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漿果之王”本土化突破進行時-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4/06 09:48:05
來源:農民日報

“漿果之王”本土化突破進行時

字體:

  雲南的藍莓種植已進入農業3.0階段,一個高質量大棚的投入要6萬-10萬元,採用基質栽培,全程標準化,保障藍莓甜、大、脆、硬。 馬斌 攝

  在“紅河上農”藍莓基地發起人孫波的印象裏,2012年以前,國內還鮮有大規模的藍莓産業,市面上的藍莓主要來自國外,售價不菲,每公斤市價數百元。也是從2012年開始,藍莓作為“高端水果”的代表正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視為商機。

  “進口藍莓基本上得在海上漂30-35天,算上清關的5-6天,消費者最快也得一個月才能吃到。”孫波介紹運距短是國産藍莓巨大的優勢。

  近幾年,新的藍莓品種和種植技術正在雲南匯集,借助這裡的氣候優勢,國産藍莓有了更早的豐收時間、更標準化的種植模式、更大的種植規模。如今在雲南,僅行業頭部企業之一佳沃的現代化藍莓基地就達到了8000畝。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雲南全省藍莓種植面積約10萬畝,産量約4.5萬噸。

  “這兩年全國的種植面積和産量還在增長,依然供不應求。”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的孫波做了個數據對比,“我國蘋果約7000萬畝,橘子約5000萬畝,藍莓種植面積全國只有六七十萬畝,供應一二線的消費者都不夠。”

  作為國産高端水果,藍莓正在雲南續寫着不斷更迭的現代農業故事。“我們正在推動更多藍莓供應鏈‘上雲’,以數字化需求拉動數字化供給,助力國産藍莓逐步破圈成為國民漿果。”拼多多“農雲行動”負責人&&,“經歷了十幾年迭代的雲南藍莓,正處於産業本土化的突破期,我們希望助力産業打開一個持續增長的藍海市場。”

  讓本土藍莓價格更親民

  “今年市場上的藍莓還是貴,不大敢敞開了吃。”北京的王女士感嘆。走進北四環一家果蔬超市,125克一盒的藍莓按果子直徑的不同價格從18元-30元不等,精品藍莓價格每市斤均超過百元。

  孫波回憶過去在國外市場上,藍莓果直徑一般只有1.2公分+、1.5公分+、1.8公分+三個等級。但是現在國內已涌現出來了很多鮮果直徑在1.8-2.0公分、2.0-2.2公分、2.2-2.4公分及2.4公分以上的分類,價格差異也拉大了。包裝形式上國産藍莓也在突破,原來的標準品都是125克的小方盒裝,但是現在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100克的或者80克杯裝的,“大家都在做一些創新以滿足更多樣的消費需求。”

  藍莓富含維生素和花青素,2017年國際糧農組織將其列為人類五大健康食品之一,被譽為“漿果之王”。營養雖好,但是貴、口感偏酸、個頭偏小,是多數消費者對這種水果形成的長期印象。

  其實,藍莓在全球的規模化栽培歷史僅有100多年,中國的規模化種植約始於2000年,頭幾年的總産量不過300噸。從秘魯、智利、美國等産地進口,成為滿足國內消費需求的重要途徑。

  近幾年,隨着新品種的引進和種植方式的改變,本土化種植的藍莓口感才逐漸變甜,個頭變大。目前佳沃藍莓登上了拼多多“百億補貼”專區。1.8公分規格,官方補貼後一斤價格為70多元。當日,佳沃JOYVIO旗艦店就賣出了10萬元。“個頭超大,很甜、脆,價格比商超低”,一位消費者留言。

  曾做過記者的老米,負責“紅河上農”藍莓基地的電商銷售。他的蜜悅旗艦店裏,這幾天也已開始上商品鏈結。“隨着基地産量增加,我們會在微利的基礎上,盡最大可能開拓藍莓新市場。”老米&&。

  “這才剛剛開始起量,真正爆發要在4月初,&&會繼續對生鮮農産品保持零佣金,傾斜C位流量,激發潛在需求以擴大市場規模。”拼多多“農雲行動”負責人分析稱,藍莓以往的銷售渠道絕大部分都走線下,身邊缺少大型商超和水果連鎖店的數億消費者,可能根本就接觸不到這種小眾精品水果,“一要買得到,二要買得起,産業端和&&一起努力,最終希望能讓每個想吃藍莓的消費者,都能吃得上。”

 迭代種植技術適應國人口味

  在種植端,這幾年藍莓正經歷着一場本土化狂飆。

  2012年,佳沃收購青島的沃林藍莓基地時,種植的還是美國1950年代的品種,成熟期需要到6月,口感也並不適合中國消費者。

  中國科研界的介入要更早。1983年,吉林農業大學就率先在中國開展藍莓引種,1990年代又從美國、加拿大等引入70多個藍莓品種,並開始在北方推廣規模化種植。

  雲南的規模化種植稍晚。2002年,雲南省農科院高山經濟植物研究所引進88個藍莓品種,篩選出13個優良品種,分別在早熟、中熟、晚熟産區推廣種植。研究所創造出藍莓組培一步成苗法,在提高質量和成活率的基礎上,將新苗的生根時間縮短了120天,推動藍莓雲南産區駛上快車道。

