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秘密”-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1/19 10:43:11
來源:農民日報

“甜蜜”的“秘密”

字體:

  説起“甜蜜”二字,最有可能讓人直接聯想到的物質,大概就是白糖了。一粒粒晶瑩的白糖,不僅能以最“溫柔”的方式給予人體生長必要的營養元素,也是食品、制藥、化工等多個行業門類的基礎原料,是國家重要的農産品。

  世界上主要有兩類糖料作物,一是甘蔗,二是甜菜。由於甘蔗光合效應高、生物産量高,而且在我國廣西、雲南、廣東等地,氣候條件非常適宜甘蔗種植,近幾年來甘蔗糖佔我國食糖總産量的88%左右,因而甘蔗當之無愧成為我國主要的糖料來源。據了解,我們國家每年的産糖量在1000萬噸左右,其中有近900萬噸是甘蔗糖。

  因此,發展好甘蔗産業,對於保障國家食糖供給安全、端穩“糖罐子”具有重要意義。那如何在有限的耕地資源下進一步提升甘蔗單産?如何把一根甘蔗“吃幹榨凈”?怎樣才能穩定糖價保證各方收益?在種植、加工、市場“甜蜜鏈”的背後,還有許多“秘密”正等待我們揭曉。

  糖價的秘密——

  如何保證“甜蜜”的糖價?

  長期以來,進口糖價格都比較低。以全球最大的産糖國巴西為例,其産糖量佔全世界的25%左右,一年的産糖量4000萬噸左右。由於巴西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甘蔗種植成本低、規模大,以及工農利益一體化,甘蔗價格能夠低至每噸250元。印度作為全球第二大産糖國,甘蔗收購價大約在每噸314元。相比之下,國內甘蔗種植仍以人工為主,地租價格又高,致使我國糖料生産成本被不斷推高,甘蔗平均收購價達520塊錢一噸,是巴西的2倍多、印度的1.7倍。

  從供需來看,國産食糖産量無法滿足國內需求。國家糖料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張躍彬介紹,目前我國一年的食糖産量不到1000萬噸,而國內需求量每年大約1550萬噸,自給率不到65%。按理説供不應求,糖價高才對,但是我國食糖價格很大程度上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如果國際市場上食糖供大於求,食糖價格下降,國內企業就會加大對國外食糖的進口量,國內白糖價格就會降低;如果國際上供不應求,食糖價格上漲,進口不划算,國內企業就會減少進口,國內食糖價格隨之升高。“像近兩三年國際市場供不應求,糖價從每磅16美分漲到28.14美分,這期間我國糖價最高可以賣到每噸7000~7750元。”張躍彬説。

  “現在白糖價格都是隨行就市,我國食糖生産成本在每噸6000元左右,市場上價格低了也得跟着賣,不賣不行,不賣就沒有資金支付蔗農蔗款。”張躍彬説,保證國産糖安全的關鍵在於白糖應該有個合理的價格,既讓蔗農獲得一定的利潤,又讓生産白糖的企業不虧本,這樣糖業才會健康發展。

  他還提到,要保證價格穩定,重要的是要掌控好進口糖數量,防止過度進口對我國糖業的衝擊。不管國際市場上價格多便宜,我們必須要有限度地進口,讓國內市場價格維持在合理的區間,糖企可以接受,農民也可以接受。

  甘蔗産量的秘密——

  如何提升“甜蜜”的産量?

  相比於其他特色農作物,種植甘蔗本身經濟效益並不高,每畝甘蔗的毛收入大概在2700元。基於我國耕地面積有限、種植作物多,擴大種植面積條件不允許的現狀,要提高甘蔗産業的競爭力,還是得從提高甘蔗單産和含糖量上入手,從品種、技術、收穫等方面讓甘蔗産量和品質都更“甜蜜”,讓國家食糖安全更有保障。

  優質高産的品種是實現好産量的關鍵。張躍彬介紹,每一代品種改良更新後育出的新品種,能至少提高甘蔗畝産量0.5噸,出糖率能提高0.5個百分點,品種一代比一代強,才能不斷實現甘蔗産量和糖分的提升。“我們現在用的第五代品種都是我國自己培育的,‘桂糖42號’‘桂柳05136’‘雲蔗081609’這些品種都非常好,替代了上一代的‘新&糖22號’‘新&糖16號’。”實現品種替代後,現在全國的甘蔗畝産都基本突破了5噸。

