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與時代同行,與家國同心-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30 16:51:03
來源:新華網

伊利:與時代同行,與家國同心

字體:

奶業,是農業現代化的標誌性産業,關係國計民生;是助力健康中國建設不可或缺的基礎性産業,惠及億萬人民。但就是這樣重要的産業,也曾成長滯緩、積弱不振。

早在建國之初,奶業發展起步維艱,全國僅有奶牛12萬頭,年奶産量不到20萬噸;加工工廠少,品種匱乏,産量低,主要生産巴氏消毒奶和煉乳;人均年佔有量不到兩盒牛奶……薄弱的奶業基礎和落後的生産方式,讓奶製品成為稀缺品;彼時的“奶票”是“緊俏貨”,能喝上牛奶,是孩童和病者的專屬,更多的人對奶製品是“沒地兒買和沒見過”。

早期伊利生産線上,工人們工作場景

如今,中國奶業實現從微弱到強盛的跨越式發展——2023年,全國奶類産量達4281.3萬噸,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200多倍,位居全球第四;奶産品從稀缺品轉變為日常消費品,人均乳製品消費量達42.4千克;消費量和消費品種也在逐年增加,極大豐富了消費者的餐桌。從粗放式、大投入,到集約式、高效能;從以創新驅動、擺脫傳統發展路徑,到以數智升級,激活産業鏈新動能……中國奶業的發展,是中國經濟社會從弱到強的歷史縮影,折射出時代的變遷。

液態奶全球智造標杆基地

而作為奶業發展的典型代表,伊利集團從僅有7戶奶牛養殖戶的“養牛合作小組”,到一個只能生産幾分錢冰棍的街道小廠;再到現在,成為位居全球乳業五強,連續11年蟬聯亞洲乳業第一,業務覆蓋奶業全産業鏈,並在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實現産業布局的國際化健康食品集團……伊利每一次的生存突圍和馭勢而行,都是牢牢把握創新機遇、緊跟技術革新潮流,不斷“以新技術賦能新發展、以新動能鍛造新優勢”,逐步成長為奶業龍頭企業;更是不斷釋放與激活生産力,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帶領着全鏈條實現躍遷,推動中國奶業的高質量發展。 

伊利以新技術賦能新發展,築就奶業“新高度”。

上世紀末,受到牛奶加工技術所限,牛奶的運輸半徑短,而當時的奶企普遍生産規模較小、産品結構單一、管理模式傳統又滯後,直接導致奶業區域局限性強、發展舉步維艱,完全不能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飲奶需求。在産業發展與供需不匹配的難題面前,伊利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潘剛帶領團隊,開啟建立新的組織架構並使用新的生産技術工藝:成立中國第一個液態奶事業部,在全國率先引進國外先進的超高溫瞬時滅菌(UHT)技術和利樂無菌包裝技術,這也是國內首次大規模引進瑞典利樂液態奶包裝生産線。先進的灌裝技術改變了只能向奶牛場周邊的人提供少量鮮牛奶的情況,並將牛奶的保質期延長到6個月。這一劃時代的成就,使得中國奶業得以突破保質期的瓶頸,也改變了國人的飲奶習慣,為日後奶業發展實現更大的産業價值、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伊利集團液態奶事業部舊廠部所在地,現位於金川工業園區

新工藝技術的引進,讓伊利逐步成為國內第一家縱貫南北、橫跨東西、真正有能力覆蓋全國市場的乳製品企業,也讓整個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對奶源的大量需求推動了規模化、標準化牧場的建設,但行業整體的飼養條件和品質管控卻不容樂觀。伊利又一次率先將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運用在奶源基地管理中,推動牧場養殖與生産工作中應用智能管理系統,覆蓋了質量管控、遠程服務、生産管理,還覆蓋了奶牛飲食、繁育、擠奶等,實現了牧場生産智能化、服務遠程化、管理數字化的生産管理方式,推進了“互聯網+”與畜牧業的跨界新融合,提升了牧場現代化經營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保證了原奶質量的穩定,夯實品質基礎。與此同時,伊利還通過製造設備的智能化,打造出智能製造示範工廠;通過數字化與信息化,實現對研發、成本管控、品質保障到産品流通等的過程管理,並敏銳捕捉各環節的風險,使食品安全變得可視化;通過大數據對全過程的數據進行挖掘與分析,探索和研究消費者行為,精準描繪消費者的健康圖譜,構建研發和市場的雙向互動。

