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逛街喜歡啥?調查顯示近半數受訪者主要是為了吃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2/13 15:23:38
來源:今晚報

年輕人逛街喜歡啥?調查顯示近半數受訪者主要是為了吃飯

字體:

(原標題:調查顯示,近半數受訪者逛街主要是為了吃飯,近七成受訪者在線下消費時不重視折扣優惠——年輕人逛街喜歡啥?)

日前,一則關於“年輕人逛商場只去B1、B2層”的話題衝上了網絡熱搜,引發人們對商場客流走向的討論,也讓很多年輕消費者大有同感。購物中心的地下商鋪火爆,未必意味着年輕人逛街只奔B1、B2層。那麼,年輕人喜歡去哪兒逛街、消費?是什麼改變了人流的走勢和消費的習慣?

圖為東麗區新立街道金隅悅園社區樂百家大食堂、生鮮超市開張,受到居民熱烈歡迎。(攝影 尉遲建平)

本期“今晚調查”通過掌上天津App、騰訊問卷等網絡渠道發起了關於消費意向的主題調查,共收到有效問卷307份。調查顯示,實體店很難通過折扣吸引消費者,只有進一步滿足購物需求、提供購物體驗,才能“引流”年輕人消費的腳步。

逛街客流更加集中

來自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公開數據顯示,我市居民今年市內出行熱情高漲,軌道交通日客流量不斷創造歷史新高,一些著名旅游景區、商業街區的客流也達到了歷史極值。

逛街的熱情恢復了,這樣的熱情能持續多久、又有怎樣的新變化呢?調查顯示,41.04%的受訪者最近一次逛購物中心或商業街區是在三個月以前,45.60%的受訪者最近一次逛購物中心或商業街區是在一週前至三個月之間,只有13.36%的受訪者上次逛購物中心或商業街區是在一週內。今年以來,45.60%的受訪者每週出門購物消費的頻率沒有發生變化;43.98%的受訪者每週出門購物消費的頻率有所下降;10.42%的受訪者每週出門購物消費的頻率有所提升。受訪者逛購物中心的間隔周期長,整體來説每週購物消費的頻率下降。很多人會集中在節假日逛街休閒、購物消費,逛街客流更加集中。

折扣促銷威力減弱

如今的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高,但與電商&&價格戰拉動消費的常規做法相比,線下消費的折扣促銷手段吸引力正在減弱。在本地調查中,31.27%的受訪者&&,消費券、折扣季、店慶優惠等線下大促手段,能夠提升逛街購物的興趣;21.82%的受訪者認為僅靠線下促銷手段已經無法提升逛街購物的興趣了;更有46.91%的受訪者對此漠不關心,不受影響。近七成受訪者在線下消費時不再重視打折促銷活動,説明消費者更看重的是消費情境與消費體驗。

如果在逛街時看到前方有人排起長隊,人們會比較多地聯想到新店開業、網紅食品店活動、大型公眾活動、粉絲聚集、快閃活動等等。對於派送禮品、明星亮相以及游藝娛樂項目聚集人群的現象,受訪者期待較低。

“砸手裏”的代金券

曉楠在辭職後,近幾年一直在朋友的活動策劃公司裏“幫忙”。為拓展業務,她常去寫字樓、購物中心,但每次都會直接去辦公區談工作,鮮少有時間逛街購物。朋友作為福利送她不少購物代金券,她轉手就給了媽媽,想著媽媽以前逛商場總是精打細算的,有了代金券應該能放心消費了。

上個月,曉楠媽媽過生日,曉楠從網上團購了餐券,還貼心地幫媽媽預約好了時間,讓媽媽和朋友們一起去購物中心休閒、購物。沒想到,媽媽回來後又把代金券原封不動地還給她了。曉楠好奇,多問幾句才知道,媽媽和阿姨們都覺得逛街太累,根本沒在服裝區停留。曉楠計劃趁年底打折,自己去逛一逛,爭取把代金券趕緊花掉,不然可能就要“砸手裏”了。

商場樓層冷熱不均

在逛購物中心時,一層(33.22%)和地下層(26.71%)是受訪者最常到訪的區域;四層以上至頂層(22.81%)也擁有較為集中和固定的客流;相對而言,選擇二三層(17.26%)的受訪者佔比較低。

調查數據很好地回應了近期“年輕人逛商場只去B1、B2層”的網絡熱門話題。誠然,購物中心的地下層憑藉地下交通接駁的便利以及平價消費體驗的優勢吸引了大量的客流,又因為豐富的多元業態和消費場景贏得了消費者的喜愛;但購物中心一層在聚集人氣方面往往更具優勢,無論消費者是逛街休閒還是參與活動,是隨手購買零食冷飲還是到店用餐聚會,都十分便利。在個案採訪中,有受訪者提及地下層雖然很“火爆”,但逛的時間不能太長,否則在光線、噪音、環境等方面可能均感到不適。

逛街主要為了吃飯

客流在樓層分佈上的差異,體現了人們逛購物中心或商業街區的目的性。調查結果顯示,44.30%的受訪者逛街主要是為了吃飯。國家統計局的公開數據顯示,今年1至10月份,商品零售343535億元,同比增長5.6%;餐飲收入41905億元,增長18.5%。餐飲收入的同比增長率要遠超包括金銀珠寶(12.0%)、煙酒類(10.3%)、紡織品類(10.2%)等其他消費項目。高速增長的餐飲消費將人流導向購物中心的一層、地下層、四五層乃至頂層,讓購物中心的客流呈現了向餐飲機構所在區域聚集的現象。