  有了好的品種,還要推廣有助於高産的栽培技術、種植方法。近年來,我國逐漸推行輕簡綠色高效生産技術,根據蔗區土壤理化和養分狀況,研究應用新型甘蔗肥料,科學施肥用藥,實現化肥減施20%以上,並推廣病蟲害生物防控,減少農藥使用量,促進甘蔗産業綠色發展。

  “現在最需要解決的是水的問題,因此我們現在主要推廣節水抗旱栽培技術,種植時用地膜覆蓋,可以保持土壤水分,實現節水目的。同時配套深耕深種,最大限度吸收降水,保證甘蔗有比較好的水環境,單産也會有大幅提高。”張躍彬告訴記者,水肥一體化也能實現有效增産,把管道鋪到每個支溝裏面,定時滴水到甘蔗根部,配合地膜使用,膜下滴灌技術可以實現每畝甘蔗增産近2噸。

  在各方面綜合加持下,我國甘蔗産量實現了節節高。據了解,2013~2023年間,我國甘蔗單産提高了15%以上。然而從總體來看,我國甘蔗的種植效益依然不高,要讓蔗農享受到甘蔗種植的“甜蜜”成果,在提升甘蔗單産的同時,也要有效降低種植成本。在甘蔗種植過程中,收穫環節的人工成本佔了很大比重,因此,要增加甘蔗的競爭力,必須要加快推廣機械化收穫。

  “目前我國機收率低,是許多複雜綜合因素造成的,但問題主要表現在收穫機械和甘蔗栽培農藝還不配套上。”張躍彬介紹,要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要根據蔗區的實際情況着力研究和推廣適宜坡地的中小型甘蔗農機,開發出高質量的中小型甘蔗聯合收穫機用於生産;另一方面,配套應用種植適宜機械化收穫的甘蔗品種,選育宿根性強、耐碾壓的品種,可以有效減少損失率。

  甘蔗産業的秘密——

  如何擁有“甜蜜”的收益?

  甘蔗全身都是寶。除了蔗葉蔗尾,一根甘蔗中,大約含糖分15%、含水量70%以上,纖維份13%。甘蔗壓榨後,除了可以生産白糖,還可以産出糖蜜、蔗渣、濾泥等副産物。隨着加工技術的提升,這些副産物可以被開發利用成白糖以外的其他産品。其中,甘蔗水可以用來加工成蔗汁飲品;蔗渣能夠生産蔗渣漿,用來造紙並生産一次性環保餐具;濾泥可以用作有機肥;糖蜜經過發酵後可以製作酵母、加工酒精和調味品等。

  “同樣是5噸的廢糖蜜,開發成酒精大約6000元一噸,但開發利用成酵母可以賣到2萬元一噸,是酒精效益的3倍多。”張躍彬介紹,以往除了生産白糖外,主要就是用糖蜜生産酒精,如今糖蜜有了更好的“歸宿”——製作酵母或酵母抽提物。據了解,安琪酵母是我國最大的酵母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酵母抽提物供應商和第二大酵母供應商。安琪酵母在制糖産地建廠,能夠就近消化糖蜜,不僅能為糖廠消解環保壓力,還能大大降低糖蜜採購運輸成本。

  甘蔗中含量最多的成分便是水。在廣西,一些食品飲料公司充分利用甘蔗水中的微量元素和營養物質,將其做成功能性甘蔗飲品,以及一些甘蔗啤酒、甘蔗醋飲料,近年來都取得了不錯的效益。

  “甘蔗可以形成的新業態非常多,可以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企業和資本到糖業下游,開發出更多甘蔗資源産品,真正將一根甘蔗吃幹用盡。”張躍彬説,甘蔗副産品的“變廢為寶”,甘蔗資源的更多元利用,使下游産業的邊界不斷被拓展,産業附加值不斷提升,整個産業鏈主體都能從中獲取“甜蜜”的收益。

【糾錯】 【責任編輯:張欣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