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推動鄉村産業高質量發展”。作為黃花主産區,山西省大同市種植黃花已有600多年歷史,是我國四大主産區之一。近年來,大同黃花在規模化、智能化、産業化、品牌化經營道路上蹄疾步穩、奮力前行,當前全市黃花種植面積穩定在26萬畝左右,佔全國的1/4,黃花全産業鏈總産值達到42億元,成為地方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産業。
“真金白銀”護航産業穩定發展
“我們村一共種了1000多畝黃花,2022年,村裏合作社的收入就達到了500萬元,農戶月均收入在6000—8000元,今年估計會更高。”對於大同市雲州區西坪鎮東坪村黨支部書記王美珍來説,2023年是值得高興的一年。由於管理到位、精耕細作、適時灌溉,村裏合作社承包的黃花地豐産又豐收,總産量達到了150萬斤鮮菜,創合作社産量新高。
“原本産量還能更高,奈何天公不作美,豐收季的時候下起了冰雹。不只我們村,臨近幾個村子的黃花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王美珍回憶道。
惡劣天氣影響下,農戶收入怎麼保障?王美珍&&,“影響不大,村裏黃花都買了種植險,每畝保費175元,各級補貼140元,合作社只出35元。種植險消除了農戶的後顧之憂,不僅如此,在黃花行情不好的時候,還有每斤18元的幹花‘兜底價’,讓村民們‘穩賺不賠’。”
黃花學名萱草,又名忘憂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花經過蒸、曬,加工成幹菜,即金針菜或黃花菜,遠銷國內外,是很受歡迎的食品。黃花種植一次可連續採摘10年左右,但在種植初期的前三年,基本沒有收成。這也是為什麼黃花價高,但此前種植規模卻無法擴大的原因。
“村裏剛成立合作社時,貧困戶的地一畝補貼1000元,普通農戶的地一畝補貼500元。”王美珍介紹。
原來,為了讓村民大膽種,雲州區制定政策,設立種植補貼,同時提高了組織化程度。先是成立種植合作社,採取“合作社+農戶”的形式,集中當地土地資源,流轉土地,發展規模種植。且當地農民種植黃花享受補貼,還可到合作社參加黃花田間管理,這項政策解決了農戶種黃花前三年沒收入的問題。“此前,大家寧願種不怎麼值錢的玉米,也不願種價格高的黃花,幸虧前期有政府的補貼,我們才能‘熬出頭’。”王美珍説。
“真金白銀”的投入還遠不止於此。黃花生長關鍵期必須得澆夠水,雲州區積極爭取水利設施項目,累計投資2.6億元,新增和恢復水澆地面積22.68萬畝,鋪設地下管道、修復配套機井、實施節水噴灌,解決旱天沒有淋頭雨導致的黃花減産等問題。
“水利設施這些年一直在完善。打機井,建噴灌、滴灌設施,今年政府借助水系連通水美鄉村項目把桑幹河水引到坊城河裏,可以實現地表水灌溉。遇上乾旱天再也不發愁。”雲州區副區長、西坪鎮黨委書記張麗霞説。
種植難題都解決了,新問題又接踵而至。“咱們平時食用的黃花其實是沒有開花的黃花,這對採摘要求極高——摘得早了,産量上不來;摘得晚了,黃花開了花,價值上不來。”王美珍&&,此外,採摘後的鮮花如何保鮮也是難點。
“佔地1萬平方米的晾曬場、1萬平方米的晾曬大棚、200平方米的冷庫相繼建好,政府想在了我們前頭,也做在了我們前頭。”王美珍告訴記者,每到採摘季節,合作社每天都會&&本地加工企業,深入地頭,現摘現稱現結算。村民採摘下的鮮黃花,及時進入地頭冷藏庫。鮮黃花集中出售解決了過去採摘怕高溫、蒸後怕遇雨、晾曬怕陰天的難題,提升了産品品質和收益。
“過去這一畝地一年下來也沒多少收入,如今農民有土地流轉、合作社打工和分紅至少3塊收入,單是採摘季的40天下來,一家就能有5000到1萬元的收入。種上一畝黃花,農民就脫貧了。目前,鄉村兩級主要是做好黃花基地的提質增産,下一步計劃在産品的研發和開發上多做文章,拓展銷售渠道,進一步提升黃花價格。”在張麗霞看來,看得見的變化非常喜人,然而一路走來,也遠非想象中那麼容易。“産業發展初期,我們也是摸着石頭過河。前年收穫季遇上了薊馬蟲害爆發,去年黃花出花關鍵期遇上了乾旱,前期功課都做足了,還是沒有達到預期産量目標。好在這兩年價格好,收益還能保障。”
着眼於可持續發展,東坪村又開始給黃花開拓“新地盤”。王美珍説,村里正在規整土地,開始種新一茬黃花,確保舊地塊黃花生命期結束後不斷茬。黃花産業穩定發展,農戶就能持續獲得穩定收益。
科技創新為産業騰飛插上翅膀
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農業科技創新是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動力,也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大同市政府新聞辦主任殷雪年指出,農業科技是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近年來,大同市科技局大力發揮牽引支撐作用,通過組織實施“三區”人才科技專項計劃等工作,助力鄉村振興。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依託山西農業大學高寒區作物研究所和優勢企業科研力量,大同市積極推動特色種質資源發掘、創制工作。在山西農業大學高寒區作物研究所植株組培室內,一罐罐脫毒黃花苗擺滿實驗架。“通過取樣剝離大同黃花莖尖0.1—0.3毫米,我們培育出了黃花脫毒苗。與傳統黃花相比,它不帶病毒,且滿足了工廠化的大批量生産需求。”該研究所黨委副書記馬濤介紹。
