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全産業鏈 切實保障國人“奶罐子”-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5/24 10:27:08
來源:中國食品報

賦能全産業鏈 切實保障國人“奶罐子”

字體:

4月26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發布。相比2016版指南,2022版指南中將奶及奶制品的推薦攝入量由每天300克調整為每天300—500克。其對整個奶業全産業鏈的影響將慢慢凸顯,也對我國奶及奶制品從産品種類需求和産量供給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時,在過去的15年中,中國奶業也在起伏跌宕中得到了較快發展,完成了從數量增長向品質效益增長的轉型。至2020年,我國奶牛養殖的規模化水準從2008年的20%左右增長至68%左右,機械化水準達到了100%,單産水準也從2008年的4噸左右提升至8.3噸。在品質上,生鮮乳的乳脂率、乳蛋白率等主要指標均處于較高的品質水準。

  雖然已經取得了較快發展,但我國乳業仍面臨不少困難與挑戰,未來我國奶業如何加快精細化發展,構建碳中和、綠色、可持續養殖模式,保證乳制品的供應量,再創一個輝煌的15年?“實現這個目標,還需要在很多方面進行提升。”國家奶牛産業技術體係首席科學家、中荷奶業發展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奶業發展要著眼全産業鏈,才能切實保障國人的“奶罐子”。

配套種植政策要完備

  在李勝利看來,過去的15年中,我國奶牛養殖業的高速增長是在與土地相脫節即“種養分離”的模式下實現的。種養分離不僅推高了養殖成本,而且使糞污處理難度加大。而養殖規模越大,帶來的環境污染風險就越高。“國內奶源基地建設時要重視種植業的基地配備,不但有飼養奶牛基地,還要有種植業基地,做到種養結合。”據李勝利分析,牧場實現“一頭牛兩畝地”就能解決種植優質青貯玉米的土地需求、降低飼養成本,同時讓糞肥就地還田,從而真正把奶業做“活”。

  “在生態環保政策越來越嚴格的背景下,土地供給已成為限制奶業未來發展的主要瓶頸。”李勝利強調指出,“種養結合”是奶牛養殖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和科學規律。走“種養結合”的發展道路更能將奶牛養殖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機統一。有了土地,才能更好地便于牧場進行種養結合,國家應為奶牛養殖業出臺相關的配套土地政策。此外,針對飼養成本問題,李勝利建議,完善奶價協調機制,通過行業協會、加工企業和養殖企業交流,對地方生鮮乳成本進行測算。

養殖模式要因地制宜

  由于我國地大物博,東西南北中地區的養殖歷史、飼料資源等條件都不同,所以在我國並沒有某一種特定的養殖模式能夠同時符合各地區的情況。因此,李勝利認為,各地區要根據資源的約束條件去選擇更好的發展模式。例如,我國西北地區土地面積遼闊,能夠給奶牛提供足夠大的運動場,但北京上海等地由于土地限制和環保問題,則很難設置;另外,內蒙古、新疆、河南、山東等北部地區可以建設萬頭牧場,但南方很難集中開發1000畝集中連片土地用于興建牧場。

  “發展100頭以上的規模化牧場是大趨勢,但規模的具體大小要同時考慮縱向結合和橫向發展。”一直以來,關于我國奶牛的養殖規模問題,業內的觀點難以統一,對此,李勝利認為,縱向結合既要解決玉米青貯等飼料原料的自給問題,又要解決環保問題;橫向發展要考慮牧場、加工企業和消費市場的距離半徑。“如果單純為了擴大牧場的建設規模,將奶源基地向西北地區過度集中,長期的北奶南運使得成本很難降下來,給奶業的碳減排也會造成一定的壓力。”李勝利指出。

