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的上市夢,又碎了。
今年初,蜜雪冰城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但到了7月份,招股書已經失效,而截至發稿,市場並沒有蜜雪冰城再次更新材料的消息。
這意味着,繼2022年衝擊A股上市無果後,蜜雪冰城登陸港股也沒有成功。
按下上市暫停鍵的原因,可能是如今新茶飲受資本冷待、估值承壓。
近年來,新茶飲品牌不斷冒出,行業競爭明顯加劇、價格戰不停。資本對茶飲品牌也由此前的狂熱轉變為審慎。
股市不乏前車之鑒。奈雪的茶目前股價已較發行價跌超80%;茶百道上市當日收跌26.86%,市值蒸發約70億元。
資本市場遇阻,並不會留給蜜雪冰城喘息的時間。
眾多友商向下沉市場擴張,正在衝擊蜜雪冰城的基本盤,在#1元冰杯惹怒兩撥打工人#登上熱搜後,也證明即使是蜜雪冰城,也打不動價格戰了。
而要想在海外再造一個蜜雪冰城,那必須要有大量資金的支持,上市停滯意味着蜜雪冰城短期內難以借助資本力量擴張,農村包圍城市的路子就更難走了。
漫長上市路
早在2022年9月,蜜雪冰城就打算在深交所主板上市。彼時,蜜雪冰城已經通過加盟模式在全國開出了2.2萬家門店,銷售原料、包材等帶來的年收入超過100億元,凈利潤率接近19%。
據招股書顯示,蜜雪冰城在當時擬公開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4001萬股,不低於發行後總股本的10%。IPO募資主要用於加工類項目、倉儲物流配套、補充流動資金等,合計需募資65億元。上市保薦機構為廣發證券。
一名蜜雪冰城內部人士告訴媒體,這個新茶飲龍頭品牌在2017年以前態度都是不上市,但2018-2019年開始松動。這一方面是上市企業對人才吸引力更強,另一方面是要走向海外,上市是必經之路。
然而,蜜雪冰城的A股上市路並不平坦。
2023年,A股上市收緊,消費類企業被劃入“不鼓勵上市”之列。當年,在全面註冊制落地背景下,存量主板IPO平移至滬深交所受理,但蜜雪冰城並未如期進行平移申報,A股上市進程也不了了之。
多位券商和私募市場人士指出,2023年以來,上市政策對連鎖經營的消費類企業較為嚴格。
“這些企業現金流很好,很多利潤也不錯,上市並不緊迫,政策上還是偏向於讓更多有資金需求的科技企業上市。”一位券商人士指出。
無奈之下,蜜雪冰城把目光放到港股上市。2024年1月2日,蜜雪冰城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上市聯席保薦人為美銀、高盛和瑞銀集團。
蜜雪冰城今年的這次募資主要用途為産能擴張、改造和擴建現有設施、提升物流系統的靈活度和效率以及海外業務擴張;其次將用於品牌的IP建設和全渠道市場推廣;此外,所募資金也計劃用於加強各個業務環節的數字化和智能化能力。
不過,隨着上市招股書失效,蜜雪冰城的上市夢也再度落空。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IPO招股書失效並非意味着企業無法上市。據港交所規定,遞交上市申請表格的六個月未有新進展後,則意味着上市申請處理期限已過。擬發行人依然可以通過更新資料重新申請再次上傳招股書激活上市程序。
但截至發稿,市場尚未有消息稱蜜雪冰城擬重新提交材料。
“延遲上市可能會對公司的融資計劃造成直接影響。原計劃通過上市籌集的資金無法按時到位,可能會影響到公司的日常運營和擴張計劃。”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
資本市場冷待
蜜雪冰城選擇按下IPO暫停鍵,市場猜測最大可能是估值難以達到預期。
近年來,新茶飲品牌不斷冒出,行業競爭明顯加劇,導致茶飲行業內部開啟價格戰,品牌盈利難度加大。這讓資本對茶飲品牌也由此前的狂熱轉變為審慎,使新茶飲的估值開始承壓。
從蜜雪冰城的最新招股書來看,它超過99%的門店採用加盟模式。而蜜雪冰城收入主要來源於向加盟商銷售商品(如食材、包材等)及設備,同時收取加盟管理服務費用。銷售商品和設備收入約佔總收入的98%。
在這種以加盟主導的模式下,完善供應鏈、增加門店規模能快速提高公司營收。這也是蜜雪冰城的增長密碼。
目前,蜜雪冰城已擁有超過3萬家門店,截至2023年9月30日,蜜雪冰城門店遍佈中國31個省份、自治區、直轄市,約300個地級市、1700個縣城和3100個鄉鎮,覆蓋所有縣級城市,並在海外11個國家開設了約4000家門店。
但快速佔領市場顯然需要大量資金支持,這也是蜜雪冰城,以及一眾新茶飲品牌渴望衝擊上市、借助資本實現擴張的核心原因。
截至7月12日,除奈雪的茶、茶百道已實現赴港上市外,蜜雪冰城、古茗、滬上阿姨均在2024年上半年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甜啦啦公開&&計劃2025年實現港股上市,霸王茶姬則籌備赴美上市。
不過,一邊是排着隊渴望上市,另一邊則是新茶飲在資本市場遇冷。
《中國餐飲投融資報告2023》數據顯示,2023年1-8月的茶飲店融資事件數量雖同比增加18.8%,但所披露的融資金額卻同比下降64.7%。
