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糧倉”再啟航-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6/21 10:18:55
來源:農民日報

“藍色糧倉”再啟航

字體:

  魚蝦“住進”遮風擋雨的小樓,尾水處理根本不用愁;風浪來了不怕,深海網箱可以360°旋轉、下潛避浪;循環水養魚讓養殖周期縮短近一半,密度還能增3倍;在共享漁莊品味疍家文化,嘗鮮海釣盡享海趣……在海南,這些新奇事你都可以看到、體驗到。

  常年溫度22°C-27°C,環境好水質優,發展暖水漁業,海南得天獨厚。每年171萬噸的中高端水産品,除了自給,超過半數供應國內和國際市場。

  海南的“藍色糧倉”,優勢很明顯,但發展瓶頸也擺在眼前。海岸線1900多公里,在全國沿海省份居中;漁業規劃養殖用海0.94萬平方公里,陸地規劃養殖用地500平方公里,是海洋大省,但不是産業和資源大省,海南漁業該從哪個方向繼續發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鄉村振興要在産業生態化和生態産業化上下功夫”,這為海南漁業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是黨中央對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四大定位之一,全國沿海各省自然海岸保有率平均水平35%,海南明確提出要達到63%。既要生態,也要發展,做什麼,如何做?

  海南省委書記馮飛在調研深海養殖時&&,要推動全省海洋經濟邁上新&階,再造一個“海南經濟”。

  面臨挑戰,海南高位推動、系統謀劃,制定加快轉型升級促進漁業高質量發展17項措施和三年行動方案,最大程度釋放政策和營商紅利,集約化利用有限的土地、岸線和海洋資源,建集聚園區、向深藍開拓,做行業標準、攻制種育苗……一個個難題正被破解,暖水漁業高質量發展如火如荼。

  産業如何生態化,生態如何産業化?

  生態保護是前提,高效轉型是關鍵,還有漁民增收,三者共贏,一個都不能少

  海岸、沙灘、紅樹林,海南自貿港建設堅持的定位之一是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李蕓介紹,海南明確提出自然海岸保有率要達到63%,遠遠高於沿海各省平均水平,而且所有港灣都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發展漁業,生態保護是前提。

  海南&&了《養殖水域灘塗規劃(2021-2030)修編》、漁港、海洋牧場等布局和發展規劃,適合養殖、禁止養殖、限制養殖區域一目了然,水産養殖得到進一步規範。

  “自2018年起,海南是全國第一個開展禁養區海水養殖清退的省份,清退量非常大,海水養殖清退近6萬畝,約佔海水養殖總面積的30%。”海南省農業農村廳水産養殖處負責人介紹。

  受到禁養區清退影響,海南漁業經歷了轉型陣痛,養殖産量連續3年下滑。海南應變、思變、求變,積極引導漁民轉産轉業,將漁民引入園區,發展高效綠色工廠化養殖。到2021年,水産品産量止跌回升。今年一季度,海南全省一産同比增長4.9%,漁業增速9%。

  走進文昌市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一排排新建的多層建築外觀與普通廠房無異,裏邊卻別有洞天:跨梁架空結構下,養殖池、給排水管道、供氧管道有序分佈,魚蝦“住進”遮風擋雨的小樓。

  時間回溯到20世紀80年代末,馮家灣優良的海灣和水質吸引大批水産養殖企業進駐,漁民紛紛發展水産種苗繁育。“密集的養殖和不規範的取排水,造成了沙灘景觀破壞、海水質量下降。”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常務副主任林尤鬱直言。

  生態文明建設倒逼漁業生産方式轉變,文昌推動馮家灣一類生態紅線區內養殖池塘、養殖場全部退出,現代化漁業産業園取而代之。

  漁民符永造從小跟隨父輩練就過硬的蝦苗繁育技術,原先在馮家灣紅樹林保護區內有10畝蝦苗塘,退養後在“政銀擔”金融扶持政策支持下,貸款800萬元在産業園裏政府提供的安置地上,蓋起了5層的養殖車間。享受兩年30%貼息,每年最高不超過10萬元。