“奶牛的事兒”要提上日程

  另外,奶牛是産奶的主體,要産出優質安全的奶,奶牛本身必須得健康。因為奶牛健康不僅是生産優質牛奶的基礎保障,也與奶牛的長壽性和單胎次産奶量密切相關。但是當前我國奶業在提高單産和奶牛終身産奶量確實存在矛盾。“因為奶牛越高産,釋放到牛奶中的鈣元素就越多,就越容易得産後癱瘓等繁殖疾病。此時,如果牧場滿足不了奶牛的營養需求,奶牛還會發生一些代謝性疾病。”據李勝利介紹,一般來説,奶牛在第3胎到第5胎時是一個産奶高峰期,但目前國內大部分奶牛不到3胎就被淘汰了。所以,為了尋求奶牛高産和長壽性之間的平衡,應該同時關注奶牛健康和奶牛單産的關係。“現階段,把奶牛的長壽性利用到3.5胎或者4胎,單産保持在10噸左右,是非常好的。”李勝利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奶業發展也應該重點關注奶牛育種。目前我國奶牛的育種水準與歐美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未來可以通過全基因組測序等方式選擇一些高産且長壽性好的品種,同時重點發展優秀的核心母牛群(核心育種場),提高基因選擇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李勝利認為,盡管育種的道路長且投入大,但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逐步解決“卡脖子”的奶牛育種問題。

上下遊利益要聯結

  保證奶業可持續發展的另一個關鍵問題是建立合理高效的利益聯結機制。

  2019年起,國內的生鮮乳價格在一段時期內維持較高水準,帶動了我國奶源基地的迅速擴張。但是當奶業發展進入新階段時,消費並沒有同步增長,這導致乳企的市場增長空間隨之縮小,奶源供應超過需求,造成奶價下跌。而“高奶價”是實現奶牛養殖的高效益的保障。據李勝利介紹,為了保證上下遊的共同利益,目前我國大部分規模化牧場與乳企通過資本合作與整合的方式形成了緊密的利益共同體。這樣,在奶價低迷時,乳企可以通過金融貸款、政策扶持等方式帶動上游,維護上游的利益;在奶源緊張時,上游也可以優先保障下遊乳企得到充足的生鮮乳,滿足市場需求。在李勝利看來,此類合作機制的建立,是在正向引導我國奶業全産業鏈的健康發展,應該鼓勵養殖牧場和乳企以此方式進行良性合作。

  而作為企業提升管理不可缺少的一環,一站式服務在牧場發展過程中將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一站式服務模式具有很大價值,但對企業和從業人員的要求很高。”李勝利談到,當前,我國更多的是單一供應商合作模式,一站式服務模式盡管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是長遠來看具有一定的發展價值,能夠助力産業發展多頭並進。但這種模式對企業和從業人員的要求會比較高,每個企業和人員都不再是單一的服務個體,不僅要負責自己所擅長的領域,對于産業鏈的其他環節以及相關的政策法規、科學原理都要有所了解。提供服務的企業將作為牧場的服務商,同時更是牧場非常緊密的合作夥伴,關注客戶的核心利益,幫助牧場生存與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的升級,奶業業態和牧場管理模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百姓對食品品質的要求也更高了。這種一站式的服務模式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和較長時間的磨合,將會為奶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更大空間和機遇。”李勝利表示。

奶類消費習慣要長期培養

  “從長期來看,消費仍是中國奶業發展的一個挑戰,2021年我國每人平均奶類消費量快速增長,助推了奶業的發展。”在李勝利看來,未來,我國奶業能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與國人能否養成喝奶的習慣息息相關。

  此外,當前人口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意味著乳制品消費增長依靠人口紅利拉動的效應逐漸減弱,尤其是新生嬰兒人口從2016年1786萬減少到2021年的1062萬,持續下降的出生率將會直接導致嬰配粉的總需求量減少,以嬰配粉為核心業務的乳企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存量之爭以及市場的重新洗牌。

  李勝利強調,奶業發展靠消費驅動,國家要多鼓勵牛奶消費,通過媒體宣傳或專家講解來科普牛奶的營養價值,消費者懂奶,才會更愛喝牛奶,中國奶業有了消費者,行業發展才會更好。

【糾錯】 【責任編輯:馮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