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

瑪咖,又被喚作瑪卡,在南美只是餐桌食物,漂洋過海到中國之後,登上了“神壇”。從瘋狂種植到用作保健食品和酒類的原料,從每市斤800元的售價到近千家網店的售賣熱,這個形似蘿蔔、有些土裏土氣的植物一夜之間成了電商圈子裏神秘的“新寵”。亂象的背後,並非只為包藏在瑪咖中含有的營養元素,更多的是概念式的商機。“瑪咖亂象”從亂到治需要多久?新華食品希望,市場回歸理性就在不遠的將來。
從餐館到滋補品店,從線下到線上,瑪咖鋪開銷售網絡的速度好似白蟻的繁殖力一般旺盛。它被貼上“補腎高手”、“天然偉哥”的標簽,迅速走紅中國市場。如今市面上瑪咖品類繁,産地多,價格更是參差不齊,讓人摸不著頭腦。
        國家衛計委于2011年批準瑪咖粉作為新資源食品。按照相關規定,瑪咖不是藥品僅為食品,但可以作為保健品原材料。目前,我國允許注冊申請的特定保健食品功能有增強免疫力、輔助降血脂、減肥等27項,不包括補腎壯陽、活血通絡、益氣固本、滋陰壯陽、滋補腎陽、壯陽補腎等相關功能。國家食藥監總局此前特意發布消費警示,聲稱壯陽功能的保健食品一律屬于假冒保健食品。
[點擊詳細]

瑪咖的“皇帝新衣”

瑪咖是秘魯一種生長在海拔4000多米高的安第斯山脈的高原植物,形似馬鈴薯,具有強身健體的作用,其功效類似中國的人參和枸杞子。在中國,瑪咖已被廠家和商業廣告徹底神化,而且重點突出絕大多數秘魯人根本不知道的性保健功能。這個普通的秘魯當地貨因此成了中國人的搶手産品,秘魯藥店和超市的存貨通常很有限,只要有中國遊客到來,瑪咖産品都會被一掃而光。[點擊詳細]

瑪咖價值在熱銷中“變味”

目前瑪咖原料及萃取産品主要以保健食品的名義在中國上市流通,但是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被包裝為“植物偉哥”的瑪咖,在熱銷的過程中已經完全“變味”。部分城市瑪咖被賣到“萬元天價”,實際上是資訊不對稱所造成的結果。瑪咖被定義為“食品”而非“藥材”,銷售價格並不像藥品或藥材一樣受到過多的行政或政策幹預,更多是市場行為。[點擊詳細]

瑪咖産業種植條件成發展軟肋

瑪咖在原産地秘魯生長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但在中國許多低海拔地區都在種植,部分省區將其列為當地重點産業發展。專家認為,許多高原植物之所以有很好的功效,與其生産環境有關,不同地區種植出的瑪咖品質不同。同時,瑪咖雖然沒有連作障礙,但對土地的損耗比較大,種過瑪咖的土地板結十分嚴重,多大面積適合種多少、是不是應該實輪種休作,目前國內沒有計算和規劃。雖然市場看上去仍然火爆,一些嗅覺敏銳的藥農已開始減少種植。[點擊詳細]

種植面積急速擴張價格下跌

由于瑪咖日漸升溫,持續熱銷,不少地區把發展的目光集中到了瑪咖上,大家都期望從這個頗具潛力的大市場裏分得一杯羹。只要條件稍微適合,就開始試種瑪咖。 據統計,2012年雲南全省瑪咖種植面積達2.5萬畝。按照産業規劃,2020年雲南瑪咖種植面積將發展到20萬畝,幹品年産量達2萬余噸,農業産值超過25億元,預計加工銷售收入可達500億元。 而蜂擁而上種植瑪咖,也讓雲南瑪咖産業發展中的“軟肋”逐漸暴露出來。 業內人士稱,由于種植面積的瘋狂擴張,近期瑪咖産量大幅增長,從而導致瑪咖價格大幅下跌。[點擊詳細]

瑪咖産業風險正在聚集

“七根蟲草不如一盅瑪咖”,瑪咖企業通過各種渠道宣傳“神奇功效”,發展行銷模式堪稱“野蠻生長”。瑪咖市場急速擴容,巨大的前景和利潤讓很多投資者覬覦,大批涌入,産業風險正在迅速聚集。瑪咖的走勢離不開保健品的市場規律,中國保健食品行業很少有紅火超過5年的産品,瑪咖能打破“五年魔咒”嗎?[點擊詳細]

瑪咖産業 向左還是向右

短短數年間,被寄予厚望的瑪咖,便經歷了從市場新寵到過度泛濫的瘋狂軌跡。“瑪咖的有序、規范化發展必須提上日程,否則瑪咖或許會成為當年的人參。”有業內人士表示,瑪咖産業正處在發展的十字路口,能否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真正成為可持續的大産業,科學規劃、有序發展是關鍵。[點擊詳細]

【責任編輯】蘆超 婁奕娟 李楠
01003010109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