伊利,從生産製造到産品研發、再到消費終端,多次在行業內實現“從無到有”的技術引進與應用,賦能行業、改善困境,突破瓶頸,帶領奶業實現規模擴大和效能提升,築就奶業發展的“新高度”。

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一隅

伊利以新動能鍛造新優勢,提升奶業“新速度”。

作為在業內最早開展數智融合的企業,伊利不斷推動數字新技術與産業鏈核心業務的增值融合,逐步實現了從傳統製造向“智能製造”的轉變。從最初僅僅通過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提升現代化經營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到當下,緊握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技術機遇,主動求變,伊利帶領行業以數智新動能,鍛造“新優勢”,打造更加高效和可持續的奶業産業鏈。

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是伊利數智化發展的典型樣本,創造了全球奶業多項之最——該基地擁有全球速度最快、每小時灌裝40000包的生産線,日處理原奶可達到6500噸,每天生産的牛奶可充足保障千萬級人口城市的日飲奶需求。還有伊利奶粉全球智造標杆基地,年産能6萬噸,是目前全球産能領先、技術一流、數智化程度先進的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産基地。  

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全球智能製造産業園實時數據監測圖

除了打造智能工廠,伊利還建設了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低碳環保技術最先進的敕勒川生態智慧牧場。在這裡,牧場工作人員只要通過手機App就能實時掌握每一頭奶牛的動態;數字化智慧管理覆蓋了奶牛的“衣食住行”。牧場中,全智能無人擠奶機器人、飼喂機器人、推料機器人等智能設備各司其職,其中智能自動飼喂系統可以精準控制飼料的添加量,精準度能夠達到98%,並且能夠實現全程可追溯,保障原奶品質,引領行業步入“無人化養牛”時代。另外,應用物聯網技術,牛捨得溫度、濕度、光照等可以實現自動調節,這不僅極大提高了牧場的運營效率,也提高了奶牛生活的幸福指數。同時,在消費終端,伊利推動“全域、全場景、全生命周期”的消費者數字化運營,搭建覆蓋400多個數據源的大數據雷達,開發智能洞察系統,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消費者洞察方式,平均用3.5天就可以完成市場洞察,讓伊利成為消費者的“知心人”,消費者有所心動,伊利就有所行動,不斷打造滿足消費者多元需求的健康産品;還能實現與1.5億消費者在線協同共創新品。在強化全渠道精細化管理方面,伊利通過數智化應用提高渠道運營效率,促進業務持續增長。伊利還上線了全球乳業第一款數字化産品YILI-GPT,通過機器學習、運籌優化、智能交互等,不斷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元的消費體驗。

伊利敕勒川生態智慧牧場

伊利,緊握數字經濟發展機遇,將數智動能嵌入到産業鏈各個環節,突圍傳統發展,完成跨越上中下游的全鏈數智化布局,帶領行業實現效能提升,成就發展“新速度”。

伊利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探索奶業“新深度”。

在發展過程中,伊利也清晰的認識到:中國奶業得以跨越式發展,離不開社會經濟發展的時局大勢;而繁榮的市場消費,也並不意味着中國奶業可以安於現狀、固步自封。中國奶業應當逐步實現“從有到優”、“由優向強”的轉變,這不僅是為消費者、為行業,更是為社會、為國家民族。

世界經濟格局正深刻重塑,對我國供應鏈産業鏈的穩定性提出挑戰,也影響到國家糧食安全。要想打造完整而有韌性的産業鏈供應鏈,夯實實體經濟基礎,服務保障國家安全大局,就必須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將“奶瓶子牢牢地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裏”。 

