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全球智慧,共創可持續未來——“2023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在京召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4/27 13:49:15
來源:新華網

集結全球智慧,共創可持續未來——“2023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在京召開

字體:

  4月26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攜手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在北京召開2023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

  會議設置兩場大會報告、一場企業家高峰對話、十余場分專題與溝通會,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包括陳君石、孫寶國、陳堅、任發政、謝明勇等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及逾400位來自國內外食品科技界與産業界的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共話食品安全與健康産業發展。

  推動食品産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在致辭時&&,過去幾年,面對多重風險與挑戰,中國食品工業愈發顯示出“壓艙石”的重要作用,食品科技界和産業界的有為之士在堅守與創新中奮力前行。孫寶國指出,食品産業的高質量發展一定離不開“安全”與“健康”。當下,如何匯聚起食品科技與産業界的磅礡力量,引領食品産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我們以終為始,才能行穩致遠。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司司長孫會川在大會致辭中指出,市場監管總局以“四個最嚴”為根本遵循,健全完善分層分級精準防控、末端發力終端見效工作機制和“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的風險管控機制,加強食品安全抽檢監測,築牢安全“防護網”。打造“你點我檢”監管為民服務品牌,強化常態化預警交流,推進社會共治,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一級巡視員曹學軍在大會致辭中&&,工業和信息化部作為中國食品工業行業管理部門,始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組織開展食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行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消費升級的需求,為提升中國食品安全水平和産業健康轉型貢獻積極的力量。

  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副司長宮國強在大會致辭中指出,食品工業界要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堅持守正創新,不斷強化科技屬性,持續為人民群眾提供高質量的食品,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並進一步推動中國飲食文化走向世界,讓全球消費者都能享受到中國美食。國家衞生健康委將堅持依法履職,全力維護人民群眾食品安全,充分發揮政策標準引導作用,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和食品安全戰略實施。

  農業農村部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司二級巡視員董洪岩在大會致辭中&&。農業農村部將聚焦重點品種開展治理,順應消費升級需求,落實好新修訂的農産品質量安全法要求。守牢農産品質量安全底線,強化全過程全鏈條監管,在努力保障吃得安全放心基礎上,生産出更多的綠色優質農産品,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普及部副部長龐曉東在大會致辭中指出,中國科協將一如既往支持食品科技領域科普工作,深入推進食品安全與健康公眾科普工作的組織和實施,進一步發揮學會“食品安全進萬家”等科普品牌活動優勢,弘揚中華優秀飲食文化,樹立“大食物觀”,相信學會在支撐服務國家戰略、營造食品安全與健康環境方面將做出更大的貢獻。

  以科學為基 營造有助於産業健康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在大會報告中指出,發展營養健康食品産業具有重要意義,不但是改善國民營養和強身防病的基石,而且能對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發展營養健康食品産業的關鍵是科學與創新,必須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依靠行業專家的推動作用以及政府的引領和支持。同時,要充分利用地方特有傳統食物資源、食藥兩用物質等中國特色資源。

  IFF全球副總裁兼Nourish事業部亞太區總裁李永敬認為,科學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創新是在挑戰性環境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決定了食品行業發展的未來。更快、更好的創新力以及持續創新,將形成持久的競爭優勢、同時還會給行業帶來更多創新。“食品界一定要攜手投資於未來。”

  泰國“食品創新規制網絡”項目(FIRN)主席、泰國食品科技學會前任理事長兼顧問Pavinee Chinachoti介紹了泰國食品功能聲稱管理(FFC)系統。她&&,該系統的開發旨在幫助管理功能食品産品的健康宣稱論證所需的證據,使其能被清晰的理解、強化並歸檔。這是為了幫助企業在具有挑戰性的環節中提升自身的研發能力,使其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健康食品市場中變強、變大。

