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北一些地方,人言“茶哥米弟”,足見茶葉在國人日常生活中地位之重要。即便是在一萬多米的高空,也依然能夠感受到它的無處不在。
5月19日,在CA1315航班上,空乘遞過來的茶水雖難唇齒留香,但大抵是可以生津止渴的。信手翻看隨機贈閱的雜誌,目錄上躍入眼簾的兩篇文章的標題均與茶有關:《錦屏村:風過嶺腰帶茶香》《茗香萬里長裕川》。前者描寫的是以政和白茶而聞名的“高山野白第一村”——福建省政和縣嶺腰鄉錦屏村:後者講述的是在不産茶的山西,以祁縣商號“長裕川”為代表的晉商,“上下二百年,南北數千里”,在18世紀的亞歐茶葉貿易史上獨佔鰲頭,演繹了一段中國茶的歷史傳奇。
記者此行的目的地是廣東江門開平市。巧合的是,與山西一樣,開平也不産茶。紅茶暖胃,綠茶助消化,當年晉商有意識地引導這一消費趨勢,最終築就了萬里茶道。200多年後,與祁縣相距近2000公里的開平赤坎華僑古鎮,在第四個“國際茶日”到來之日,迎來了2023“國際茶日”品茶會。
由於電視連續劇《狂飆》的熱播,其拍攝地江門因獨特的風情民俗和別具一格的建築風貌而備受追捧,成為網紅“打卡地”,而2023“國際茶日”品茶會的主辦方也精心組織了一場“狂飆”對話。
茶文化是産業發展重要推動力
一談起茶葉,幾乎每個人張口就能説出幾種聲名遠播的名茶,武夷大紅袍、西湖龍井、信陽毛尖……不過,其實除了茶産業的從業者,大多數人對我國茶産業現狀的了解卻知之甚少。
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茶葉産量為298.6萬噸,居世界第一。在國際茶葉出口市場,斯裏蘭卡、中國和肯尼亞位居三甲,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出口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中,非洲地區竟佔了6個。
“全國茶産業相關的註冊企業多達154萬家,但真正在國際上有實際競爭力的品牌和企業沒有幾個,可以説是一盤散沙。”主持“狂飆”對話的嘉賓言辭犀利,在評價茶産業時絲毫不留顏面。
為什麼中國茶葉品牌的文化宣傳傳播力度不夠?
“不管是福建茶、雲南茶,還是全國其他地方的茶,茶葉從生産加工到儲存,都受到了很多限制。”一位來自雲南的茶商解釋説,例如,福建的鐵觀音不利於保存,很依賴於季節性;雲南的普洱茶雖然耐保存,但苦澀的口感,讓年輕人不太能夠接受。“雖然茶人一直在改進提高,但確實是無法量産,結果是龍井只適合每年雨前的春茶,而烏龍茶只適合當年。”她的語氣中多少透着一些無奈。
中國茶路在何方?答案就是對話嘉賓多次提到的“三茶統籌”理念。所謂“三茶”,指的是茶文化、茶産業和茶科技。
“茶文化藝術是茶産業的重要推動力。”作為2023“國際茶日”品茶會活動公益形象代言人,中國茶葉大典副主編、浙江樹人大學(茶藝部)客席座教授葉惠民,在過去40多年見證了中國茶文化再度復興的過程,見證了台灣如何從咖啡文化步入茶文化。
“禪茶一味,心性同源。一個心浮氣躁的人,他泡的茶一定是又苦又澀;一個心平氣和的人,他泡的茶一定是甘甜可口。”一位從事健康管理的對話嘉賓&&,茶葉茶道是中華文化的一個載體,也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強有力的推手。
2022年11月29日,“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副會長兼文化遺産交流委員會會長李俊章&&,要圍繞着茶的非遺傳承人的手藝進行挖掘,特別是挖掘非遺茶藝項目、非遺茶藝企業、非遺茶藝品牌,以及孵化創新非遺茶藝。
茶産業要延長自身産業鏈
“茶産業的發展要因茶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結合茶産業發展中的真實事件和經驗教訓,中國國際茶藝會顧問、全國青少年茶藝高級培訓師謝錦添直言,發展茶産業是要有基礎的,不能盲目推進,去大片種植一些非原有的作物,“沒有基礎的産業,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掉”。
“品牌的基礎是科學技術和産品,茶葉行業要與時俱進。”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於小冬認為,茶産業絕對不是喝茶所能夠代表的,茶産業要延長自身的産業鏈。他解釋説,泡茶喝茶,只能將茶葉裏的水溶性營養泡出來,大量的脂溶性營養都浪費掉了,而茶葉裏的脂溶性營養品類佔人類所需要的不飽和脂肪酸的50%以上,結果許多營養都成了垃圾。
怎麼延長産業鏈?於小冬推薦的高新技術是分離提取技術。“可以用食品級的二氧化碳氣體來低溫萃取茶葉裏的營養素,包括逆流色譜技術等,提取出來的營養素可以做膳食補充劑、功能性食品、醫療輔助食品,與單純的喝茶相比,所産生的産值不止10倍。”他舉例説,人們不喜歡小葉茶、老茶,但它們和茶樹的枝蔓、根莖裏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往往比新茶、大葉茶多,因此,我們不能局限於關注茶葉的水溶性營養和喝茶的口感,而要把茶的産業鏈做長,從而把茶産業做大做強。
“茶葉中的茶多酚是最好的抗氧化劑,是避免細胞老化、保持年輕的最佳産品;茶色素則是最好的治療心腦血管和高血壓、肥胖症的食藥同源物質。”前面提到的那位健康管理專家認為,茶産業也是建設健康中國的一個推手。
茶科技加速産業邁向現代化
“實現茶産業、茶文化的騰飛,需要科技創新來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營養與代謝中心技術總監董志忠&&,茶的科技創新要研究茶的生産、加工、儲存和消費,包括對茶的健康屬性進行科學普及。
董志忠以湖南安化黑茶的金花為例説,金花實際上是安化黑茶一個特別的標誌物,實際上它是一種冠突散囊菌,有着不同的香氣,具有健康的屬性。通過篩選出優質的菌株,對茶的發酵工藝進行標準化改造,就能更好地發揮它的健康屬性,具有降血脂的功效。
一位對話嘉賓説:“科學發展,確保質量是茶的生命力。”事實的確如此,要提高中國茶的知名度,茶産業需要進行科技手段的更新,近代中國茶葉的落後,主要就是忽視了茶葉加工發酵系統,沒有重視生産工藝現代化。事實上,從茶葉到瓷器,根本問題在工業化時代來臨時沒有重視生産的標準化,進而影響了産業的規模化。因此,茶産業的發展一定要依靠科技手段走現代化的道路。
5月26日下午5時21分,2023年“國際茶日”品茶會在閉幕之日發布了“赤坎倡議”。其中提出“應統籌做好茶産業、茶科技和茶文化的協調發展,助力提升中國茶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茶是老天爺給我們留下來的‘搖錢樹’,我們一代代茶人要用好這棵樹,從它的原料到它的成品,讓所有人體驗到我們中國茶文化的魅力。”
這是一位對話嘉賓對中國茶産業的寄語,既飽含着美好的希望,也透示出鄭重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