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茶75周年:以奮鬥之筆繪就“民族好茶”擔當畫卷-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1/23 08:00:00
來源:新華網

中茶75周年:以奮鬥之筆繪就“民族好茶”擔當畫卷

字體:

  

  春華秋實何尋常,如椽巨筆著華章。

  1949年,新中國成立,百業待興,中茶公司前身——中國茶葉公司在北京成立,拉開了統一經營和管理全國茶葉收購、加工、出口和內銷業務的序幕,奠定了新中國茶産業的堅實基礎。

  2024年,中茶公司已成長為中糧集團重點打造的糧油食品鏈之一,連續多年位列茶行業百強,綜合排名穩居第一。“中茶”牌産品多次保障重大活動,成為代表中國、享譽國際的一張名片。

  七十五載春秋駒隙,忠於國計;七十五載寒暑梭織,志於民生。正是一代代中茶人的接續奮鬥,造就了中茶公司的歷史和今天。中茶公司步履不停,繼續秉持“為民奉好茶”的初衷使命,奮進在高質量發展百年強企的追夢路上。

  應時而生:傳承紅色基因 矢志以茶報國

  歲月不居,時光如水。作為中國茶葉行業的排頭兵,中茶公司在發展歷程中始終與中國茶葉行業的發展緊密相連。

  新中國成立後,被尊稱為“當代茶聖”的吳覺農深感報國有門,茶業有望,立即與同仁一起籌劃振興華茶。1949年10月25日,貿易部、農業部聯合召開全國茶葉界大會,擬成立新中國第一家國營外貿公司——中國茶葉公司。

  11月23日,中國茶葉公司獲批成立,辦公地點位於北京市東華門大街29號,吳覺農兼任第一任總經理。由於全國茶葉從種植、收購、品種改良、加工、內外銷産業一條龍,公司原批准名稱裏的“葉”字改為“業”,對外掛牌為“中國茶業公司”。

  當時,中國茶産業正處於生産凋敝、出口萎縮的衰落局面。茶葉屬國家二類物資一級管理,由國家統一管理,省、地、縣成立茶葉公司,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插手收購、販運。茶葉作為國家統一計劃物資,納入國家各個時期經濟發展規劃。

  吳覺農上任後,中茶公司迅速建立起全國茶葉生産和出口內銷體系。吳覺農積極推動茶葉生産、制茶合作化,大力開闢新式茶園,改造老茶園,實行機械化制茶,創辦國營精製茶廠,提倡在西南茶區大規模發展優質紅茶,為國家出口創匯。

  1950年,中茶公司在杭州舉辦制茶幹部培訓班,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舉行制茶幹部培訓班。來自全國的二百餘人聚於一堂,學習茶葉政策、工廠管理和茶葉製造,開創了茶葉史上新的一頁。中茶公司茶葉總技師胡浩川擔任培訓班訓練委員會主任。胡浩川是“二十世紀中國十大茶學家”之一,他在培訓班上提出的紅茶和綠茶精製程序,為日後精製機械化奠定了工藝基礎。

  1951年,中茶“紅八中”商標誕生,這是新中國第一個茶葉商標。商標設計為中間一個綠色的“茶”字,四週環繞着紅色的“中”字,代表着紅色中國出品的綠色茶葉,有 “中國茶葉銷往四面八方”的涵義。

  建立産銷體系,培養業界人才,創立茶葉品牌。至此,新中國茶葉生産和經營的火種已經種下。而這顆火種的強力火源,點燃了更多火把,成為中國茶産業播撒的“星星之火”。

  到新中國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時,“紅八中”茶葉共出口創匯1.4億美元,全國茶人在中茶公司的組織領導下,積極為國分憂。中茶公司為經濟建設做出的重要貢獻,已然冊入歷史之帙卷。

  破局而立:扣緊時代脈搏 發力改革創新

  75年間,一代代中茶人篳路藍縷、銳意進取。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春潮涌動,中茶公司面對的局面是機遇與挑戰並存:國家實行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開放的茶葉流通體制,國營、集體、個體均可參與收購、加工、銷售。茶葉作為國家統一計劃物資,由專門機構經營的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

  中茶公司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力。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中茶公司破局而立,堅定不移地走上改革創新之路,用實實在在的成績單賡續紅色血脈,講述新中茶的發展故事。

