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攻關打通食用菌全産業鏈-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7/09 09:26:17
來源:科技日報

系統攻關打通食用菌全産業鏈

字體:

在浙江慶元,工作人員正在採摘李玉團隊種植的食用菌。本報記者 楊侖攝

  在陜西柞水縣金米村,大棚外覆蓋着黑色遮光布,一排排菌袋整齊地懸挂在鋼梁之上,片片潔白溫潤的玉瓣散發着點點熒光——這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團隊精心培育種植的玉木耳。

  近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李玉領銜申報的“食藥用菌全産業鏈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該項目針對我國食藥用菌産業育種、栽培、加工全産業鏈進行系統攻關——從無到有打造菌物種業“芯片”,推動菌物種質資源保育創新;從弱到強迭代升級菌物栽培技術,實現農業廢棄物高效利用和菌物規模化、工廠化、智能化生産;從小到大發展菌物精深加工業,延伸“食藥並舉”産業發展鏈條。

  産業發展有支撐

  自1978年至今,我國食用菌年産量從5.78萬噸飛升至4000萬噸,成為名副其實的食用菌大國。

  食藥用菌産業是我國第五大種植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走進安徽省蒙城縣桂光村,一個個集裝箱似的物體——智能化菌菇種植室格外醒目。這些菌菇種植室採用物聯網技術,可以精準控制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因素。

  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長田介紹,這些種植室可以根據不同的菌菇設計環境參數,實現不同地區、不同品種的高效栽培。

  “食用菌從手工生産到運用現代技術進行育種,再到自動化和電氣化生産,下一步發展方向就是智能化的智慧菌業。”李玉説。

  此次獲獎的“食藥用菌全産業鏈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項目,在食藥用菌育種、栽培、加工等方面進行了多項創新。

  在育種方面,李玉帶領團隊開創了“一區一館五庫”菌物保育技術體系,建成國際領先、年入庫量全國最大的食藥用菌種質資源庫,為世界菌物資源保育提供了中國方案。團隊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多個保育區,保留珍貴菌物資源。此外,他們還創建“表型+基因型+功能成分+活性評價”精準育種技術,選育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主栽新品種42個,成果支撐我國食用菌産量增長2.38倍。

  在栽培技術方面,團隊率先提出並踐行“木腐菌草腐化”理論,使得木腐菌從“吃木”變為“吃草”。生産1噸食用菌幹品即可消耗1.33噸秸稈,經濟效益提升3.42倍,累計消耗農業廢棄物1.24億噸。團隊還開發出了黑木耳全日光間歇彌霧栽培和小孔出耳技術,實現了黑木耳大田“地栽”革命性轉變,使得黑木耳種植面積36年躍升1000倍。他們構建的環境和生物精準耦合智能栽培技術體系,突破了地域氣候等限制,推進了“南菇北移、北耳南擴”。

  在食用菌可食化率方面,團隊攻克了食用菌質構重組全株高值化利用技術,創制健康食品136個,使得食用菌可食化率從70%提高到100%。此外,他們還構建活性成分多組學篩選評價技術,創制藥用菌新産品46個,通過成果轉化為企業增收5.6億元。

  百姓增收有盼頭

  李玉經常把菌物“五不爭”挂在嘴邊:“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爭資源”。正是這些特點,使得菌物成為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好選擇。

  作為食用菌新品種,玉木耳不僅産量高、賣相好,還有較高的營養價值,一上市便供不應求。曾經地瘠人貧的地方,因此很快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光有技術,種得出來還不行,需要高質高效利用,讓大家真正在産業鏈上賺到錢。”秉承這一理念,李玉團隊發力食用菌深加工産品研發,高質利用食用菌,延長産業鏈,把食用菌加工成如罐頭、小吃、冰激凌、超微粉、面膜等各式各樣的新産品,形成了全鏈條産品矩陣,助當地百姓增收致富。

  不光是在柞水,雲南會澤、浙江慶元、山西臨縣、安徽金寨、貴州銅仁……幾十年來,李玉團隊走遍全國40多個縣(市),推動建立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超過30個,扶持食用菌龍頭企業20余個,年産值超過300億元。

  目前,李玉團隊已創制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主栽新品種42個。其中,玉木耳市場佔有率100%,W192雙孢菇新品種佔農法栽培市場的80%,年産值202億元。育成品種在項目期內,支撐我國食用菌産值增長3.65倍。

【糾錯】 【責任編輯:馮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