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食品安全如何守護?業內呼籲推動産業營養精準化、規範化發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1/02 17:09:17
來源:新華網

兒童食品安全如何守護?業內呼籲推動産業營養精準化、規範化發展

字體: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如何保障兒童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讓每一名青少年兒童都能健康成長,是受到全社會矚目的議題。在食安周期間舉辦的“兒童食品的安全與營養”對話中,多位來自科研、産業及企業的專家代表圍繞兒童食品安全與營養等話題展開了交流與討論。

吃飽吃好不等於“吃對” 兒童需要精準化營養支持

國民營養狀況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居民營養不足的問題得到了持續緩解,6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降至7%以下,低體重率降至5%以下。但是,一些突出的兒童營養健康問題仍值得關注。

報告顯示,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超重和肥胖持續上升,正成為制約我國兒童體質的瓶頸問題。

世界衞生組織將營養素攝入不足或營養失衡稱為“隱性飢餓”,發生的核心原因是機體營養攝入不平衡或缺乏某些微量營養素,從而産生隱蔽性營養需求的飢餓症狀。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資料顯示,有3億中國人面臨“隱性飢餓”困擾,其中兒童群體微量營養素缺乏問題更為普遍。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中心實驗室主任、研究員霍軍生介紹,兒童按照生長階段不同,大體可以分為學前兒童、學齡兒童、青少年等不同時期,由於處於快速成長時期,兒童群體面臨的營養需求也有所不同。他指出,兒童營養問題會直接導致諸如生長遲緩、微量元素缺乏、超重肥胖等情況的出現。

實際上,“隱性飢餓”的主要誘因,除了飲食外,也囿於大眾對科學營養觀的認知短板。受傳統觀念影響,人們習慣性認為只要孩子吃得飽、吃得好、胖嘟嘟就不會缺營養。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孩子吃飽、吃好,並不等於“吃對”。

那麼,兒童的營養需求關鍵點在哪?

“由於兒童的生長髮育一直處於變化階段,所以營養支持也需要不斷調整。”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藥品産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主任張永建&&,兒童對於營養的需求有別於成人,在營養支持方面必須體現出“精準化”“個性化”,需要有針對性的安排和準備。兒童食品不僅要確保産品質量,更要有支撐不同年齡段消費者需求的技術支持,更好地貼近兒童的營養需求。

在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副院長段盛林看來,我國營養學科建設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但從整個兒童營養産品的供給上來看,産業起步較晚,需要把兒童真實的營養需要與産業供給進行更好的結合。“兒童食品産業與整體食品産業的發展有着很高的關聯性,兒童食品的研發應該更關注個體本身需求,構建新的産業結構體系,同時培育能夠引領行業的大型代表性企業。”

市場前景廣闊 兒童食品要以品質促發展

現如今,孩子已經成為家庭消費中的最大“消費群體”之一。隨着國民消費力的穩步提升,兒童食品消費投入也促進了“寶寶經濟”相關産品的發展。

根據中國兒童産業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80%家庭中兒童支出佔家庭總支出30%至50%,家庭兒童每年平均消費約為1.7萬至2.55萬元,兒童消費市場每年約為3.9 萬億至5.9 萬億元。在兒童的日常消費中,食品消費是一項重要的支出。

近幾年來,兒童食品市場在消費人數、消費規模上均呈現持續走高態勢,市場佔有率也在不斷擴大,增長前景十分可觀。但隨着市場規模的擴大,一些行業亂象也隨之而來。食品標注“兒童”字樣價格翻倍,部分宣傳與實際成分不符等問題的出現,一時間讓“兒童食品”是智商稅的説法甚囂塵上。

“兒童在早期食物的選擇上依賴程度非常高,對於一些添加劑的選擇要進行規避。但有些所謂兒童食品,使用的是成人食物的標準和原輔料,最後卻打着兒童食品的標籤賣給消費者。”霍軍生&&,家長若是誤買了此類食品給孩子食用,會産生安全風險。

隨着90後、95後開始步入婚姻且逐漸成為生育人群的中堅力量,新生代父母對於兒童食品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有媒體對近2000名兒童家長進行了一項專項調查,調查結果發現,84.8%的兒童家長更傾向於給自己的孩子購買標有“兒童”字樣的食品。因此,為了迎合消費者需求,市面上出現了各種兒童輔食、兒童零食和兒童調味品。

