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有源:從傳統小吃到世界美味,揭秘衛龍開創辣條新紀元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3/14 18:15:00
來源:新華網

萬物皆有源:從傳統小吃到世界美味,揭秘衛龍開創辣條新紀元

字體:

  新華網北京3月14日電(任禹西)中國幅員遼闊,錦繡壯美。迥然不同的人文風俗和地域環境培養了各地區不一樣的飲食習慣,催生出數不盡的特色美食。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最鍾情的家鄉地道味,但辣條卻不分東南西北,成為陪伴了很多人的童年味道,它到底有什麼魔力?

  要想解開這個疑惑,繞不開河南省漯河市,她被譽為中國食品名城、中原文化名城,是辣條主要食材——小麥的主産區,也是全球最大辣條公司——衛龍總部所在地。新華網文化探源節目《萬物皆有源》本期來到了這裡,與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教授葛劍雄,衛龍董事長劉衛平等嘉賓一起,為觀眾深度呈現衛龍辣條誕生的故事。

  第一根衛龍辣條誕生記

  時間倒回到1999年,衛龍辣條發明人劉衛平來到漯河創業,在當地吃了第一口牛筋面後,腦海裏就浮現出“驚艷”二字,做辣條的靈感也就此誕生。“被驚艷到之後我就立刻想,能不能以牛筋面為原料做成即食零食。於是我通過當時擺攤賣牛筋面的老太太找到了生産牛筋面胚體的老闆蘆學立,他後來成為衛龍辣條的共創人。”

  劉衛平説,我還記得最早看到學立手中的那&膨化機,很小,做出來的牛筋面胚體也很細,無法完全呈現最佳的食用體驗,所以我們調整改進了很多次生産模具和設備,最後再加上我湖南老家特有的辣味醬料,第一根衛龍辣條就這樣誕生了,口味香辣中帶有鮮甜,非常受歡迎。

  “當時還沒有辣條這個名字。”劉衛平説,“衛龍辣條剛做出來的時候,因為加了焦糖,所以顏色是褐色的,辣條看上去像鱔魚,所以最開始我們給它取名為‘鱔魚條’,後來因為這個名字寫起來複雜,所以又改叫‘辣味魚條’。隨着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喜歡上了這款‘辣味魚條’,提到它大家開始不叫全稱了,用了‘辣條’這個簡稱,隨後一直沿用至今。因為我們在業內最早改良生産辣條機器,所以同行們到現在還會把設備叫做‘魚條機’。”

  辣條生産沒有油炸環節

  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現在的辣條是如何生産出來的?辣條能夠做到非油炸嗎?欄目組帶着好奇推開了衛龍辣條生産車間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嚴格的衞生消毒設施,進入車間需要經過多個消毒步驟。相比於曾經的簡易型“魚條機”,現在衛龍生産線使用都是大型自動化的生産設備。

  當今社會人們都注重健康飲食,有的人會認為辣條是油炸的、不健康的。從生産線可以看到,辣條的生産並沒有油炸的環節。和好的麵糰被輸送機輸送到擠壓機裏,再經過兩個相反方向的螺桿物理擠壓、高溫熟制、模具擠壓,通過非油炸物理擠壓熟制工藝就做出了形狀各異的辣條半成品。機器外部的溫度高於130℃,內部的溫度在150℃至170℃之間。産品在高溫擠壓下順帶完成了殺菌工作後,最終冷卻至35℃左右,然後進入調味間進行調味,避免高溫引起澱粉老化,影響口感。

  通過膨化後的胚體會形成疏鬆多孔的海綿結構,這種結構更富有彈性,便於入味,口感松軟勁道,保留了傳統牛筋面最大的特色。為了更好地驗證膨化效果,公司還自行開發了一種工具——燈檢&。衛龍辣條生産車間負責人周軍華説:“通過燈檢&能更直觀看到半成品的組織結構,棱角分明、氣泡均勻;氣泡越均勻,吸附味道的效果就越好,這也是辣條在嘴裏松軟多汁的原因。”

