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軟糖”養生,是新消費還是智商稅-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4/26 10:03:31
來源:文匯報

吃“軟糖”養生,是新消費還是智商稅

字體:

  缺鈣、脫髮、失眠、便秘……這些讓人頗為苦惱的健康問題,現下仿佛都可以由“一顆糖”來解決。眼下,以軟糖劑型為代表的功能性食品,正成為不少年輕人的養生新時尚。

  在電商&&,記者搜索“功能性軟糖”,隨即跳出各種不同功效的産品,諸如葉黃素軟糖、益生菌軟糖、膠原蛋白軟糖、煙酰胺美白軟糖等,不少軟糖還被製成小熊、星星等各種可愛的形狀,看起來令人頗有食欲。

  那麼,功能性軟糖究竟是新消費還是智商稅?消費者又該如何選擇?

  相當一部分“保健零食”處於監管灰色地帶

  眼下,隨着消費者健康飲食意識的增強,零食走向功能性,已成為一種全球化趨勢。有市場調研數據顯示,2025年全球功能性食品市場規模預計將達2757.7億美元,預測期內的複合年均增長率將達7.9%。

  在年輕人中,每天像吃零食一樣吃功能性軟糖的為數不少。

  “軟糖是常見零食,將營養素加入其中,升級換代成功能性零食,可能更符合時下的消費場景與消費需求。”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營養科主任伍佩英告訴記者,當下年輕人生活節奏快,追求高效率和即時享受,在養生上同樣如此。相較於傳統需要蒸、煮、燉、熬才能食用的養生食材,或製成膠囊、粉劑難以下咽的保健食品,年輕人更青睞看上去好看、吃上去美味的“功能性零食”。

  但是,面對品種日漸豐富的功能性食品,消費者如何選?醫生介紹,如果産品本身帶有“藍帽子”標籤(即我國保健食品專用標誌),那麼其安全性、有效性、質量可控性都相對有保證,作為膳食補充劑是合格的。“我國對保健食品監管十分嚴格,目前市場上帶‘藍帽子’的‘保健零食’不多,大多添加各種營養素的軟糖、果凍、代餐等充其量只能稱作功能性食品,而非保健食品。”伍佩英説,由於國內法律法規中只存在普通食品與保健食品的劃分,因此功能性食品尚處於監管的灰色地帶,消費者在選購時要明確分辨。

  似“糖”非“糖”,食用有規範

  功能性軟糖走紅後還催生出另一個問題——也許是因為口感太佳,不少消費者真將其當“糖”吃。有網友直言,“不知不覺吃了一包,才發現是葉黃素。”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營養科醫生李瑩傑告訴記者,門診上常常接到患者關於各類保健品的諮詢,但是功能性軟糖在門診上被問詢的概率卻極低,“不少人認為這就是種零食,吃多吃少都沒關係”。

  實際情況是,這類被做成零食的功能性食品,在食用前必須查看成分表。“若消費者不考慮添加的營養素劑量而盲目食用,有一定的安全風險。就以維生素C為例,吃少了沒效果,吃多了有毒副作用,因此即使是軟糖,也並非想怎麼吃就怎麼吃。”李瑩傑説。

  此外,也並非所有營養素都適合製成軟糖劑型。以時下不少人青睞的益生菌為例,目前市場上有粉劑、液體、膠囊型、軟糖劑型等。“益生菌如果是液體狀的,則必須在冷藏環境下儲存,才能保證活菌數損失最少。”李瑩傑説,製成軟糖劑型或膠囊型的益生菌雖然保存和運輸相對方便,但其含菌數量能否滿足人體所需值得商榷。因此,針對不同營養素,選對劑型同樣很重要。

  還有不少消費者傾向於“海外購”。醫生提醒,各國保健食品上市標準不同,適合外國人體質的未必適合國人。更需指出一點是,保健品僅能當作膳食補充劑,絕不可替代藥品,如有身體不適還需儘早就醫、及時治療。

  避免跟風,服用前宜請醫生把關

  除軟糖外,目前被賦予保健功能的食品還有果凍、代餐等,這類功能性食品的銷售渠道大多在線上,往往借助購物&&上的網絡主播,為産品推廣和帶貨。有醫生注意到,不少消費者購買功能性食品,是出於健康、體重、形象等方面的焦慮,但他們缺乏足夠的營養學知識,更容易跟風嘗試。

  面對缺了一張“處方簽”的功能性食品,消費者更應該明確,自己是否需要補充營養素?該補充哪些營養素?又該補到什麼程度?“保健品雖非藥品但也不能隨意吃,營養素含量不達標無法起效,超量攝入則無益身體健康。”李瑩傑説,食用功能性食品前,最好還是請醫生把把關。

  “目前,市場上有不少披着保健品功效的真零食,也有暗藏藥品功效的‘假零食’。”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藥學部主任李智平認為,市場多樣化值得鼓勵,但普通消費者畢竟不是專業人群,有時會因為一個廣告就被“種草”,點開鏈結就購買。因此功能性食品不僅在上市前需要被監管,上市後的監管同樣不可或缺。

  不少業內專家同時&&,普通人群身體所需的營養素還應從每日正常的飲食攝取,功能性食品僅是一種膳食補充,不可過度依賴。如果想擁有健康的身體,最重要的還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本報記者 李晨琰

【糾錯】 【責任編輯: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