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優質強筋小麥品種‘中麥Z21’,咱們日常吃的麵包都是用它做的。這是‘京農14-95’節水型小麥品種,非常適合在北方種植。還有這個雜交小麥品種‘京麥189’在鹽鹼地裏也能長的特別好……” 5月22日,站在順義區北小營鎮的展示示範田裏,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雜交小麥研究員田立平正向百餘名市區農業技術人員、合作社、種植大戶,如介紹自家孩子一般自豪地細數着小麥們的特性。觀摩人員邊聽邊掃描麥田展示牌上的二維碼進行“看禾選種”。陽光下,麥浪閃爍着翠綠的光澤,為這場小麥盛會增添着生機勃勃的氣息。
新品種“落戶”示範田
為了促進小麥優新品種在京推廣應用,支撐全市小麥單産提升,北京市農業農村局近日同相關區農業農村局、市級小麥聯合攻關單位,組織實施了“北京小麥新品種支撐單産提升行動”,遴選出了11個近三年通過審定且表現突出的小麥新品種,這些品種類型涵蓋了復耕復墾地專用型、高産穩産型、優質專用型。分別為中麥5051、京農14-62、京農14-95、京農72 、京麥19 、京麥189、京麥18、京農19、中麥Z21、輪選158、中麥623。
其中,京麥系列雜交種在鹽鹼地和復耕地示範效果顯著,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新疆等中輕鹽鹼區和乾旱區已陸續建立示範網點110個,鹽鹼品種區試生産試驗平均畝産達到500kg /畝以上,耐鹽等級均達到1級。“我們從3年前就開始種植京麥雜交系列品種,對比傳統小麥,雜交小麥播種量小,節水性好,管理成本低,單産量高,在適應性、抗逆性、抗旱性等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作為種植大戶,北京海昌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薛新穎對雜交小麥品種讚不絕口。
“今天春天的天氣條件非常有利於小麥生長,小麥成穗數比上年增加20%多,今年應該是個很好的豐收年。”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王俊英説。當前,在北京小麥生産面積最大的北部順義區和南部房山區,11個品種的高標準十畝展示田已經建立,結合新品種特點類型,在全市不同水肥條件下的耕地上也進行了2000余畝示範種植。高産抗逆小麥新品種的“落戶”,為構建新品種高標準示範網絡,輻射帶動優異小麥新品種在京郊的推廣應用注入了新力量。
專家巧變“推廣員”
在小麥新品種的推廣種植過程中,商品種子量少、在京銷售網點少、栽培技術不配套……成為了種植戶們的困擾。為了打通從選種到增産的障礙,北京市農業農村局推出了推廣專員機制,搭建起種植戶與專家的溝通橋梁,為每個推介品種確定1名品種推廣專員,為本市種植大戶提供專業化VIP服務。
新品種推廣專員會針對品種特徵特性和在當地種植表現情況提供種源信息進行推介,在種植戶購種前以及種植關鍵時期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開展集中培訓、點對點培訓,在關鍵時節、重點區域赴田間地頭對種植戶開展種植技術指導,幫助其快速掌握科學種植方法,充分發揮新品種最大優勢。“推廣專員們來自國家、市級科研院校和品種生産經營單位,他們一直參與從新品種培育到推出審定全過程中,對新品種十分熟悉,由他們來開展推廣工作,效果非常好”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種業管理處處長王以中説。
研發推廣應用一體化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正在加緊推進新品種研發推廣應用一體化工作。這11個小麥優新品種是小麥聯合攻關單位最新研發的突出性成果,如今在京郊大地做到了首套落地。它們圍繞北京小麥種植生産的兩個重點方向,既為復耕復墾地提供了穩産高抗的雜交小麥品種,又為高水肥耕地提供了優質優價小麥品種。去年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已遴選了10個在京種植五年且穩産性、抗逆性較好的小麥品種,去冬今春在京推廣應用19.1萬畝,佔到全市小麥種植面積近一半,預計增産幅度達到3%以上。今年這11個小麥品種將進一步豐富小麥新品種生産應用梯隊,持續推進迭代升級。這些優新品種將自足北京,服務全國。2023-2024年國家主推小麥品種中20%來自北京,北京致力於打造好小麥優新品首次應用示範場景,將讓更多優新品種從京啟航,輻射津冀,服務全國,為全國小麥産能提升做出更大貢獻,助力農民增産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