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文件提到“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這是連續4年中央一號文件對種業振興行動進行部署。2023年是種業振興行動“三年打基礎”的收官之年,翻開北京種業成績單,三年來成果多點開花、分量十足,其中最亮眼的莫過於首次走出國門的良種蛋雞“京紅1號”。突破創新的育種技術、智慧與生態相結合的養殖模式、集聚強化的産業布局……為北京蛋雞産業成為種業“先頭部隊”匯入了源源不斷的力量。
蛋雞育種 産出“中國芯”
2023年良種蛋雞國內外喜訊連連。由北京市華都峪口禽業有限責任公司自主培育的1.55萬只“京紅1號”高産蛋種雞首次走出國門,抵達非洲坦桑尼亞,實現了種雞出口“零的突破”,並於當地時間10月11日産下第一枚雞蛋。截至目前,雞群産蛋率已到達90%以上,蛋雞們開始在非洲大陸繁衍生息。國內由北農大科研團隊最新培育的“農金1號”蛋雞品種也成功發布,填補了我國中等蛋重蛋品領域的空白,為我國自主培育的蛋雞大家族又添一位重量級新成員。
近年來,北京市已經建成了完備的蛋雞育種體系,“京”系列、“農大”系列和“油雞”系列等10余個蛋雞新品種配套係相繼破殼而出,齊放光彩。圍繞種業振興行動的總體部署,北京蛋雞種業在大量科技研發、技術推廣的努力下得到迅速發展。當前北京蛋雞的品種數量和推廣量均佔全國市場的50%以上。此外,“北京油雞”等優秀地方品種及正在培育的“北京農效綠殼蛋雞”特色高産品種將會作為北京蛋雞品種的有效補充,實現蛋雞羽毛顏色和蛋殼顏色品種全覆蓋。
良種是北京蛋雞産業發展的源頭,不斷創新的“京字號”蛋雞品種正在持續發揮着産業集群的“芯片”效應。當前,利用好農業中關村和國家現代農業(畜禽種業)産業園等建設&&,繼續發揮蛋雞良種集群帶動效應,對提升畜禽種業自主創新力、核心種源自給率和種業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多樣養殖 實現吃蛋自由
走進北京市誠凱成柴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現代化雞舍,明亮溫暖的燈光下,自動化飼料攪拌機正準時為雞籠裏的蛋雞輸送着營養“午餐”。一些勤勞的“員工”還在忙碌着,它們是一群數字化機器人:巡檢機器人沿着軌道來回巡視,準確巡檢出死雞;料槽噴液機器人按時噴灑着菌劑,為蛋雞的健康生長保駕護航。
雞舍外的廠房裏,一排排雞蛋順着生産線魚貫而出,工人們手法嫻熟地進行收集包裝,不久,“凱成”牌雞蛋就會被做成各色美食擺上北京市民的餐桌。“多虧了政府支持的蛋雞規模生産基地標準化建設項目,設備改造後,合作社的蛋雞存量從30000隻增加到了45000隻,2023年蛋年産量達到了500噸。”合作社負責人馮保芹自豪地説道。
“我們的蛋雞産業也帶動了周邊玉米等種植業的發展,增加了合作社和周圍農戶們的收入。”新年到了,馮保芹邊説邊將活雞和新鮮蔬菜等年貨福利發給社員們。“今年我想把北京油雞的生態養殖這塊做起來,把存欄量擴增到60000只。”看著正在院子裏溜達的北京油雞,馮保芹信心滿滿。
養殖是蛋雞産業發展的關鍵,標準化立體養殖、大籠福利養殖、網床平養、生態放養……多樣的養殖模式提高着蛋雞的産量和質量。截至目前,全市蛋雞養殖現代設施化率達80%以上,産能965萬隻,雞蛋産量達13.84萬噸。蛋雞産業也成功構建了“地理標誌+有機”的雞蛋産品生産體系,開發了各具特色的功能性雞蛋,為首都市民實現吃蛋自由提供了多樣選擇和堅實保障。
産業集群 打造高質量發展“強引擎”
近年來,北京良種蛋雞産業集群通過項目建設,吸引土地、人才、資本、科技等生産要素集聚,現已形成了“三帶四區一群”的産業布局。主産區集中在平谷、延慶、密雲、房山等地,總計佔全市産區的94%以上,産業集聚化程度進一步凸顯。産業集聚帶動着蛋雞産業在品種培育、養殖生産、加工倉儲等生産鏈條的逐步完善和品牌效應的樹立。“京紅”、“京粉”、“農大”系列等蛋雞品牌的影響力和市場佔有率顯著提升,“正大”、“德青源”、“綠多樂”、“凱成”等“京産雞蛋”品牌深入人心。
如今,全市21個蛋雞規模生産標準化基地、8個雞蛋産後加工冷藏及運銷基地和2個雞蛋深加工基地都已建設完成。對比蛋雞産業集群建設之初,雞蛋加工轉化率提高7%;蛋雞産業倉儲保鮮能力提高25%。當前新增15個新型經營主體,産業集群總産值約124億元,進一步優化了蛋雞養殖生産布局,提高了蛋雞産業集群化發展水平。
“集群”是蛋雞産業發展的引領,也有效發揮着聯農帶農作用。北京市蛋雞産業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調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新農人”等經營主體生産積極性,培育了一批蛋雞産業領域的鄉村振興“領頭雁”,帶動11920戶農戶就業增收,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集群建設之初增加15%。打造了國內良種蛋雞産業高質量發展的樣板。
2024年北京市將繼續發揮蛋雞産業制度、科技和市場優勢,按照“保供給 強優勢 延鏈條 促融合”的發展思路,全力推進北京良種蛋雞産業集群建設,進一步提升北京良種蛋雞産業競爭力,促進北京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産業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