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罐頭工業協會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罐頭出口量達312.5萬噸,出口額68.9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2%、22%。出口量和出口額均創下近年來新高。其中,蔬菜、水果罐頭佔據最大的出口份額,即食類罐頭和菌菇罐頭明顯增長。天眼查數據也顯示,我國現有罐頭企業已達到4.6萬家。
罐頭出口量的提升,與海外市場需求提升較快不無關係,而這樣的需求提升,很大程度是因為部分罐頭進口國存在食品通脹現象,本地食品價格漲幅過快。儘管銷售數字亮眼,但有相當一部分是屬於“貼牌生産”,是代工産品。
中國罐頭工業協會於上月底印發的《中國罐頭食品産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中就指出,國內罐頭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大部分高技術出口産品都是代加工,具備獨立自主知識産權的産品較少,缺乏擁有核心技術的原創性發明專利,生産技術僅限於産品的某個單一技術環節,前端的技術研發和後端的市場高附加值幾乎與行業企業無關,“在國際市場上還很難佔有技術和附加值的優勢,基本還處於全球罐頭食品産業價值鏈低端”。
更為關鍵的是,由於當下代工收入不少,不少企業滿足於眼前收益,並沒有投入足夠的資源用於技術創新和品牌創建。當然,這也與罐頭行業小微企業佔比較高、行業集中度較低不無關係,大多數企業缺少自己的原料生産基地,這也使得其培育自身品牌並非易事。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旦外部環境有變,不論是採購規模還是准入標準變化,小微罐頭企業的生存難度可想而知。正因如此,罐頭行業有必要培育出一些具有規模效應的龍頭企業,並形成較為完整的産業鏈條,在原材料端打造標準化的原料基地,在研發和生産端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在銷售端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自主品牌。而在這一過程中,既要打通國際市場,也要完善國內市場布局。
事實上,一些國內消費者對於罐頭食品還是帶有一定偏見的,這也是罐頭行業數據呈現外銷熱的原因之一。但是,隨着“一人食”的需求增加,加之都市的快節奏生活,許多年輕消費者正在接受罐頭食品,不只局限於傳統的蔬菜、水果、水産品、肉類等罐頭,也開始採購餐食類、簡餐類罐頭食品,開罐或開袋加熱即食,代替“開夥做飯”。
換言之,開發更為豐富的餐食,實現“由罐到碗”的轉變,已經成為國內一些行業領先企業的選項。而“由罐到碗”的轉變過程,本身也是一個技術積累和品牌創建的過程,這一過程積累的技術能力和品牌影響力,也將對罐頭企業獨立開發適合海外消費者的餐食類罐頭,實現自主品牌出海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