早在2020年,大同市就與山西農業大學合作共建了大同黃花産業發展研究院。研究院以大同黃花産業提質增效為目標,以産學研深度融合發展為路徑,聯合山西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湖南農業大學等國內黃花研究領域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發揮技術優勢、人才優勢,為黃花産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實現大同黃花種植、加工、品牌標準化,持續推動黃花全産業鏈集群化融合發展。黃花精釀啤酒、黃花脆、黃花餅、忘憂酒……在校企攜手下,黃花系列新産品陸續“問世”,極大地豐富了黃花産品品類,延伸了黃花産業發展鏈條。
除了擁有“科技芯”,黃花種植過程也是科技感滿滿。“通過智慧農業監測系統的搭建,借助微氣象設備和物聯網傳感器,我們能實時採集氣象和土壤墑情數據,經過智能數據中心的分析處理,實施統一‘中耕除草’、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防控’,種植效率更高、更科學。”在雲州區萬畝有機黃花基地內,唐家堡村黨支部書記師偉介紹。
據悉,2022年通過推廣智慧農業監測系統,結合現代有機農業示範田建設,唐家堡村已有1000畝黃花實現了提質增效,畝産優質黃花幹菜達到300公斤以上。今年還陸續對其餘3000多畝黃花田實施智能化、標準化改造,形成先進、實用、操作性強的有機黃花標準化生産規程,輻射帶動全區、全市黃花産業走上質量興農之路。
師偉打開手機,點擊唐家堡智慧農業監測系統App,全村各個黃花地塊的土壤濕度、氣候數據等都一目了然。“現在村裏種黃花的農戶,拿出手機就能清楚地裏的情況。”
在黃花種植關鍵期,各村的合作社還會有農技特派員上門傳授黃花種植知識。要施好底肥,而且要用磷鉀含量較高的肥料;追肥要適時,分見苔、抽苔和採摘前三個環節追肥;要因時加強灌溉、除草和打藥……農技特派員深入田間地頭,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和方案。
延長産業鏈助黃花變“金花”
過去,大同黃花銷售以批發市場為主,到8月份就賣完了;現在,除了烘乾、晾曬的幹黃花,還有冰鮮、凍幹黃花,以及豐富多樣的黃花産品,産業鏈延長了,價值提升了,還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
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同市,考察有機黃花標準化種植基地。總書記強調,一定要保護好、發展好黃花這個産業,讓它成為鄉親們致富的一個好門路,變成群眾的“致富花”。
在總書記考察過的坊城新村,一個現代化的黃花産業園已經建起來了。
黃花醬、黃花茶、黃花啤酒、黃花油茶……各種各樣的黃花産品陳列在園區內。黃花醬當屬其中“明星”産品。“每天有近2萬罐黃花醬從這裡銷往全國各地。”産業園工作人員介紹,去年黃花醬銷售了250多萬罐,甚至走出“國門”遠銷東南亞部分國家,非常受歡迎。
西坪鎮最早、也是最大的黃花收購加工企業大同三利集團農業有限公司駐紮於此,擁有黃花烘乾車間22間、年帶動黃花銷售200萬斤。“公司大力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農業産業化經營模式,對合作農戶進行創業致富指導與扶持。截至去年,與10個鄉鎮的2.1萬多戶農民簽訂種植、收購合同。”公司負責人龐乃東介紹,公司把綠色有機黃花基地的高品質黃花收購回來,進行加工包裝後賣到大型商超,每年黃花的銷售額有5000萬元。
經過延鏈擴鏈建設,宜民、雲萱、坊城産業、火山糧源、宜發同城等黃花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截至2022年底,雲州區共有精深加工企業14家,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4家,開發生産冰鮮、醬菜、預製等十大系列100余種黃花産品。
在宜民公司的廠區裏,一條預製菜加工生産線已經投産運營,黃花水餃、黃花包子、黃花餅等黃花預製産品都已投産上市。“企業一頭連着黃花種植基地,一頭連着市民餐桌,預製菜生産實現了從田頭到餐桌的直供,既提升了效益,也解決了黃花銷售問題。預製菜投産第一年就實現了3000萬元銷售額,為大同市企事業單位食堂、學生食堂、養老院等供餐。”公司總經理王利宏説。
除了縱向發力延長黃花産業鏈,雲州區同時堅持農文旅聯動,推動黃花一二三産同步發展,深度挖掘黃花三産消費潛力。
