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洋豐以實幹守護豐收-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3 16:01:54
來源:新華網

新洋豐以實幹守護豐收

字體:

  又到金秋,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如約而至。近年來,從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到推進“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行動”,再到黑土地保護、化肥減量增效、耕地質量提升等一系列政策舉措相繼落地,國家正以紮實行動和長遠規劃,為豐收築牢根基,為糧食安全守住底線。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洋豐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堅持“創新驅動、綠色發展”戰略,把科研、生産和服務串聯成一條完整的“豐收鏈條”。科研人員在實驗室攻堅克難,工廠裏生産線轟鳴不斷,農藝師在田間地頭解惑授業——這一切,匯聚成農民歡笑背後的力量,也共同勾勒出中國農民豐收節最生動的圖景。

  科研:在實驗室點燃豐收火種

  在新洋豐新型肥料與綠色農業研究所,研究員王盛鋒的日常工作,是把實驗室裏的配方轉化為農田裏的收成。這個“轉化”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往往需要跨過一道道關口,通過一環環試驗。從提出設想到實驗室小試、中試,再到田間試驗與推廣驗證,每一步都需要反復打磨和推敲。

  王盛鋒印象最深的,是研發“洋豐雙控”小麥專用肥的經歷。他介紹,目前小麥種植存在土壤養分失衡、板結退化以及極端天氣影響作物生長等問題,相應地就需要土壤健康管理技術、養分協同控失技術、GTP促長抗逆技術來解決上述問題,“洋豐雙控”小麥專用肥便應運而生。

  王盛鋒到田間地頭跟蹤肥效

  研發當時,王盛鋒和研究所的同事們反復做助劑復配試驗、淋溶試驗等,又從室內轉到室外,通過田間試驗測試養分遷移和溫室氣體排放狀況。無數次叩問與求索,終於將構想變為現實,並走向實際應用。當他們走進田間地頭,看到用了“洋豐雙控”的小麥籽粒飽滿、長勢喜人時,一切堅持都有了意義。

  新洋豐的科研不只是單一産品的創新,更是一套系統化的解決方案。近年來,公司共承擔包括“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在內的20余項國家級和省級科研項目,累計擁有200余件專利,並參與制定7項國家標準和6項行業標準。研究方向涵蓋綠色緩控釋肥料、沿黃沙星土壤改良、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等關鍵課題,逐步形成“實驗室—示範田—大田應用”的循環鏈條。

  生産:在車間守護豐收品質

  在新洋豐硫酸鉀複合肥廠的控制室內,張立軍的目光始終沒有離開過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曲線。作為一線工藝技術員,他深知這些看似冰冷的數字——溫度、壓力、流量,背後牽連的是千里之外農田中的秧苗長勢。

  張立軍正在檢查肥料顆粒外觀性狀

  “肥料的質量穩定,就是農民豐收最基礎的保障。”張立軍這樣定義自己的職責。他每日的工作嚴謹而細緻:從精準計算配方、核查物料配比,到定時抽檢成品養分含量、巡查設備運行狀態,每一步都不容有失。

  他清晰記得一次異常狀況:反應槽溢流極不穩定,時而斷流時而猛漲,嚴重影響連續生産。那幾天,張立軍日夜守在車間,反復比對數據、調整參數,最終發現是蒸汽飽和度與硫酸鉀進料比例失衡所致。“我們及時降低了蒸汽用量,重新調整了鉀肥與硫酸的配比,才避免了一批重要訂單的物料損耗。”他説這話時語氣平靜,卻透露出技術人的篤定與擔當。

  張立軍的堅守,正是新洋豐龐大生産體系的一個縮影。他所守護的,不僅是一條生産線,更是新洋豐堅實的産業根基。新洋豐擁有5億噸磷礦資源,建有14座現代化生産基地,基於對土壤健康與作物營養的深刻理解,形成了涵蓋磷酸一銨、專用複合肥、水溶肥、增效肥等200多個細分品種的産品矩陣,滿足不同作物、不同區域的種植需求。

  憑藉對質量的極致追求,新洋豐複合肥産銷量多年穩居行業首位,産品遠銷全球近40個國家和地區。張立軍在控制屏前調整的每一個參數,最終都匯入這條奔涌的"肥料江河",流向萬里沃野,守護豐收夢想。

  服務:在田間兌現豐收承諾

  如果説優質肥料是豐收的根基,那麼深入田間的科技服務,就是讓這根基煥發生機的關鍵。新洋豐的農藝師團隊,正是連接科技成果與農田實踐的重要橋梁,張敏麗便是其中一位深耕一線的“農田醫生”。

  出生於農村的她,深知農民的不易。張敏麗常説:“農民辛苦一年,如果收成不好,那心裏的苦比地裏的鹽鹼還重。”因此,她堅持“全生育期服務”理念,不做簡單的施肥指導,而是要當作物健康的“把脈人”。

  張敏麗在大蒜觀摩測産活動現場

  在安徽宿州,面對鹽漬化嚴重的土地,張敏麗用“菌劑能把鹽當飯吃掉”的比喻,將生物菌劑的解鹽原理轉化為農民聽得進、記得住的道理;在阜南,她用“人待在悶熱房間也沒胃口吃飯”,輕鬆説清了酸鹼失衡如何影響根係吸收;在洼地玉米黃化案例中,她帶大家觀察排水後玉米的恢復狀況,一遍遍解釋“黃化不是因為缺肥,而是積水漚根影響吸收”。

  張敏麗還説:“農業醫生不能光開藥,更要讓農民明白病因在哪兒。”在一次次下鄉服務中,她發現很多農戶依賴經驗,習慣“多施肥”,還有農戶覺得“平衡肥加尿素管一切”。她就用示範田做對比,讓大家看到科學施肥和傳統方式的差別。漸漸地,農戶們開始接受因地制宜、因作物而異的科學施肥理念。

  一個人的堅持可以改變一片土地,而體系化的服務則能推動整個鏈條延伸至更多農戶。近年來,新洋豐構建起“3+1”團隊作業模式——三名推廣人員搭配一名農化服務人員,形成“産品+技術+服務”的推廣體系。2024年,新洋豐全年開展技術培訓和觀摩會10969場次,培訓超過61萬人次,新建600余塊高標準示範田及10000余塊新型肥料推廣示範田,制定作物營養解決方案2000余份。

  今年,在張敏麗服務的安徽多個區域,豐收景象格外喜人:經“洋豐硫”改良後的鹽漬化土壤,小麥畝産足足提高了200斤;以“洋豐豆+洋豐至尊”搭配作底肥的大蒜,畝産從4000斤躍升至5600斤。這一串沉甸甸的數字,正是她常年奔走於田間地頭的最佳回應。

  當科技的火種點燃希望,當匠心的守護奠定基石,當真誠的服務扎根泥土,豐收便不再是遙遠的願景,而是發生在中國鄉村每一個角落的生動現實。未來,新洋豐將繼續與億萬農民一道,共同書寫倉廩實、天下安的篇章。

【糾錯】 【責任編輯:馮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