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麵,見證餐飲業回暖-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4/19 11:17:34
來源:人民日報

一碗麵,見證餐飲業回暖

字體:

  餐飲業是促消費、惠民生、穩就業的重點領域,也是經濟復蘇的“晴雨表”。促進餐飲業高質量發展,對於擴大內需、推動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餐飲業呈現復蘇勢頭。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餐飲收入增長13.9%,餐飲消費市場加快恢復向好。在江蘇南京,特色餐飲店眾多,中小微企業佔比高達97%。記者選擇在周末客流高峰,圍繞一家特色面館深入走訪,呈現餐飲業逐步回暖的態勢。

  ——編 者

  早晨6點:菜攤經營戶梁家賀來送菜——

  今年每天進貨量比去年增長40%左右,有的餐館一天還要補送一兩次貨

  深夜零點,夜色正濃,南京城悄然入睡。

  此刻,位於江寧區東山街道的農副産品物流中心(眾彩市場)熱鬧非凡。作為華東地區最大的“菜籃子”之一,一輛輛進貨車從周邊趕來,載着新鮮瓜菜疾駛而去。

  “青菜、西紅柿、平菇、大白菜……都各來幾箱。”菜攤經營戶梁家賀停好小貨車,來到熟識的攤位,麻利地挑選了十來種蔬菜。“今年行情不錯,每天進貨量比去年增長了40%左右,有的餐館一天還要補送一兩次貨。”梁家賀告訴記者。

  “送菜啦!”早晨6點,天邊泛起魚肚白。秦淮區明瓦廊美食街西側,路燈映照下,進完貨稍事休息的梁家賀,已經騎着滿載蔬菜的電動車,來到易記皮肚面的門口。

  4包青菜、2箱平菇、1箱西紅柿……店裏的夥計接過梁家賀和其他商戶陸續送來的食材,趁着新鮮抓緊收拾。

  “今天除了菜市場攤位的菜,還有5家餐館要送。去年這個時候,好多餐館沒怎麼開張,哪有這麼忙啊!”梁家賀説完匆匆上車,趕回去接着取菜、送菜。

  紅帽子,粉口罩,藍底花外套,銀灰色斜挎小皮包……早晨6點20分,麵店負責人、年過七旬的易慧萍掀開透明門簾,走了進來。

  “你們這麼早就來了?”易慧萍一邊招呼記者,一邊順手從桌肚裏掏出小凳子坐下擇菜。

  “您也很早,吃早飯了嗎?”記者問。

  “今天周末,忙得很,哪有時間吃早飯啊。去年這時候應該是有的,生意不多嘛。”易慧萍俏皮地説。

  説話間,店裏的10個夥計都已到位,煎荷包蛋等配料的,切皮肚的,稱面的,洗菜的,忙而有序。“現在每天銷量已經比2019年同期多了兩成,周末人更多,得抓緊準備。”易慧萍説。

  果然,7點過後,開始有食客進店點餐。7點40分左右,已經要排號了。

  中午11點多:麵條師傅王子勤迎來“午高峰”——

  大概50秒做一碗麵,最近生意多得再次把手磨出繭子

  中午11點剛過,進店的客人多了不少。點餐的、排號的、找位置的,不算小的店面一下子擁擠起來。

  “今天過來吃啦!”“小姑娘,現在人多,你和他倆拼一下桌好不好?”易慧萍一邊招呼着熟識的老客,一邊幫年輕客人找位置。

  此刻,廚房的操作間裏,麵條師傅王子勤正在忙活。

  只見他面戴藍色口罩,身着白色廚師服,面前一大一小兩口鍋。左側鍋開,右手執長筷,香腸、豬腰、青菜、木耳、平菇、皮肚等食材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次第入水。右側面滾,左手抓起大勺加湯、漏勺抄面。行雲流水間,各色食材齊聚於左側小鍋中翻滾,頃刻熱氣升騰,香氣撲鼻。

  “大概50秒做一碗麵,既保證口感,也不會讓客人等太久。”王子勤告訴記者,“今年的情況相比去年真是好太多了。”記者注意到他右手虎口處泛黃凸起的老繭,他羞澀一笑:“最近生意多得再次把手磨出了繭子。今年過年回家時還沒有呢。”

  “疫情期間,店裏有沒有放過假?”記者問。

  “過去幾年,只要疫情防控形勢允許,店基本是開着的。我來店裏28年了,其他夥計也來店裏好多年了,早就處成了家人一樣。老闆怕關了店,我們生活沒了着落,而且老食客多了,總有人愛吃這一口,店開着也算留點念想吧。”王子勤邊説邊忙着手裏的活兒。