  “生態保護要求越來越嚴,集約化綠色養殖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樓房內養蝦苗,還能降低自然災害影響。”符永造給記者算了筆賬,“5層樓能夠容納120個池子,1個池子掙8000元,120個就是96萬元,1個月能出一批蝦苗,做好了3年就能回本。”

  以前讓養殖戶頭疼的尾水處理問題,現在不是事了。林尤鬱説,園區杜絕養殖用水直取直排,統一從兩公里外水深9米的海裏取水,養殖尾水經過四級凈化後達標排放。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內海萬寧小海。經過一系列生態整治,小海的水質變好了,海景變美了,漁民也走上了發展新路。

  “休漁期後,東星斑的市場需求量大幅增加,出場價穩定在每斤120元,而且供不應求。”在海南鯤誠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東星斑養殖工廠,記者看到在一池池清澈的水中,一群群顏色紅潤的東星斑游來游去。

  公司負責人吳何飛從事東星斑養殖20多年,他介紹,傳統流水養殖方式池水一天要換4次,公司以60萬元的年薪從日本引進全球頂尖的循環水利用專家坐鎮,採用循環水養殖模式,不僅讓東星斑的養殖周期從15個月縮短到9個月,養殖密度還提高了3倍,一池能養1500條。此外,還大大降低了養殖用電和尾水處理成本,每天尾水排放量只有3%。

  強力推出水産養殖尾水排放地方性強制標準,全覆蓋所有工廠化和池塘養殖;大力抓好生態保護和漁業資源養護;實施水産養殖綠色發展行動,支持陸域集中連片養殖區綠色改造升級……生態保護、産業轉型、漁民增收,海南力求三者共贏,一個都不能少。

  在有限的資源和空間內如何騰挪産業發展空間?

  陸海統籌、産業聯動,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入園”“進廠”“深海養”“深海牧”多管齊下

  在土地資源、捕撈資源受限的大背景下,海南漁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陸海統籌、産業聯動,集約化利用有限的岸線土地資源,探索漁業“入園”“進廠”,做好“深海養”“深海牧”文章。

  從樂東黎族自治縣龍棲灣海岸出發,向着大海一直航行大約15公里,3個龐然大物赫然出現在眼前。一個是大型深水抗風浪兩萬立方米桁架智能養殖網箱,另兩個是深遠海智能養殖旅游&&普盛海洋牧場1號和2號。

  登上普盛海洋牧場1號,休閒區、養殖區、垂釣點等一應俱全。3萬立方米的水體,乍一看不知道藏着多少魚。直到餌料投下,數不清身帶條紋的軍曹魚迅速集結搶食,掀起白浪。

  “深水養殖北方的裝備跟南方的不一樣,近海養和深遠海養又更不一樣,很有挑戰性。去年試養成功時別提有多高興。”海南普盛海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才喜笑着説。2022年底,普盛海洋牧場1號起網第一批75萬斤漁獲,價值約2250萬元,凈利潤約40%。

  另一邊,桁架智能養殖網箱可以在風浪來時隨着海流圍繞錨心360°旋轉調整方向,下潛10米以避風浪。魚群下方還有玄機,一個個水下機器人正在巡邏,監控魚群、監測水質。

  除了樂東普盛,還有東方鑫環、萬寧九頭鯨……從傳統HDPE網箱“變身”為現在的大體量桁架深海智能網箱和深遠海智能養殖旅游&&。海南省先後統籌中央漁業發展資金3432萬元,支持深遠海大型裝備養殖項目建設。截至2022年底,海南全省深水網箱養殖水體規模約720萬立方米,養殖産量約5.7萬噸,主要養殖金鯧魚、軍曹魚、石斑魚等高品質魚類。加上南海海水潔凈,養殖産品達到準野生質量標準。