  1980年,中茶廈門公司與日本經銷商密切配合,以品質為基礎,以多樣化宣傳推廣為手段,在日本掀起第一次烏龍茶熱潮,實現了福建烏龍茶對日本出口量的飛躍猛增。

  1981年,中茶長沙茶廠採用日本的佛列斯克噴鋁複合袋作為花茶小包裝,首先在國內市場推出。新包裝解決了花茶保香的難題,帶來了中國茶葉包裝的革命,該種包裝至今仍被大部分茶葉包裝所採用。

  1984年,中茶昆明茶廠組織制訂普洱熟茶加工工藝並推廣全省,推動了中國普洱茶産業的發展。

  新千年後,中茶公司緊跟市場動向,扣緊時代脈搏,迅速成長。

  2004年,中茶公司成為中糧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

  2015年,中茶安化茶廠完成黑茶勻堆發酵設備樣機的研發試製工作,徹底改變了黑茶行業落地發酵的傳統工藝,真正實現了黑茶發酵環節的自動化、清潔化。

  2017年,中茶公司作為國資委正式批准的首批實施員工持股試點的十戶央企子企業之一,順利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員工持股,企業發展進入快車道。通過改制,中茶公司實現了國有資産保值增值,業績指標取得顯著提升。

  從成立之初的承襲傳統制茶技藝,到引進消化吸收,再到改革自主創新,中茶公司邁上了一個又一個技術的新高點,不僅在國內市場站穩了腳跟,也使公司得以有實力在海外市場的激烈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多年來,中茶公司多款産品暢銷海內外,經久不衰。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改革和創新為中茶公司贏得高速發展的機遇,使得中茶公司不僅佔據行業龍頭地位,並且不斷推動中國茶産業砥礪前行。

  向新出發:踐行初心使命 譜寫逐夢新篇

  75年風雨兼程,雖然時代在變,但中茶公司“為民奉好茶”的使命始終不變。

  吳覺農、黃國光、莊任、馮紹裘、張天福、於寶森、施雲清、王鬱鳳、胡浩川、陳應明、方翰周……中茶公司在歷史上擁有一大批茶界著名專家,是中國現代茶科技的搖籃。75年發展歷程中,一代代的中茶精英們守正創新,保證了中茶公司的行業領先地位,書寫着中茶人的自信與驕傲。

  目前,中茶公司擁有多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特級茶葉大師、非遺傳承人、國茶大師和高級專業技術大師,他們在行業和全社會中公信力強、制茶技術過硬、行業貢獻卓著,有力保障了中茶公司茶葉産品品質。

  進入新時代,中茶公司聚焦高質量發展主題,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通過打造茶業新質生産力,加快世界一流茶企創建步伐。

  中茶龍冠龍井千島湖基地被認定為“生態茶園”浙江省級示範基地,並獲得全國首批生態低碳茶認證證書。

  中茶公司與湖南農業大學劉仲華院士團隊聯合攻關,成功研製落地“茉莉花茶低溫窨制技術”,率先實現了茉莉花茶不落地、自動化、清潔化生産,成為行業示範標杆。

  6種中茶普洱茶“昆明幹倉核心航天菌株”進入太空,其中的5種菌株在國家菌種保藏中心保藏,並已經成功運用到中茶5G智慧標準醞化倉中。

  2024年,中茶公司歷經75年的産業發展和積澱,已擁有覆蓋綠茶、黃茶、白茶、烏龍茶、紅茶、黑茶傳統六大茶類以及花茶(再加工茶)的全品類茶葉産品體系。在福建、雲南、廣西、湖南、浙江、安徽、陜西、貴州等地區擁有可控茶園基地22萬畝,並在福建閩北和雲南擁有兩個原料中心。同時擁有18個加工基地及線上線下全品類的銷售網絡,覆蓋雲南、廣西、福建、浙江、江蘇等主要茶葉主産區,各個茶類均建立了自主産能,線下門店已有2500余家。

  75年芳華如歌,75年春華秋實。75歲,對於一個人而言,已到頤養天年之際,但對於一家企業而言,卻是底蘊深厚。中茶公司就是這樣一個企業,正在用高質量發展打造百年老店,實現基業長青。

  面向未來,新一代中茶人豪情滿懷,始終堅守初心使命,啟航新征程,逐夢新篇章。

【糾錯】 【責任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