早期伊利實驗室工作場景

當前,中國奶業存在進口草種依賴度高、國産草種種子産量低、質量不穩定等問題。為了發展國産苜蓿草,保障奶牛口糧安全,伊利以中國草都阿魯科爾沁旗為核心,在全國打造優質苜蓿種植基地。在傳統育種技術獲得的新材料基礎上,結合分子育種等先進技術,研發出苜蓿抗寒基因技術、苜蓿優異種質雜交技術,率先在國內開發苜蓿裹包和壓窖青貯製作技術;不僅如此,伊利也已經通過技術突破,深入篩選出33種適合不同種植條件和種植環境的優質高産青貯玉米品種,其中21種優質高産高消化率青貯玉米品種,都已免費推廣給了全國合作牧場。所服務牧場平均畝産實現4.54噸,最高畝産量達到6噸,實現增産25%的突破。並在全産業鏈的緊密聯結下,帶動全國近640萬畝飼草料種植,為種植戶帶來了超過25億元的收益,不僅為奶牛養殖業優質飼草提供了保障,更為種植戶帶來增收。

種質資源作為奶業的“芯片”,也面臨着優質種源高度依賴進口、良種奶牛高效擴繁受阻等瓶頸。伊利積極整合資源、優化布局,嘗試挖掘國內外奶牛種質資源並建立特色種質資源庫。率行業之先啟動“良種牛品質升級工程”,在全球建設三座行業領先的奶牛核心育種場;並聯合中國農業大學、中國奶業協會,依託50萬頭奶牛的基礎數據,開展富集奶牛新品係生物育種技術開發。同時,成立奶牛科學研究院,開展專業化奶牛養殖技術研究與應用推廣。另外,在現有中國荷斯坦奶牛遺傳評估的基礎上,伊利建立了國內最大的奶牛育種數據庫,加強奶牛種源關鍵繁育技術攻關。

深耕於奶業,讓伊利更加明白在上游築基的重要,而乳原料精深加工,則決定了産業鏈的穩定與安全。

儘管我國奶類總産量連續多年上升,但是仍然面臨着乳鐵蛋白、乳清粉等關鍵原輔料被國外“卡脖子”的難題。以乳鐵蛋白為例,其能參與鐵代謝,穩定還原態鐵離子並對其進行運輸,對人體吸收鐵離子至關重要。此外乳鐵蛋白還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長,破壞腫瘤細胞膜,發揮抗腫瘤作用。但是如何提取乳鐵蛋白,一直是行業難題。伊利通過全球首創的乳鐵蛋白定向提取保護技術,將常溫純牛奶乳鐵蛋白保留率由10%提高到超90%,率先打破關鍵技術壁壘。這不僅降低了行業的生産和使用成本,也大大降低了消費者攝取乳鐵蛋白的成本,同時也給中國消費者研發出更營養的産品,提升了中國食品科技的全球話語權。隨後,伊利還利用自己的&&設計合適的生産設備,解決了工業化生産的難題。

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

作為行業龍頭,伊利受命牽頭建設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聯合其他共建單位圍繞全産業鏈進行創新鏈布局,為技術成果轉化和應用提供支撐。在這裡,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産力,不僅有助於提高企業的生産效率和産品質量,還可以推動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伊利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奶業高質量發展之路,帶領行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奶業科技創新樞紐。

伊利,通過“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通過激發行業內生動力,實現“卡脖子”技術的突破與成果轉化,擺脫産業原料桎梏和發展瓶頸,築牢發展根基,探索奶業“新深度”。

伊利集團總部園區

日出東方,牧野清風,如今,中國奶業已經邁入了全産業鏈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回望來時路,草原一隅的街道小廠,始終站在時代潮頭,對標世界頂尖企業,攜手行業為伴,與中國經濟發展同頻共振。展望征途起,已是全球奶業翹楚的伊利,依舊懷揣健康中國夢的赤誠初心與堅定信心,同行業一道,成就中國奶業精彩傳奇、構築讓世界共享健康的夢想。

然而,實踐沒有終點,發展未有窮期,生機勃勃的中國奶業也面臨“發展起來以後”的新問題。新時代有新要求,更有新期待,伊利將不斷追求新進展與新作為,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競爭力和新的持久動力!

伊利,始終與時代同行,與家國同心。

【糾錯】 【責任編輯:任禹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