  即便如此,在蒙自草壩的佳沃藍莓基地管理員羅順銀的記憶中,十多年前,雲南的藍莓很多還是露天種植,風吹日曬,外加管理技術落後,種出的藍莓,也是口感偏酸、個頭偏小、硬度偏低。

  2015年左右,美國漿果品牌怡顆梅(Driscoll’s)開始在雲南種植更適宜當地氣候的新品種,並根據中國市場進行了改良,藍莓變得更大更甜更脆。這進一步推動了國內藍莓企業的品種優化和規模化發展。同一年,佳沃集團和大型水果供應鏈企業鑫榮懋合併,並在雲南成立與智利最大藍莓種植商合資的新公司。

  在佳沃的藍莓基地裏,氣溫、濕度、光照和水肥情況隨時都可通過智能大屏進行監測。從栽培、管護到採摘、分級,再到預冷、質檢、包裝、冷鏈運輸,一條現代化産業鏈已經形成。

  從早期的土壤栽培到現在的水肥一體基質栽培,從小規模種植到現在動輒上千畝,伴隨着品種的不斷迭代,雲南的藍莓産業已經走到了規模化、標準化、智能化的農業3.0階段。

  “我們一進入就是基質栽培,配好比例的水肥,直接從管道被輸送到基質中。”農業技術出身的孫波,在“紅河上農”的基地裏邊演示進口的滴灌系統邊分析行業未來,“一盆藍莓的栽種成本大概60元,四年總收益能達到兩三百元,運氣好的話,投産一年就能收回成本。不過目前光靠線下市場體系,産業紅利期不會太久,要有更長期的持續發展,必須盡快開拓線上大市場。”

  是農戶也是産業工人

  在“紅河上農”藍莓種植基地,採摘人員正忙着把成熟的藍莓果採摘裝運,這裡的藍莓採摘季從11月陸續開始到第二年6月結束,而這正是進口與國産其他産區藍莓的上市空窗期。孫波介紹,特別是過年之前藍莓的價格相對偏高,這是雲南藍莓最有競爭力的時間段。

  上市時間的差異化,使得雲南藍莓找到了打響名氣的支點。看到藍莓産業對農民增收的重要作用,雲南當地政府也積極支持推動藍莓産業的發展。2018年底,曾任蒙自草坪壩鎮黨委書記的郭宇負責土地流轉,僅僅3個月,佳沃的藍莓基地就基本建成,趕上了當季的種植,在充分尊重村民權利的前提下,創造了土地流轉的“蒙自速度”。

  一個藍莓大棚的投資要6萬-10萬元不等,普通農戶可以通過訂單農業的方式來參與種植。“比較可行的方式是教會農民種植,採摘的果子又回收過來統一加工,保障品質。”

  “我很願意分享自己的水肥配方,讓每個農戶都能種得了藍莓。”孫波的話語間透露出理想情懷,“藍莓的水肥、管護,雖然已不是傳統農業上農民世代相傳的經驗技藝,但這些科學知識,一個高中生的化學和生物水平,已足以支撐其迅速學會。”

  “我希望能把藍莓變成國民漿果,我們2022年在雲南蒙自雨過鋪鎮新建的600畝藍莓基地,今年産量要升四倍。”孫波説完,頓了頓,又笑着補充,雖然現在看起來還不大可能,但更多農民能直接參與的話,總有一天能做到20元一斤。

  對産地農民來説,眼下能分享藍莓産業收益的方式,主要還是兩種,土地流轉租金,以及在生産端的採摘、分揀、管護、車間加工和銷售環節的打包、物流等務工收入。

  蒙自草壩鎮舊能村婦聯主任張麗,把自己的土地都流轉給了佳沃,自己在照顧孩子讀書的同時,能經常到基地採摘。一天摘兩百多盒,一盒6到8毛錢,除了土地租金,她每天還能賺一百七八十元工錢。“1000多畝土地,配備600個工人。現代化的農業不是把農民淘汰掉。”張麗説。

  由於藍莓的採摘用工多,距離佳沃藍莓基地三四十公里的個舊市農民,也有組織地過來採藍莓。生於1973年的老張,本來和老婆一起在浙江嘉興的塑膠廠務工,今年訂單不穩定,做兩天休兩天,兩口子乾脆回家來基地做了採摘工。“一天還只能摘個一百多盒,遠沒我老婆手快,但比在家裏閒着強多了。”

【糾錯】 【責任編輯:張欣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