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餐食品質量良莠不齊 專家建議&&國家標準-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6/13 10:12:37
來源:法治日報

代餐食品質量良莠不齊 專家建議&&國家標準

字體:

  代餐食品質量良莠不齊

  專家建議 &&國家標準為生産監管提供準繩

  □ 本報記者  趙晨熙

  近年來,隨着健康飲食、減脂瘦身等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以低熱量、低脂、飽腹感強等為標籤的代餐食品日漸火熱。大量商家打着健康瘦身等旗號,推出五花八門的代餐食品。

  然而,在火爆市場下,代餐食品營養不均衡、添加違禁成分、虛假誇大宣傳等亂象也屢屢發生。

  “食品安全直接關係到消費者的身體健康,不能任由商家販賣焦慮,進行自我宣傳。”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在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代餐市場魚龍混雜的現狀與缺乏相關國家標準不無關聯,建議盡快&&國家強制標準,強化監管,規範代餐食品市場,保障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

  代餐食品難滿足個性需求

  家住北京市豐台區的劉曉慧最近頻繁出現眼前發黑、注意力不集中、頭暈等問題,在去醫院檢查後,被告知存在營養不良等問題,醫生要求她多吃蔬菜並食用適量米飯、麵條等碳水食物。

  “我喝的這款代餐奶昔幾乎各大社交&&都在推,不僅高蛋白、高纖維,還含有益生菌和膠原蛋白,怎麼會營養不良呢?”為達到體重“下百”目標,劉曉慧近一個月一直堅持用代餐奶昔替代一日三餐。儘管對自己選擇的這款産品信心滿滿,但考慮到身體已經亮了紅燈,她還是遵照醫囑恢復了正常飲食。

  記者在電商&&搜索“代餐”,出現包括代餐粉、代餐棒、代餐餅乾、代餐奶昔、代餐雜糧等各類代餐食品,且大多銷量火爆。這些食品宣稱含多種營養物質,具有高蛋白、低熱量、易飽腹等特點,通過代替正餐來控制熱量攝入,與人體代謝所需要的熱量形成缺口,從而達到身材管理需求。

  “代餐食品配方難以實現個體化,長期服用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等身體問題。”營養搭配師賈任傑告訴記者,由於個人體質不同,需要攝入的營養量及營養元素也有差異,而當前市面上銷售的各類代餐食品大多營養配比單一。比如,很多代餐食品都宣稱富含高蛋白,但對於本身蛋白質並不缺乏的人來説,長期食用有可能造成蛋白質攝入量超過身體需要,導致腎臟等內臟負擔加重,引發其他疾病。

  “代餐食品僅僅是單方面控制能量攝入,有人食用代餐食品,看似短期達到減肥瘦身效果,實際上只是變相的節食減肥。”在賈任傑看來,代餐食品並非不能食用,但僅可用於偶爾代替正餐或作為正餐後充饑的額外補充,當前很多商家宣稱的可完全代替全日膳食等口號,不僅是對消費者的誤導,也會間接對消費者身體健康産生危害。

  商家誇大宣傳涉嫌違法

  為驗證代餐食品是否真的營養科學,廣東省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曾選擇10款中外知名代餐産品,對它們的安全、營養、功效進行檢測。檢測結果顯示,10款代餐産品中有4款標注的營養指標與實際檢測值不符,比如,外包裝上脂肪標稱0g/100g,但實際卻檢出1.62g/100g。此外,大部分品牌樣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能量或營養素偏低的情況。

  相比營養不均衡,添加違規有害成分更會給消費者健康帶來嚴重損害。

  此前,曾有媒體報道浙江一名女大學生食用通過微商購買的代餐粉和代餐餅乾,半個月後出現腹脹等不適,後醫院確診為肝小靜脈閉塞,最終不得不進行肝移植手術。

  福建省廈門市政協副主席國桂榮多年來一直關注代餐市場發展,她發現當前不少通過社交&&營銷的代餐産品出自小作坊,有的代餐食品雖標榜營養,卻只是普通碳水化合物;有的代餐食品主打“0蔗糖”,卻被曝光使用多種代糖;甚至有商家將違規添加的鹽酸西布曲明、酚酞、利尿劑等導致腹瀉、脫水的藥品,包裝成所謂的“先進技術”,消費者食用後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此外,網絡直播帶貨等營銷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代餐産業在過於逐利情況下産生多重問題。

  “服用代餐讓你節後不超‘膘’”“體重增了,讓代餐粉‘接管’一日三餐”……打開電商&&售賣的各品牌代餐産品頁面,大多明示或暗示其具有減肥效果,給消費者建立一種不運動、不挨餓,吃代餐就能減肥瘦身的固有印象。

  “這類宣傳過度放大了代餐食品的身材管理功效,涉嫌誘導消費者。”在陳音江看來,當前並無任何研究成果能表明食用某種代餐食品能達到有效減脂瘦身功效,但部分商家極力宣稱其瘦身效果,甚至可以完全替代正常飲食。這種誇大宣傳涉嫌違反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構成虛假廣告、虛假宣傳。

  陳音江提醒,代餐食品首先要符合食品安全法規定,確保無毒無害,不能添加違禁成分;商家也應盡到必要安全提示,要以顯著方式提醒消費者,代餐食物不能長期食用等。

  當前,代餐食品主要通過線上渠道售賣,陳音江指出,必須加大網絡食品銷售監管,將代餐食品納入網絡食品監管體系,&&要嚴把准入關,審核商家和産品信息,社交&&也應嚴格管控售賣代餐食品等行為,強化日常監測,一旦發現問題或有網友舉報,應配合相關部門調查,並採取封號等必要手段。

  缺乏強制標準導致野蠻生長

  無規矩不成方圓。一邊是代餐食品做得風生水起,一邊卻是這一領域目前仍未有相關強制標準。

  2020年1月1日起,由中國營養學會&&的代餐食品團體標準(T/CNSS002-2019)實施,其中明確列出代餐食品所需營養元素,並進行了定量規範。但專家&&,該標準並不具有強制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國內代餐市場野蠻生長,質量良莠不齊。

  “應盡快&&強制性代餐食品國家標準,從源頭把好質量關。”國桂榮建議,國家標準要參照中國成人每餐攝入的營養標準進行制定,對必需營養素,如蛋白質、能量、脂肪、膳食纖維、微量元素種類和總量等有明確要求,同時應強制要求代餐食品加工企業在明確標注各營養成分、含量。

  “&&代餐食品強制性國家標準,能夠為企業生産經營和政府監管執法提供法律準繩。”陳音江補充指出,應進一步強化代餐食品監管,進行專項抽檢,特別是通過網絡渠道銷售的代餐食品,要對産品質量和虛假宣傳等問題雙管齊下,對涉嫌虛假宣傳、非法添加的不法商家要加大懲治力度,提高違法成本。此外,要不斷加大健康知識普及力度,引導消費者理性購買代餐食品,科學瘦身。

【糾錯】 【責任編輯:錢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