  高標準捍衛美味與品質

  剛出爐的辣條口感和味道都堪稱最佳,為了將這份新鮮感保存起來送到消費者手中,衛龍設計了充氮氣的環節。“充氮氣在辣條行業,衛龍可是首創,目的就是為了保證産品的鮮度,延長産品的最佳口感期,保證顧客吃到的每包辣條都是鮮嫩多汁的。”周軍華説。

  據介紹,工廠所有的味附和包裝區域均可達到制藥工廠GMP十萬級凈化標準,而且每年會由第三方專業檢測機構進行測試驗證。和面間、擠壓熟制間、味附間,基本都實現了高度自動化、智能化,從技術層面確保每一根辣條的高質量生産落地。

  為了追求風味,衛龍使用氣質聯用儀來保證每根辣條都一樣美味。這是一種用來測試辣條風味物質的儀器,能將産品氣味分離成單獨成分,專業人員可以更精確地判定風味的組成成分。在保證産品品質方面,公司還通過液相色譜儀分析原料及成品中甜味劑、防腐劑等添加劑類指標,從源頭上杜絕添加劑的亂用、超範圍使用。

  從發明第一根衛龍辣條到成為行業龍頭,衛龍引發了整個面製品産業的優化升級,創新出新的休閒食品品類,生産出人們愛不釋手的“國民零食”。衛龍研究院院長陳歷水説:“衛龍有2個研發中心,下面涵蓋基礎研究部、産品創新部、産品技術部、應用研發部、裝備研究部和包裝研發部這6個部門,囊括了近100名研發人員。經過20多年的積累,公司獲得授權發明專利6件,實用新型84件和外觀設計54項,並獲批博士後創新基地、省級工程技術中心等榮譽稱號。”正是這些科研成果,為衛龍開發“好吃、放心”的新産品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地道味

  小麥是全球種植最廣的農作物之一,為數十億人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美味。而河南地處中原腹地,是中國生産小麥的第一大省,自古就是中國的“小麥糧倉”,因此被譽為“小麥之鄉”。

  在河南的飲食文化裏,面的吃法被鑽研到極致。有人説河南人是不愁每天吃什麼的,一天吃一種麵食,也能做到一個禮拜不重樣。

  葛劍雄&&:“地方美食與當地的氣候、人文等環境存在很大關係。在古代,因為交通不方便、生産力不發達,往往一方水土在很多時候會起到決定性作用。每一道‘地道味’背後,都有其誕生在某一地域的合理性。”

  以小麥為原料,這片土地上誕生出衛龍——這全球最大的辣條公司,體現出中國人的智慧,和對美味孜孜不倦的追求。

  創造美味 堅守傳承

  辣味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根據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對辣味的接受程度和喜好類型也有所不同。比如四川注重“麻辣”,湖南注重“香辣”,貴州注重“酸辣”等。為了更加契合全國各地消費者對辣味的多元需求,衛龍不斷研究各地區喜辣消費者的口味。

  衛龍研究院工程師陳國華説:“我們通過不斷調試口味,並且邀請川菜大師張海豹進行口味把控,為我們提供新風味的美味原點及製作方法,通過定期會議、定期培訓、現場指導等方式,全方位指導産品口味的研發,最終確保我們的‘中國味道’足夠地道。”

  秉持着對傳統中國味道的堅守,2018年,衛龍將“讓世界人人愛上中國味”定為企業使命。衛龍遠渡重洋走向國際市場,獲得了海外消費者的青睞。“作為中國味的傳承者和傳播者,我們要把中國的美味帶向全球,讓不同國度的人都能品嘗到中國的特色風味,了解中國的美食文化,為中國美食文化的傳播進一步貢獻力量。”劉衛平説。

  從手到口,從口到心,中國人通過食物傳遞着對世界的思考和認知,每一道“地道味”都是一個地區地理和人文因素綜合作用的産物。《萬物皆有源》作為一檔大型文化探源節目,將邀請專家、學者一同開啟中國味道溯源之旅,探尋各地美食的起源與成長,深度呈現中國味道背後的歷史、地理、飲食文化。

【糾錯】 【責任編輯:王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