  多學科交融 助力食品工業可持續發展

  食品科學正在突破自身邊界,通過多學科交融,推動食品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江南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堅介紹了合成生物學在食品工業中的創新應用。他談到,作為變革傳統食品生産和製造的關鍵技術,通過創建具有食品級工業應用能力的人工生物合成系統,將澱粉、纖維素等可再生原料轉化為重要食品組分、功能性食品添加劑和營養化學品。例如,通過合成生物學製造嬰幼兒配方奶粉中重要配料2’-岩藻糖基乳糖,藥物、保健食品的重要成分黃酮類化合物等,可實現更安全、更經濟、更健康和可持續的食品獲取方式。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農業-食物系統綠色低碳轉型對食品工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其目標是在維持生産和資源利用高效性以及可持續性的同時,提供充足、安全、營養、健康的食物,並盡可能降低食物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圍繞布局生態化、過程優質化、産品優質化、消費低碳化、風險分散化等“五化”,發展“第三口糧”、有效降低損失和浪費及推行健康低碳飲食等是食物系統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舉措。

  清華大學互聯網産業研究院院長朱岩介紹了數智化如何助力食品産業健康轉型。朱岩談到,數據要素市場既是健康産業發展的重要機遇,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渠道。社會需要建立食品健康産業的數據基礎設施,並借此形成新的安全可靠的産業生態。中國的食品産業需要跟數字經濟做更深度的融合,充分挖掘數據要素的價值,並將這些價值回報給生産者,以及所有食品産業的從業人員。

  日本築波大學特聘教授Mitsutoshi Nakajima介紹了微流控技術在新型乳化工藝和功能性食品原料中的應用。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食品營養與健康研究所食品加工工程專業教授Erich J. Nakajima在報告中指出,植物蛋白能夠極大減少碳足跡,提升土地使用效率,並且為靈活素食主義者提供更加健康的膳食模式。通過工藝技術改善植物蛋白的質構,將微藻蛋白與其他來源的蛋白質結合應用、修飾和優化,可增強人們食用的愉悅性。

  大會期間,食品科學與臨床醫學整合下的醫學食品、新技術加持功能性配料提質增效、科技賦能食品工業可持續發展等專題的召開,也將為與會代錶帶來新觀點與新思考。

  應對新挑戰 推動以風險評估為基石的良性互動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主任李寧指出,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是風險管理的基礎。我國依法實施風險評估制度以來,在國家衞生健康委的領導下,不斷加強風險評估機構和制度建設,不斷完善風險評估基礎數據,不斷強化風險評估技術研究,不斷提升風險評估能力。開展的100多項風險評估項目在食品安全監管、標準制定、突發事件處置、風險交流以及國際貿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公共衞生及人口科學學院教授Patrick Wall指出,全基因組測序和生物信息學的普及,為食品安全專業人士提供了新的工具。及時識別微生物污染物的能力,將為産品保質期較短的快銷食品行業帶來巨大優勢。

  AOAC INTERNATIONAL主席John Szpylka介紹,在應對全球食品安全挑戰中,AOAC陸續推出和不斷更新服務和項目,涵蓋嬰兒配方/成人營養品、重金屬、PFAS和天然色素添加劑等領域的標準制定工作。AOAC INTERNATIONAL還計劃啟動新項目,以解決諸如新型替代蛋白質食品來源等新出現的全球性問題。

  大會期間,還將舉辦以科學為基礎營造鼓勵創新的標準法規環境、食物致敏原管理、食品真實性與溯源技術等專題,以推動建設互補、協調發展的標準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

  大會主場活動中,在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健康研究院院長任發政,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江南大學原副校長金徵宇共同主持的企業家高峰對話上,來自IFF、伊利、菲仕蘭、樂斯福、雀巢、康比特、藝康、飛鶴等國內外食品行業的優秀企業代表展開深入交流,共同探尋食品安全與健康的新內涵,分享諸多創新實踐。

  大會開幕式上,還舉行了國際食品科技聯盟與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政府的“世界乳業科技之都合作備忘錄”簽約儀式、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科技基金——邁0 勝營養健康科技青年基金、泰萊營養與健康科研基金簽約儀式。

【糾錯】 【責任編輯:任禹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