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報道 食品安全關乎千家萬戶,從曾經的“吃得飽”到現如今“吃得安全又健康”,人們的消費需求逐漸多元化。在購物時如何買到更健康、更安全、更放心的食品?消費者最基本的判斷標準就是食品外包裝上的標籤。然而,這些標籤裏卻可能藏着廠家迷惑誤導消費者的小“套路”。近日,江蘇南京消費者姜女士向《中國消費者報》反映,她購買的一款小青檸果汁飲品,其主要成分竟是蘋果汁。
“我在超市買了一款‘中禾寶桑’牌的小青檸複合果汁飲品,這款飲品標籤上醒目地寫着小青檸,廠家還特地明顯標注‘每瓶中的小青檸汁約由16個小青檸榨取’。誰知道買回家後仔細查看才發現,配料表上前兩位竟是水和濃縮蘋果汁。”姜女士提出疑問,“既然飲品中主要成分是蘋果汁,是不是應該命名成蘋果汁而非小青檸汁呢?”
消費者購買的中禾寶桑牌的小青檸複合果汁飲品。資料圖片
《中國消費者報》調查發現,姜女士發現的問題較為普遍。在線下超市,《中國消費者報》發現有一款品牌為“版納雨林”的小青檸複合果汁,飲品的標籤上用大字寫着“小青檸”,強調“精選越南小青檸”“100%果汁”,讓消費者乍一看以為是100%的小青檸汁,實際上品名中卻寫着100%小青檸複合果汁,配料表中標注着“NFC蘋果汁、NFC小青檸汁(120g/L)”。《中國消費者報》發現,這款飲品凈含量為280ml,實際小青檸汁含量僅33.6g。在電商&&上,一款名為“佳果源100%小青檸複合果汁”的飲品,其配料表中依次分別為水、濃縮蘋果清汁、NFC原榨小青檸原汁。
“版納雨林”的小青檸複合果汁強調“精選越南小青檸”“100%果汁”,實際上品名中卻寫着100%小青檸複合果汁。資料圖片
“佳果源100%小青檸複合果汁”的飲品,其配料表中依次分別為水、濃縮蘋果清汁、NFC原榨小青檸原汁。資料圖片
目前,市面上不乏商家“盲目跟風”,食品名稱、標籤裏暗藏玄機。例如,全麥麵包中無全麥粉、0蔗糖飲料並非無糖等現象屢見不鮮。此外,還有一些生産商通過引人誤解的描述或介紹,如橄欖油中主要成分是大豆油等,讓消費者“傻傻分不清”。那麼,這樣的做法合法合理嗎?消費者如何真正看懂食品標籤呢?
《食品安全法》規定,預包裝食品的包裝上應當有標籤。《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明確,在食品包裝上的文字、圖形、符號及一切説明物都是標籤,標籤標示應包括食品名稱、配料表、凈含量和規格、生産者和(或)經銷者的名稱、地址和&&方式、生産日期和保質期、貯存條件、食品生産許可證編號、産品標準代號及其他需要標示的內容。
南京市鼓樓區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消費者報》,如果在食品標籤或食品説明書上特別強調添加了或含有一種或多種有價值、有特性的配料或成分,應標示所強調配料或成分的添加量或在成品中的含量。因此,小青檸的生産商在強調小青檸這一成分時,應當同時明確該成分的含量,如果明示了該成分的含量,則不違反相關規定;如果並未明示含量,則違反了相關規定。同時,生産商也應該做到標籤真實、準確,不得以虛假、誇大、使消費者誤解或欺騙性的文字、圖形等方式介紹食品,也不得利用字號大小或色差誤導消費者。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者在購買飲品時,一定要仔細查看配料表,而非簡單查看産品名稱圖片宣傳等內容。大部分消費者只通過“不含蔗糖”“0蔗糖”等標識來判斷産品是否無糖,就會有被誤導的可能。根據《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無糖或不含糖”是指固體或液體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於0.5克 。“0蔗糖”只是不含蔗糖,不一定是無糖,消費者還需要看一看配料表中是否有果葡糖漿、結晶果糖、蜂蜜、濃縮果汁、果醬等含糖配料。(薛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