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既是春節的最後一站,也是農曆新年中第一次能見月圓的夜晚。自古民間就有提燈賞月鬧元宵的習俗,故此元宵節又被叫作“燈節”和“小正月”。
元宵節當日,大街小巷張燈結綵,家家戶戶團圓而聚,儼然仍在歡慶春節的氣氛當中,一系列經典美食亦會輪番登場,繼續延綿着年味兒的喜樂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祈願。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説到元宵節,能想到的就是吃湯圓或煮元宵。其實,我國南北地域遼闊,在數千年的飲食文化進程中,有數不盡的地方特色小吃。作為重要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當然不止吃湯圓,還有很多美食。
甜食:湯圓、年糕、八寶飯
元宵節當然不能少了一碗湯圓,許多時候元宵和湯圓幾乎被視作互相重疊的同義詞,然而,它們又分別代表着兩種差異頗大的食物和製成方法。
簡單來説,元宵是將餡料放在糯米麵粉中不停旋轉晃動,逐漸“滾”成一顆圓形的丸子,而湯圓則是捏在手裏“包”出來的。“包”出來的湯圓質地相對密實,易於存放冷藏,而“滾”出來的元宵表面容易有小氣孔等不規則形態,不便於長時間暴露於空氣和冰箱保存,因此講究現做現吃。
湯圓常被當作一道加餐甜品,為年飯收尾,寓意新年人團圓、事圓滿,闔家幸福甜蜜。
年糕亦是過年經常吃到的應時食物,又叫“年年糕”。“糕”取“高”的意思,寓意生活一年高過一年、好過一年。做法同樣遵循各地特色,如蘇州的桂花年糕、山東的紅棗年糕、北京的百果年糕、廣東的黃金椰汁年糕等。
還有一種同樣以糯米製成的經典應節甜食,就是八寶飯。“八”在國人的認知裏,向來是一個吉利的數字,傳達着渴望富足、好運的心願。至於八寶飯究竟要用哪八種食材,其實並沒有全國統一的定論,但一般少不了蓮子、紅棗、薏仁米、青紅絲果脯等,多數是甜味食材,也各自被賦予了意頭説法,像蓮子寓意“早生貴子”“婚姻和諧”,薏仁代表“長壽”“高潔”,青紅絲&&“祝福”“喜慶”等。
主食:餃子、餛飩
曾幾何時,餃子只在冬天臨近過年的飯桌上才會出現,彼時也正是闔家團圓的日子,新鮮出鍋的餃子冒着勾人的熱氣,越吃越有過年的滋味。如今餃子已不限於過節時才能享用,但到了年節時候,吃餃子便有了區別於日常的特殊含義。據傳明清時期,過年吃餃子的習俗在民間已經十分普遍,從三十吃到元宵,吃餃子講求的是“更歲交子”“新舊交替”。
如今,上海、浙江、江蘇等江南一帶還流行元宵節吃餛飩的習俗。餛飩和餃子屬於近親,皆形似元寶,按吳語説法有“兜財”“兜福”之意,而餛飩諧音“渾囤”,是為農家祈願來年五穀豐登,家中囤滿糧食。
葷菜:肉丸、魚、雞
肉丸子是許多家庭平日不做,但到了新年節慶時會特意下廚施展的一道傳統食物。丸子有葷有素,包容着當地各種不同的口味和食材偏好。
肉丸的經典佳肴要屬紅燒獅子頭和四喜丸子,前者歸於淮揚菜,後者為魯菜,兩者的出品似乎區別不大,只是顧名思義,四喜丸子自然只限用四個,代表福、祿、壽、喜四重祝福。
魚是元宵節飯桌上最討口彩的食物之一,所謂“年年有餘”。全國各地的魚肉佳肴數不勝數,諸如江浙出品的黃魚燒年糕、松鼠鱖魚,四川的豆瓣鯽魚,廣東的清蒸多寶魚,兩湖的香辣白刁,乃至各种家常口味的紅燒鯽魚、紅燒鯉魚等。
過年過節還少不了一隻“大吉大利”的雞。在廣東過年吃雞講求整、全,例如煲湯時使用整雞,除了分量上的考慮,也飽含着闔家分享的善意。此外,東北名菜小雞燉蘑菇、新疆大盤雞、川貴辣子雞、廣式白切雞、豉油雞等,日常吃過年吃,怎麼吃也不膩。
炸物:春卷、藕盒、麻花、煎堆
過年吃食的一大亮點,就是多了許多油香四溢的花樣炸物,春卷便是其一。
春卷早在西晉《風土記》中就曾被記載,而後經過不斷演化,到元代文獻記載出現了包餡油炸的春卷,至今許多地區亦有過年不包餃子而包春卷的習俗。
源於傳統影響,春卷不以牛羊豬等葷腥為主要配料,而是選擇薺菜、芽菜、韭菜、韭黃、芹菜、胡蘿蔔、春筍等應季時蔬,加入肥瘦肉、雞絲、蝦仁、豆干、糯米、粉條等增加滋味和口感。上海的三絲春卷、揚州的薺菜春卷、廣式的鮮蝦春卷等,都展示出不同地域的飲食特色。
盛産蓮藕的湖北有過年吃炸藕夾的習慣,又叫“炸藕盒”。“蓮藕”通“連”,取意“好運連連”。
麻花也是年節時的常見炸物,是以兩條面交纏擰成一股,放入油鍋中炸制而成,形態修長,故取意“長長久久”。
在廣東一帶,元宵節炸物則以煎堆更為普遍。煎堆在北方等地叫作“麻團”,四川地區叫作“麻圓”,雖然名稱各異,但全國各地都能找到類似的身影。
煎堆和湯圓一樣由糯米製成,經過高溫油炸,鼓脹後的體型呈幾何增長,這在粵語文化中念作“又喜又發”,衍生出“煎堆轆轆,金銀滿屋”之意,具有招財屬性。
過完元宵節,人們就要為新一年的營生而四處奔波。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南方地區,經商的人較多,因此,南方地區便流行着過元宵節吃生菜的傳統。生菜與“生財”諧音,元宵節吃生菜,寓意了全年生意發大財。除此之外,富含維生素、葉酸的生菜作為節後的刮油菜,也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