依託黃花産業、40天花期、近郊區位、鄉土文化等資源,雲州區將農業與生態旅游、文化康養等融合發展,打造了“黃花+”模式,持續投入近1億元打造火山黃花田園綜合體,建成火山天路、忘憂大道、忘憂農場、旅游小鎮等景點,與大同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西坪國家沙漠公園、桑幹河國家濕地公園連成一線,形成山水田林湖的美麗景觀,已經形成以黃花為媒的鄉村旅游點23個,旅游年收入2億多元。
“我們農場成立於2017年,以黃花産業為核心,是一個集精品種植、科技研發、産品銷售、研學旅游、休閒度假、健康養生為一體的新型農業基地。”退伍後,秦經國和30多位年輕人一起返鄉創業,創立了忘憂農場,“大家都想回來為鄉村振興出一份力。”
忘憂農場是雲州區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的新型農業産業項目,是青農返鄉創業、振興鄉村的成功樣板。“研學項目包括國防教育、科普教育、勞動教育、自然教育、生活美育、德體共育等實踐課程體系,研學季的時候每天可接待400—500人,還有定期開展的夏令營、團建、露營等活動。”秦經國介紹,目前農場正積極開展黃花生物科技産業,建造黃花生物科技觀光工廠,研發以忘憂草精華為主要成分的美粧及保健類産品,開發黃花文創産品及旅游産品。
在雲州區下榆澗村與唐家堡村中間,一條不足10米寬的鄉間公路如今成了網紅公路,也是忘憂大道上最有代表性的旅游觀光地。道路的南北兩端都是成片的黃花地,北面緊鄰的就是建有觀光木棧道和立有“大同黃花·忘憂雲州”紅色字體造型的黃花地。
許多網絡達人在這裡直播帶貨。“網民都喜歡看這裡的標誌性景致。”網絡達人“老文”説,這兩年,他通過直播帶貨,銷售黃花産品超10萬元,而且回頭客特別多。
原先在唐家堡村種植黃花的楊旗,如今已是大同花傾城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公司擁有2條成套的黃花全自動生産線,日加工鮮菜可達40噸、年産黃花醬30萬瓶。“公司這兩年通過網絡銷售的産品約佔1/6,而且勢頭越來越好。”楊旗介紹,今年村裏組建了由村集體控股的專業營銷公司,創立了“雲耕唐萱”品牌,想要通過電商營銷等新模式,不斷提升黃花産業鏈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帶動全村人進一步增收致富。
大同農文旅融合發展的三産願景正在成為現實。大同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席志俊&&,根據産業發展規劃,到2025年,大同黃花全産業鏈産值預計將實現百億元目標。
品牌協同發展擦亮金字招牌
農業轉型發展,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時,打造品牌是“必經之路”。近年來,大同市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緊緊抓住“大同黃花”這個區域公用品牌的“牛鼻子”,從頂層設計到標準制定再到相關扶持政策快速落地,一系列“組合拳”使得“大同黃花”品牌價值日漸凸顯。
“大同注重品牌培育,在提升産業質量上聚焦發力。”大同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艾凌宇介紹,大同黃花突出規範化種植、標準化加工、專業化開發以及統一化運營。目前大同推出“大同黃花”品牌logo,統一形象標識、質量管理,將各類自創品牌授權納入“大同黃花”區域公用品牌,與企業品牌融合共生,實現子品牌産品溢價。
黃花飲品、黃花脆休閒食品、黃花餡料主食、黃花酵素、護膚用品……市面上大同黃花系列加工産品令人眼前一亮,黃花由食品向藥品、保健品、化粧品等精深加工領域和高端産品發展,鮮窩窩、綠帝、燕之坊、怡然春、東方亮等一批産品品牌也在“大同黃花”區域公用品牌的引領下,實現協同發展。
叫響一個品牌,帶火一個産業,富裕一方百姓。在今年舉辦的2023黃花産業發展大會上,大同被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授予“中國黃花之都”稱號。此前,“大同黃花”區域公用品牌納入農業農村部2022年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大同黃花”區域公用品牌“品牌協同發展”做法被農業農村部評為2022年農業品牌創新發展典型案例。
近年來,大同市委、市政府先後制定&&《扶持黃花産業發展十條政策》《關於加快推進黃花全産業鏈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等多項政策。如今,小小黃花遍地生“金”,在大同這片大地上越開越艷,不僅成為當地鄉親們的“致富花”,也成為鄉村發展的“振興花”。 (中國食品報記者 高嬌娣 文 攝影 張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