“超市裏的食品琳瑯滿目,各類産品概念層出不窮,但産品是否真的適合兒童,消費者在選擇時需要特別注意。”段盛林説。

作為企業代表,窩小芽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林腮玉認為,目前兒童食品市場處於初級階段,企業需要沉下來專注於品質與研發,在做任何一個産品生産決策的時候都要想清楚,每一款産品能否真正給消費者帶來價值,産品的研發不能只看市場熱賣什麼而盲目跟風,要充分獨立思考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

資料顯示,窩小芽為杭州心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嬰童食品品牌,專注於研究嬰童均衡營養的踐行方案。林腮玉&&,窩小芽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為理論基礎,“1357均衡膳食法則”為指導原則,以五大類食物劃分産品原料,根據産品主體原料的營養特點,進行配方優化,並以此研製出“一週系列産品”,為用戶提供系統落地解決方案。

為了更好的幫助家長科學喂養,窩小芽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副食流通協會共同組編了《中國兒童均衡膳食指導手冊》,圍繞嬰童需要攝入的5大類食物和7大營養素,提出“1357均衡膳食法則”,在食物選擇和搭配、1日3餐食譜推薦和實例應用中給出更具體的膳食建議。

今年3月,中國副食流通協會、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窩小芽聯合發布了國內首份《兒童合理膳食産業研究白皮書》,深入研究了我國兒童膳食問題以及産業現狀,並從食材、管理、標準等多個角度給出了科學建議。

林腮玉認為,企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品牌建設。行業向好發展,離不開越來越多的品牌參與。做好品牌才能有價值,反過來也可助力企業做好生産質量工作。

立規明矩規範行業發展 築牢兒童食品安全防線

兒童食品是否健康?營養成分是否安全?該如何挑選合適的産品?這是很多家長在購買兒童食品時都會關注的問題。然而,現在還沒有一份規則供消費者參考,目前我國並沒有設置專門的兒童食品分類,缺乏專門的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針對兒童食品的安全問題,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消費警示指出:在我國,除3周歲以下嬰幼兒必需食品外,尚無有關兒童食品的概念和相關食品標準。即使標注“兒童”字樣或印有兒童頭像(卡通)的食品,也只能按普通食品標準進行管理。

據了解,當前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嬰兒配方食品》《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較大嬰兒配方食品》《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幼兒配方食品》等相關標準多針對“嬰幼兒”群體,涵蓋對象為0至36個月的嬰幼兒,而對於3歲以上兒童食品還沒有制定明確的國家標準規範。

對話中,專家和企業代表紛紛呼籲完善兒童食品相關標準法規。段盛林認為,兒童食品安全的管控要從研發和標准入手,開發出更適合兒童營養健康需求的産品。霍軍生&&,兒童食品安全更應關注嬰幼兒時期,比如相關産品的原料選擇,添加物質的限制,需要有相關的監管和標準來制約。林腮玉&&,保障産品質量與安全僅靠企業自律是不夠的,希望行業標準能夠盡快推出。

由此可見,從立法、標準等方面全面加強兒童食品安全健康的工作已經刻不容緩。

去年12月,國家衛健委就人大代表提出的《關於推動專門針對未成年人食品包裝標識的立法完善或國家、行業標準建設的建議》等答覆稱,現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已涵蓋兒童食品安全和營養要求,將加快&&新修訂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GB 28050),做好《中國學齡兒童膳食指南(2022)》等宣傳解讀,加強對未成年人營養膳食指導。

中國副食流通協會曾在2020年發布了國內首個兒童零食團體標準《兒童零食通用要求》,從原料、感官、營養成分等方面對兒童零食進行了規範,要求兒童零食不能含有反式脂肪酸,要做到少添加糖鹽油。該標準首次提出了“兒童零食”的概念,並對兒童零食在營養健康及安全性上進行了明確規定,對兒童零食市場的規範、認知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基於共同的理念,窩小芽與中國副食流通協會共同展開了兒童食品行業相關研究、標準制定等具體工作,其中,窩小芽已參與制定兒童食品類團體標準10項,如:《兒童飲料》《“食育加佳”認證通則》《兒童糕點》等。

在宣傳周主場活動現場,林腮玉在接受採訪時&&,企業是把好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要在國家相關法規下嚴格制定企業生産標準。同時,健全自身質量管理體系,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守護好食品安全,守好第一道關卡。

“安全是最起碼的底線,未來在更加合理的營養配比上,才會有更多的追求。我們的消費群體希望以更便捷的方式獲取到安全、營養均衡的産品,這樣在兒童喂養上會容易很多。”林腮玉説。(王忻)

【糾錯】 【責任編輯:馮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