專家稱,啤酒銷量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之一,其增幅變化與大環境有着密切的關係。“此外,‘三公’消費受限政策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今年剛傳導到啤酒業,所以今年啤酒行業整體銷量可能會出現首次負增長。”[點擊詳細]

“拼規模”時代逐漸遠去

事實上,國內啤酒業有規模低利潤一直備受詬病。中國酒業協會啤酒分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啤酒行業虧損企業的覆蓋面要比其他酒種高,達28.3%,而且從競爭格局來看,去年華南、華北、西北的競爭相對激烈,華南的利潤總額同比增長率只有7.8%,去年有4個省市出現虧損,分別是天津、山西、黑龍江和湖南,8個省市出現負增長。廣東啤酒行業人士&&,今年省內虧損面沒有大變化,銷售費用高,低端産品多是造成虧損的主要原因。[點擊詳細]

【責任編輯】李楠
熱點透視

熱點透視

展望2015年,需求端,三公消費的影響仍將持續,政務和商務消費仍將低迷,白酒整體消費難現高速增長。供給過剩和庫存較高的現象仍將較為明顯,白酒行業供給過剩壓力仍然較大。[點擊詳細]

01003010109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