人們對餐飲有“強需求”,同時也有社交、購物等較明確的生活需求。調查顯示,有28.66%的受訪者需要去散步、看電影,26.06%的受訪者為親友聚會和約會而逛街,22.15%的受訪者意在選購服裝鞋帽等商品,18.57%的受訪者以遛娃為主要目的。此外,運動健身、教育培訓、試衣比價也是部分受訪者到訪購物中心或商業街區的動機。

跟着網紅逛市場

趙晗畢業後留津工作。她買的房子還在裝修,目前仍在市區租房居住。因為工作較忙,她一般只在周末去超市買菜。近幾年,她在社交網站上不斷刷到外地網紅博主來天津逛市場、吃早點的帖子。一開始,她注意到那些著名的市場和早點攤離自己的生活圈子較遠,每每下定決心要去逛逛,最後都未能成行。

“今年,我總‘刷到’離我家只有幾站地的一個大市場,很多博主專門去那裏買各種小吃,還介紹了很多蔬菜和水果的新品種。我挺好奇的,就去了一次——還別説,市場真挺好的!整潔乾淨、通風也好,專門去逛市場的年輕人也不少!”此後,她常去市場,秋天為招待朋友買了螃蟹、對蝦,冬天又給同事們代購爆米花、糖葫蘆、糖炒栗子等,忙得不亦樂乎。

年輕人也迷菜市場

在眾多線下購物場所中,什麼地方對受訪者最具吸引力?近八成(78.50%)受訪者的共同選擇是菜市場。

與過往對年輕人&&精品超市、每天外食外賣的固有印象迥異,如今大批年輕人正在涌向菜市場。在社交網絡&&,許多網友會分享自家附近菜市場上的“人間煙火氣”,也有不少年輕人外出旅游時專門要去逛逛不一樣的菜市場。隨着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菜市場的外觀面貌也經歷了日新月異的發展,整潔乾淨的環境和濃郁的生活氣息並不矛盾,肉蛋鮮蔬、調料即食、主食小吃、鹵貨醬菜……任何年齡段的人都能在菜市場裏滿足購物需求、獲得愉悅享受。對於年輕人來説,冷冰冰的辦公空間和乾巴巴的工作對話無法緩釋壓力,而在走進熱鬧喧囂的菜市場時,城市生活立刻就真實快活、溫暖美好起來了。

購物“便利”受到重視

排序在菜市場之後的商超(45.60%)和社區小店(44.95%)受到近半數受訪者的歡迎;緊隨其後的則是進口(精品)食品超市和奧特萊斯折扣商業集合體。商超和進口(精品)食品超市受消費者歡迎並不意外,前者為生活提供更多元、豐富的購物選擇和良好的購物體驗,而後者則滿足了城市家庭進一步提升生活品質的新需要。

開在社區裏的小店為何能引來高人氣?歸根結底,還是適應了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需要。來自我市統計局的調查數據顯示,八成以上居民家庭都擁有私家車。私家車車主和家庭成員出行便利,商超集中採購和網上購物能基本滿足人們主要的生活需求。家庭大宗採購遺漏的部分,則往往由“下樓就買”的社區小店滿足。社區小店主營生鮮雜貨,營業時間長,確保了商品對於消費者來説總是方便快捷、唾手可得。

正是由於社區小店對區域內客流有着強烈的吸納作用,便利店和臨街門店往往成了受訪者的“次要選項”,在 “讓人想花錢”方面所顯示出的吸引力甚至低於批發市場、路邊攤。

贏年輕人者贏未來

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白雪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近一年時間以來,文中所述的消費現象和消費趨勢表現得更加明顯;展望未來,線下消費必須與線上消費做出區分,強調現場感、體驗感,精準把握年輕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才能贏得未來。

“這些年,全社會聚焦、討論對網絡經濟給實體經濟帶來衝擊的問題。因為在服裝鞋帽、日用雜貨領域,電商&&的替代性優勢顯著。如果實體店舖不能與網店形成差異化經營,那麼消費者會傾向於單獨以價格作為衡量指標,電商&&無疑更具競爭力。但是餐飲、休閒、娛樂等體驗類的消費,還是需要以真實消費場景來做支撐,才能讓消費者獲得現場感、體驗感。雖然現在外賣已經很方便了,大家在家裏或者工作單位也能叫到各個餐廳的外賣,但那只是為了果腹而已,僅僅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並不能帶來舒適的消費體驗。” 白雪潔認為,未來消費場景會進一步改變,地下層和頂層的繁榮將影響購物中心重新布局業態,服裝品牌門店和日銷品店舖所佔比例“小而精”,才能吸引客流“重返”現場消費場景。

白雪潔認為,當下年輕人具有很強的個性化、差異化消費需求,同時又很喜歡使用某種身份標籤來表明自己的態度,比如去市場買菜、自己下廚的體驗過程中可以獲得滿足感,發布到社交媒體又有利於展開陌生人交際,追隨了網絡時尚、網紅博主的腳步。需要注意的是,年輕人強調的生活化、煙火氣,其實與中年人、老年人的“接地氣”存在着一定的差異。年輕人可能一週逛一兩次市場,是一種釋放壓力的契機。而社區小店,除了幫助居民應急之外,也符合這一代年輕人所習慣的、孤獨經濟的需求。整體來看,當前年輕人的消費習慣,必將對未來的消費趨勢産生一定的影響。有些當下推廣受阻的消費新項目,如凈菜、預製菜,只要年輕人感興趣,那麼未來就有希望成為人們重要的日常消費品類。(記者 張譯丹)

【糾錯】 【責任編輯:楊登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