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摘要》第二季首期對話劉永好:民營企業孕育“新希望”-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9/08 13:06:33
來源:新華網

《時代摘要》第二季首期對話劉永好:民營企業孕育“新希望”

字體:

  新華網北京9月8日電(記者 胡可璐)近日,新華網和貴州摘要酒再次攜手,以“中國經濟新動能”為主題,推出全新一季深度訪談專題節目《時代摘要》。本季節目以記錄+訪談形式,走進一批新興企業和核心實體企業,摘要講述一線創新發展故事,沉浸式探尋中國經濟新動能。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離不開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改革開放45年來,我國民營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産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時代摘要》走進新希望集團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創業、在農業領域扎根40餘年的劉永好,可以説,幾乎見證了中國民營經濟由萌芽到蓬勃發展的歷史過程。《時代摘要》第二季首期深度對話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暢談民營經濟發展的“新希望”和新未來。

  談民營企業:放開手腳、大膽去闖

  7月19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從優化發展環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強化法治保障、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等多個方面提出具體舉措。

新華網總編輯助理劉洪、《時代摘要》特約主持人春妮對話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

  《意見》一經公布就引發社會各界熱烈討論。劉永好對此感受頗深,“看到《意見》&&,深受鼓舞。國家對民營經濟一貫關心和重視,增強了我們投資發展的信心,明晰了未來發展的方向。”

  在劉永好看來,民營企業最在意的是社會和老百姓的認同。“國家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改變。《意見》明確完善融資支持政策制度,對處在疊加困難中的民營企業來説是‘雪中送炭、如降甘霖’,有了這些精準的支持,民營企業在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中將更有動力和活力。”劉永好説。

  “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劉永好認為,《意見》對民營經濟定位作出新的重要表述,有着重大現實和歷史意義,讓民營企業家們更安心地創新創業,放開手腳大膽去闖、去幹,不斷把企業做優做強,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

  談創業:每一步都踩住時代的“鼓點”

  作為四川最具代表性的民營企業——新希望集團的掌門人,劉永好從生産飼料起家,一路跟隨改革開放的步伐在摸索中發展。如今,新希望已成為國內民營企業中最大的農牧食品公司之一。“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民營企業,也不可能有新希望。” 他無限感慨地説。

  時間回到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就此拉開。其後農村聯産承包責任制開始實行。農村家庭副業、集貿市場等得到發展。1982年,劉氏兄弟賣掉手錶、自行車湊了1500元錢,回到新津老家農村創辦了“育新良種場”,成為了改革開放後最早的一批養殖專業戶。

  “改革開放給了我們這一代人機會。”1987年,劉氏兄弟全面轉産飼料産業,成立新津希望飼料廠,成功研發出中國首款國産乳豬飼料“希望一號”,並逐漸成為行業引領者。從育雛雞到養鵪鶉,從“飼料大王”到“養豬大王”,得益於繁榮起來的農村家庭副業,更得益於改革開放所釋放的巨大市場活力,企業迅速成長和發展起來,走出四川,走向全國。

  “當時我們抓住了時代的機遇,幾個兄弟都剛畢業不久,都有好的工作。但是我們不太甘心,感覺到應該做點事兒,於是就辭掉鐵飯碗‘下海’了。那個時候市場處於供不應求的階段,只要你敢闖敢幹,只要你勤奮,就一定能有收穫。”

  以農業起家,並始終視農業為支撐點。在4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新希望集團立足農牧行業並不斷向上、下游産業延伸,形成農牧食品、乳品快消、智慧城鄉、金融投資等相關産業,以“希望 讓生活更美好”為長遠願景,滿足消費者對安全健康食品和美好生活的需求。