  客人越來越多,又一位麵條師傅走進來,點着了另一側的兩口鍋,操作間裏火力全開,熱鬧加倍。

  在皮肚面的鹹香和氤氳的熱氣中,客人們邊吃邊聊,各得其樂。易慧萍和夥計們則迎來了繁忙的“午高峰”。

  下午2點多:麵店負責人易慧萍吃上午飯——

  雖然不是飯點,店裏也有三成客人

  下午2點多,客人漸少,易慧萍和夥計們輪流換班吃了午飯——店裏的麵條。

  “我年紀不小咯,平時在店裏&&照看照看。”吃完,易慧萍挑了個面朝門口的座位坐下,一邊和記者聊着,一邊招呼着零散進出的食客。

  “從1981年在路對面搭棚子賣鴨血鴨腸湯,到盤下這個店舖賣麵條,我做餐飲40多年了。”易慧萍打開了話匣子,“3年疫情,虧了不少錢,還跟親戚們借了些錢周轉。去年最難的時候,一天只能賣出幾十碗麵,連基本開支都不夠。”説到這兒,易慧萍眉頭一蹙。

  “想過關店嗎?”記者問。

  “首先自己不能放棄,你説是不是?政府部門一直在支持,給我們個體商戶免了3年的定額稅。房東也減了一些房租。另外,他們協會也&&組織了不少活動。”易慧萍説着,拍了拍一旁的崔潔。

  一頭利落短髮、快人快語的崔潔,是秦淮區朝天宮商戶自治協會的執行秘書長。“過去幾年,餐飲行業受影響很大。2021年9月,我們協會成立,主要就是為了帶動商戶抱團取暖。只要疫情防控形勢允許,協會就帶着商戶一起做促銷活動。去年4月、9月,我們聯合100多家會員單位辦消費節,粗略估算,幫沿街商戶提升了30%以上的客流量。”

  “今年元旦是個轉折點,人氣漸漸旺了起來,過完年以後情況更好了。現在店裏從一早開始營業到晚上8點半,到了飯點總會排隊,你看現在人也不少呢。”易慧萍指指四週。

  雖然不是飯點,店裏也坐了大概三成客人。“本地人愛吃皮肚面,外地游客也愛來打卡,現在不愁生意了。”易慧萍説。

  晚上6點:店裏排起長長一隊人——

  一天賣出幾百碗麵,比去年同期翻了好多倍

  晚上6點,天色漸暗,華燈初上,明瓦廊人流如織,更入佳境。

  飯糰、麻團、梅花糕……三五結伴的路人,手拿當地特色小吃,邊走邊嘗,怡然自得。隔着麵條店的大玻璃窗再往裏看,已經排了長長一隊人。

  “皮肚面里加些什麼好吃?”一個小夥子來到前&點餐。“加點木耳、平菇、西紅柿……”還沒等店夥計回答,坐在附近的老食客張先生,一回頭嫻熟地報出一串推薦搭配,大家會心一笑。“在這裡吃了幾十年了,幾天不吃還真是想。”張先生告訴記者。

  和張先生不同,大學生小李則是被一家社交&&“種草”而來。“疫情期間,不方便出門吃飯,現在幾乎每個周末都要約上朋友,一起去特色餐館打卡。”

  “現在慕名而來的年輕人挺多,有的説只有面沒有飯不過癮,我們還新開了蓋澆飯的檔口。”易慧萍指着店面北側的小檔口説。

  眼看著廚房的麵條不太夠了,易慧萍來到店面南側一角的桌子旁稱面。紅色的桌面上,一張籮,一桿秤,一個不銹鋼面盤。老人右手從籮裏抓起一小把面放到秤盤上,左手帶着幾根再做添補,稱足後兩手一卷一握,小心碼在面盤裏。“一碗麵稱三兩,幾十年下來了,少了可不行。”易慧萍邊説邊稱。

  “現在一天能賣出幾百碗麵,比去年同期翻了好多倍。今年準備再招點人,今天上午就來了一個先試用。店裏有3位麵條師傅,我一直在培養他們,等我哪天干不動了,希望他們能接上,再出去開幾家分店。”想想未來,易慧萍很是欣慰。

  晚上快8點,看著客人不那麼多了,身板硬朗的易慧萍出了店門,大步往家趕去。老伴已在家中做好晚飯,這是她忙碌一天之餘的正餐。

  深夜11點多,萬籟俱寂。梁家賀從家出發,再次奔赴眾彩市場。此刻,那裏正是瓜菜上新、人聲鼎沸之際。

  明瓦廊,從明代起成為經營明瓦的場所,商鋪更迭,600多年煙火不絕,繁華之氣綿延至今。“飯總要吃的,風雨過後總會天晴。”易慧萍的話猶在耳畔。

【糾錯】 【責任編輯:王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