更直觀的例子是,奈雪的茶目前股價已較發行價跌超80%;在2024年4月23日,茶百道上市當日收跌26.86%,市值蒸發約70億元,接近公司3年凈利潤。
西南證券稱,現制茶飲行業投資門檻低、投資回報率高,易於實現規模效應。但長期來看,一方面,産品同質化嚴重、消費者轉換成本低,難以建立堅固的品牌壁壘;另一方面,企業門店迅速增長帶來行業競爭內卷,市場增速開始放緩,出現飽和跡象。
更重要的是,由於擴張速度過快,管理難免有跟不上的時候,導致新茶飲品牌不乏涉及衞生和食品安全的輿論事件。
就在上個月,有網友在社交&&上發布視頻稱,在一家蜜雪冰城門店,一名男子脫鞋脫襪後將腳伸進水池中,該水池位於門店後廚,周邊還有食材處理工具和器具。
6月11日,蜜雪冰城方面對此回應稱:目前已對涉事門店責令閉店,並對該門店進行消毒,對全體店員進行規範培訓、整改。
這不是第一次。
2021年5月,有媒體報道稱,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旗下門店鄭州永安街店、濟南大觀園店、武漢馬湖商業街店存在篡改開封食材有效期、使用隔夜茶湯奶漿半成品的食品安全問題。
2023年“3·15”前夕,蜜雪冰城因為食品安全問題被北京消協點名。北京消協“2023年北京食品安全大檢查”結果顯示,2023年蜜雪冰城在北京共有32家門店因為食品安全問題被通報,位居榜首。
此外,蜜雪冰城還多次因食安問題登上熱搜。比如,“蜜雪冰城被曝喝出蜘蛛”“女子稱蜜雪冰城未開封飲品現蜻蜓”“蜜雪冰城密封杯中疑似現螞蚱”“蜜雪冰城店員被指垃圾桶上切檸檬”等。
這些輿論事件,自然也讓投資者多了一層顧慮。
押注出海
蜜雪冰城的基本盤正受到衝擊。
作為平價現制茶飲品牌的龍頭,蜜雪冰城一直深耕下沉市場。招股書顯示,截至2023年9月30日,其在三線及以下城市的門店數量佔中國門店總數的56.9%,超過半數的門店均在中小城市。
不過,隨着行業競爭越來越白熱化,大眾和高價茶飲品牌也開始向下沉市場擴張,試圖蠶食蜜雪冰城的護城河。
比如,奈雪的茶在2023年年報中指出,目前公司重心仍在一線城市擴張,但開始尋求下沉市場的突破。2023年其在二線及以下城市的門店數量相比2022年增長了42%。
此外,古茗、茶百道等大眾現制茶飲品牌也紛紛進一步下沉。
古茗招股書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古茗在三線及以下城市的門店數量佔總門店數的49%,數量同比增加了46.74%;
茶百道的招股書也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其門店在三線及以下城市的數量佔總數的41.6%,相比2022年增加31.18%,比2021年增加75.85%。
為守住最重要的市場,蜜雪冰城無奈只能更加卷,但由此也引發不少爭議。最新的例子是7月3日,蜜雪冰城在微博官宣將上線“雪王冰杯”,大杯價格只賣1元。
但過了沒幾天,話題#蜜雪冰城1元冰杯惹怒兩撥打工人#登上熱搜。據媒體報道,在一些門店,由於1元冰杯無利可圖,店長選擇下架冰杯,造成消費者無法購買。還有一些消費者在店內買冰杯時,遭到了“店員的陰陽怪氣”。
甚至蜜雪冰城也為此作出回應和道歉。
這也反映出,蜜雪冰城要繼續通過價格戰的方式來守衛下沉市場,難度不小。押注出海,或許是應對行業競爭更有想象空間的戰略。
行業諮詢公司灼識諮詢顯示,2022年,中國和東南亞現制飲品消費量在飲用水分攝入總量中佔比及人均現制飲品年消費量顯著低於發達市場,具有市場潛力。
早在2018年,蜜雪冰城以品牌英文名“MIXUE”,在越南河內開出首店,到2021年12月,當地門店規模已突破了200家。以越南為跳板,蜜雪冰城的觸角向印尼、緬甸、老撾等周邊國家開始延伸,2021年12月,蜜雪冰城進入馬來西亞。
隨後,蜜雪冰城開始向經濟更發達的國家地區發起進攻。
2022年,蜜雪冰城進軍新加坡。
新加坡媒體在報道蜜雪冰城的標誌性産品甜筒冰淇淋時&&,雖然入口無法與高級意大利冰淇淋相比,但1新加坡元的價格已經足夠令人滿意。在新加坡,蜜雪冰城的産品定價在1-3.5新加坡元區間(1新加坡元約合4.8元人民幣)。
同年,蜜雪冰城就在官方賬號上宣布即將進軍東京,在日本的第一站選在了東京的表參道,二號店則選在了華人眾多、遍地都是中餐館的池袋。
截至2023年9月30日,蜜雪冰城在海外店舖數量約4000家。
事實上,由越南到新加坡,再到日本,蜜雪冰城的海外擴張邏輯與國內起家的路線類似,即先在低線城市密集開店,完善好店舖模型、産品策略等後再去一、二線城市開店。
但這種擴張模式也面臨在國內類似的問題。
首先是當一個品牌摸索出一條路時,模仿者、競爭者就會不斷涌出來。
在東南亞,印度尼西亞的MOMOYO品牌,自2022年創立至2024年已有400多家門店,2018年成立的Esteh Indonesia,到2023年門店數量已達到860家,此外還有Haus、Ban Ban、Ai-CHA等多家東南亞本土品牌。
這些競爭對手的出現,不免在未來對蜜雪冰城的出海戰略構成一定挑戰。
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出海擴張還是國內規模的擴大,都離不開資金支持。而蜜雪冰城的上市停滯,可能會造成不少戰略機遇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