  總結41年來的創業發展經驗,劉永好認為,第一代民營企業家趕上了國家改革開放的好政策,一步一步成長、優化,這其中新希望做對了幾件事。“首先是堅守本業,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肉、蛋、奶的需求極大提升,我們有幸堅持了下來,一幹就幹到今天,其次,面向全國做布局、做投資,成立中國第一家集團化的企業,走出了一條規模化發展的道路;第三,通過技術、管理、品牌等自身建設以及兼併、收購謀求發展,在全球飼料領域佔據了重要位置,這是我們做了正確的選擇,走對了路。”

  談轉型:去“大王”標籤 讓“大象起舞”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提起新希望,大多數人會記住其各種“大王”的身份。在中國農業産業發展中,新希望也一直扮演着領跑者的角色。然而40多年來,中國市場和消費需求已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企業還能跟上時代的變化嗎?

  從“大王”寶座上走下去,不斷煥新。這是劉永好近年來不斷思考的命題。

  “我們從事的是傳統行業,傳統行業利潤率都比較低。在行業供給過剩的狀況下,企業還要有利潤,還要有成長,靠什麼?必須靠創新,通過管理創新降成本,通過科技創新提高效率,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調動活力。”劉永好説。

  今年,劉永好出了一本新書——《煥新:劉永好和新希望的40年》。在這本書裏,他提出了本土傳統企業如何高質量發展和轉型。“煥新,‘煥’的是什麼?新的機制,新的組織體系,新的企業文化,新的科技,新的觀念,新的品牌。”

  “客戶需要的不是‘大王’,而是服務者。”在劉永好看來,新希望不想再做一個孤獨的“大王”,而是要把自己變成一個更年輕化、更科技化的新公司,擺脫“大企業病”,尋找新的增長動能。

  為探索C端轉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2015年7月,新希望成立了草根知本,開展消費行業全生命周期投資,對有潛力的中小企業進行全産業鏈賦能。成立8年間,草根知本目前已孵化1家公司上市,2家創新型百億估值獨角獸,3家倍速發展超30億估值的企業,近10家價值1-10億創新型企業。

劉永好為《時代摘要》節目題字

  “我們的初心是‘希望,讓生活更美好’。怎麼讓生活更美好?我們生産質量更好、價格更優、品種更豐富的産品,滿足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們布局上下游産業鏈,建設預製菜體系、餐飲配送體系、冷鏈物流體系、中央廚房體系、調味品集中生産體系,以合夥人機制來幫助、孵化那些在産業鏈上和我們定位相關、互補的創業企業,帶動産業發展。通過産業鏈的打造,實現讓生活更美好的目標。總的來説,我們的初心沒有變,大的主業方向沒有變,一直在做整個産業鏈的深化和生態化。”劉永好説。

  而作為擁有超過10萬員工的超級公司,新希望體量很大,不可能大破大立,所以新希望管理層對原有的機制採取漸進式改革。通過組織變革、機制變革讓這一龐大的體系高效運轉起來,讓“大象起舞”。

  與此同時,新希望及其孵化的企業在生物育種、生物科技、數字科技、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創新成果,也為這家企業帶來新的增長動能。

  40多年來,劉永好把長期主義作為企業發展的信條。“我今年72歲了,同齡人這個時候可能已經退休了,但我還是保持着一個比較好的精神狀態,保持不斷探索和學習的能力。”劉永好説,他在不斷向年輕人學習,向新型市場主體學習,發揮企業自身優勢,貼近市場,貼近客戶,在“讓老百姓生活更美好”這條道路上堅持走下去。

金沙酒業

  《時代摘要》第二季由新華網與貴州摘要酒聯合推出。作為節目聯合出品方,貴州摘要酒見證中國經濟新動能。貴州摘要酒秉持“為美好生活釀造”的初衷,保持美好生活奮鬥者的底色,持續聚焦美好品質、美好文化、美好體驗、美好生活。借助《時代摘要》IP,貴州摘要酒把握時代發展脈搏,傳播美好文化,為中國産業鏈韌性發展貢獻力量。

【糾錯】 【責任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