  不光在海上布局,步入位於樂東千家鎮農副産品加工産業園的普盛總部,佔地200畝的普盛海洋牧場陸域項目一期工程正超常規推進,包括漁業加工車間、水産品深加工中心和大型冷庫,設備正在安裝調試,即將投産。

  “計劃是70%的漁獲在海上就直接賣掉,30%可能回到陸域加工。”林才喜告訴記者。普盛是樂東第一家入駐園區、陸海統籌的企業,除了享受省級700萬元的補貼,項目用地用海手續也都辦得十分順利,這得益於海南土地超市政策的實施。按照省裏相關産業發展規劃,政府事先已經完成了相關産業發展用地用海收儲,從以前的“項目等地”變為現在的“地等項目”。

  文昌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産業園、三亞水産苗種南繁生態産業園、萬寧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等一批漁業産業園正在加緊建設。為鼓勵各市縣加快推進漁業産業園區建設,海南不斷強化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

  在李蕓看來,園區化發展實現了生産生態齊抓,為養殖業轉型升級、養殖戶增産增收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撐。政府通過集成配套關鍵技術和設備,落地綠色養殖示範項目,使勞動生産率、養殖收入明顯提高,環境負荷、經營風險明顯下降。

  如今,一個個集約高效的陸上園區陸續投産,一座座耕海牧漁的“藍色糧倉”鑲嵌在南海之上。山海聯動、陸海統籌的布局正在鋪展。

  如何牢牢掌握産業鏈源頭話語權和競爭力?

  打造水産“種業硅谷”,實現重點品類種源自主可控

  “即使受到國外限制,海南水産種業也可以做到保持目前産量,不會減。”李蕓很自信。

  得益於優良的水質和合適的溫度,海南在水産苗種生産上,特別是海水魚苗、蝦苗方面優勢明顯。種魚産卵早、質量優,比廣東早80天,比福建早100天,苗種國內市場佔有率達80%以上,是全國名副其實的海水魚“早繁”基地。

  頒佈《海南自由貿易港促進種業發展若干規定》,推動實施投向種業領域的科技創新券跨省通兌;將水産種業納入“南繁硅谷”規劃,推動建立漁業科研創新研究中心,吸引種質資源、高新科技、專業人才集聚……海南力爭建成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以南美白對蝦、石斑魚、金鯧魚等熱帶品種為重點的水産“種業硅谷”。

  “以前,石斑魚苗種的來源主要為天然捕撈、國外進口等。由於不掌握相關育種技術,國內企業隨時可能會被‘卡脖子’。”海南晨海水産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振江告訴記者。

  石斑魚繁殖周期較長,且保種育種成本高,公司每年科研投入都在2000萬元以上。20多年深耕石斑魚育種,晨海才選育出了龍虎斑、金虎斑等高端石斑魚品種,建立起全類別的石斑魚種質資源精子庫,使得名貴石斑魚能端上老百姓的餐桌。張振江直言:“沉下心來做總有收穫,僅龍虎斑一個品種,目前國內年産值已經超過100億元。”

  渤海水産育種(海南)有限公司是落地馮家灣現代漁業産業園的第一家企業,專門從事南美白對蝦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和良種選育,已保存了200多個家係的種質資源,與相關科研院所、企業聯合攻關、共同選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南美白對蝦新品種。

  2022年,渤海水産“渤海1號”耐高鹽特性的南美白對蝦新品種選育成功,一上市就廣受歡迎。今年1月份就賣了5萬對種蝦,每對500元。

  除了馮家灣水産苗種産業園,還有臨高羅非魚種苗繁育基地、東方石斑魚種苗繁育基地、陵水安馬洋科研育種基地等一批南繁苗種産業項目正加快推進。

  目前,海南“三魚一蝦一螺”(石斑魚、金鯧魚、羅非魚、東風螺、南美白對蝦)種苗産量均排在全國前列,種源自主可控;熱帶淡水觀賞魚苗年均産量達1億尾以上,佔全國年總産量的80%,部分産品還遠銷東南亞、日本、韓國等地。截至2022年底,海南全省各類水産苗種場500余家,具有一定産值規模的大型苗種企業138家,4家水産種苗企業獲評國家水産種業陣型企業。

