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文旅復蘇。日前,走進安溪縣龍門鎮溪瑤村,獨具特色的志閩旅游項目和桫欏谷風景區內,游人如織,絡繹不絕。據介紹,溪瑤村年固定旅游群體達50萬人次左右,鄉村休閒游的火爆,帶動了住宿、餐飲、購物等産業的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動能。
近年來,安溪縣以龍門鎮為試點,圍繞“把鄉鎮建設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的戰略要求,以“整鎮推進”方式深化鄉村振興“串點連線成片”,鋪就了一條促進全鎮鄉村全面振興的快車道。如今,在龍門鎮形成了以洋坑村“兩山理論實踐村”、龍山村“紅色文化基地村”、溪瑤村“運動休閒村”、大生村“生態教育研學基地”和山頭村“省級實績突出村”為代表的鄉村振興示範樣板。在當地,産業旺、村容美、村民富的美好願景已成為現實。
俗話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龍門鎮有豐富的溫泉、森林、峽谷等自然資源及紅色旅游資源,同時廈沙高速穿境而過並在區域內設有互通口,距離廈門、漳州、泉州僅半小時車程。依託得天獨厚的資源及交通優勢,龍門鎮端起了文旅這飯碗。像溪瑤村這樣的鄉村旅游景點,在龍門鎮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八馬茶文化游、洋坑獅子寨、大生螢火谷等項目正發展得如火如荼。目前,龍門鎮正不斷深化旅游産品體系,聚力推進新興的“溫泉+”“數字+”“科技+”,以“旅游+”推動産業觀光、醫療康養、民宿露營、産學研等各産業融合發展。
文旅産業的發展,為龍門鎮鄉村振興帶來了機遇。當地政府因勢利導,以鄉村整體振興為目標,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五位一體、全面振興”為核心,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為着力點,以深化鄉村治理為根本動力,全面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兩山理論”實績驗證地的洋坑村,在全縣率先開展旱廁、雞鴨豬圈整治和污水治理工作,打造全省首個“生態小院”等;龍山村建設村民休憩場所;山頭村開設家風家教學堂;溪瑤村推進省道公路沿線裸房整治及坡屋頂改造……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行動切實提高村民了幸福感、舒服感。
“經濟發展和環境提升反哺鄉村振興,讓村民的腰包鼓了,底氣足了。”依託産業輻射帶動,2022年龍門鎮32個村(社區)集體經營性收入均超20萬元,人均收入增長1143元。同時為脫貧戶、低保戶、殘疾人戶等困難群體提供126個就業崗位,幫助易地搬遷群眾穩定脫貧,真正實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築牢了脫貧攻堅兜底保障的堅固防線。(胡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