  李蕓&&,下一步,海南將加快建設南繁水産種業基地,着力構建“三魚一蝦一螺”熱帶種苗産業體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領軍企業,打造熱帶水産種苗産業聚集地。

  如何發揮自貿港和特色漁村優勢?

  打開國際和國內市場,延鏈強鏈,三産深度融合發展

  隨着自貿港政策紅利、RCEP政策等疊加落地,海南水産品出口品類越來越豐富。羅非魚作為海南水産品出口的主力軍,從冰鮮魚片到魚鱗、魚皮、魚粉,再到膠原蛋白肽,都廣受國外市場歡迎。

  2022年,海南勤富食品有限公司、海南翔泰漁業股份有限公司兩家羅非魚全産業鏈企業均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尤其是運用生物技術從羅非魚魚鱗中提取的膠原蛋白肽,在發達國家食品、高端護膚品等行業的應用十分廣泛,需求量直線上漲。得益於海南不斷完善的羅非魚産業鏈,生産魚膠原蛋白肽的原料充足,在企業科技賦能下,産品附加值也不斷提升。

  為了打開國內市場,近年來海南省農業農村廳聯合多部門建立“海南鯛(即羅非魚)”團體標準和認證體系,鼓勵企業研發各類預製菜新品,其中的酸菜魚深受市場歡迎。

  海南漁業不光讓消費者吃的、用的更多樣便捷了,休閒游也更舒適深度了。

  一到海南陵水新村港碼頭,遠遠便能聽到“突突”的馬達聲。循聲望去,一艘艘小船在水道間穿梭,將游客從碼頭接駁到漂浮在海上的共享漁莊海上民宿。

  “五一”黃金周,海南省首家海上共享漁莊——陵水新村鎮的疍家漁排一房難求。雖然無房可住,但仍有不少游客過來感受漁民的海上生活。

  “目前海上民宿共有客房24間,每天均是滿房狀態,要提前三天以上通過網絡預定。”陵水疍家漁排協會會長、海上疍家民宿負責人郭玉光介紹。早期由於漁排粗放養殖,導致新村港水質污染嚴重,游客望而卻步。近年來,陵水在推進海域生態環境整治的同時,為幫助退養漁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由協會承包漁民的舊漁排成立鄉村旅游合作社,將其打造成以疍家文化為底蘊,海洋元素為特色的“海上民宿”,推動漁民轉産轉業。

  “這些是漁民用來修補船的木刨、墨鬥、木鋸以及用油螺殼做成的飯勺,那些是疍家服飾,這幾本是疍家民歌選集。”在一間幾十平方米的陳列館裏,郭玉光邊走邊向客人介紹獨具特色的疍家文化。

  無獨有偶,琼海市潭門鎮的“無所歸止”和臨高縣的博縱村等也都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和網紅民宿村。

  從2019年到2022年,海南&&了休閒漁業一攬子制度,在全國率先構建起了省級層面較為完善的休閒漁業制度體系,並首次提出共享漁莊概念。今年,海南再次明確獎勵政策。從今年初至5月底,全省休閒漁業總産值12.5億元,同比增長186%;接待人數482.8萬人次,同比增長374%。

  政策用足了、信心提振了、動力增強了,海南漁業高位突破成效明顯。2022年,海南水産苗種産量2300多億尾,産值近40億元。全省漁業經濟産值460億元,佔到大農業總産值的1/3。

【糾錯】 【責任編輯:王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