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和烹飪食物,是一種很神奇、可以提高孩子自信心的方式。孩子天性都愛玩,如果父母能花些心思把做飯變得游戲化、娛樂化,寓教於樂,孩子自然會興致勃勃地學習並實踐。願為人父母們都能適時放手,積極鼓勵孩子動手,讓孩子在學習廚藝的同時成長、成才。
■ 韓佳寧
今年9月秋季開學起,勞動課將正式成為中小學一門獨立課程。教育部最近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將勞動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完全獨立出來,併發布了《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其中規定,勞動課程平均每週不少於1課時,分為日常生活勞動、生産勞動、服務性勞動三大版塊,其中“烹飪與營養”任務群要求三四年級小學生學會涼拌黃瓜等簡單切配,五六年級小學生會做2—3道家常菜,如西紅柿炒雞蛋、煎雞蛋、燉骨頭湯等。
近日,筆者隨機採訪了北京的一些老師、家長和學生,發現無論是“80後”“90”後家長還是老師,都對培養孩子的廚藝持積極態度,他們更願意培養出有“煙火氣”的學生。在記者隨機採訪的學生中,約有四成孩子已學會獨立製作兩道以上菜肴,而北京市一些學校也在“課後一小時”興趣課中,為三年級以上學生開設了廚藝課。
婦女節、母親節和護士節,每逢節日都為媽媽“解鎖”一道新菜
“把雞翅改刀,稍微用醬油、料酒腌一下,下鍋煎黃撈出。然後熱鍋熱油,放花椒、八角炒香,下入雞翅,倒入可樂……”11歲的馬思銘對於可樂雞翅的做法已爛熟於心,今年母親節,他跟着抖音視頻為媽媽做了一盤可樂雞翅。
馬思銘的媽媽段雅靜是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一名護士,從孩子7歲起,段雅靜就常帶兒子去參加烘焙工坊,平時做菜也喜歡叫他打下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家的‘小吃貨’對製作美食很感興趣。”段雅靜説。如今馬思銘已掌握了雞蛋炒蒜黃、可樂雞翅、蔬菜沙拉等菜肴,還學會了包包子,甚至“發明”了創意果盤“草莓小船”。“我覺得做菜特別好玩兒,做完後很有成就感。”馬思銘説。
從8歲開始,每年一到婦女節、母親節和護士節,馬思銘都要獨立“解鎖”一道新菜獻給媽媽。而馬思銘就讀的北京市東城區分司廳小學“課後一小時”興趣班也開設了廚藝課,馬思銘説,他在課堂上學會了製作三明治。
教小學生做飯,家長最擔心的就是安全問題。馬思銘爸爸&&,目前還不允許兒子用明火做飯,而是使用電磁爐,做飯也全程要有大人陪同。
上周末,筆者在五道口華清商務樓一家烘焙工坊,見到了不少帶着小孩一起來體驗手工餅乾、杯子蛋糕等糕點製作的家長。他們有些是為了完成學校佈置的假期實踐作業,也有些是孩子想親手為父母製作生日蛋糕。烘焙工坊負責人童女士對筆者説:“準備和烹飪食物,是一種很神奇、可以提高孩子自信心的方式。通過讓孩子們了解各種食材、學會製作糕點,也會讓他們對自己的飲食健康産生積極作用。”
孩子負責一兩項家務的家庭,孩子成績優秀比例較高
紅燒魚、滷雞爪、牛肉麵……每道菜都像模像樣,就像廚房老手的作品。北京朝陽區某中學初二學生張予炫説,他想吃的菜自己基本都會做,現在已可脫離菜譜做30道家常菜了,“百度等網上的教程都特別細,學做飯也不太難。”
張予炫的父母一直都對烹飪有濃厚興趣,也許是耳濡目染,他從七八歲開始就喜歡在廚房看父母做飯,12歲時就會自己做菜了。張予炫下廚後偶爾也會在朋友圈分享,引得同學和老師們一陣稱讚。“我爸爸和爺爺都是家裏的大廚,所以我從來沒覺得男孩會做飯有啥奇怪的。”張予炫説。班主任彭老師也誇獎他:“活潑開朗,熱愛生活,感覺他的家庭教育做得挺好的。”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曾對全國2萬多名家長和2萬多名小學生進行跟蹤調查後發現,在孩子負責一兩項家務的家庭裏,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為86.92%;而在那些認為“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中,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僅為3.17%。
而相比如今的初中生,學業繁忙的高中生似乎更傾向用手機點餐。朝陽區某中學高中部的賈老師説:“很少見到高中生在朋友圈分享做飯,感覺孩子們對做飯沒啥興趣,倒是經常通過叫外賣‘覓食’。”
父母應陪孩子一起下廚,把做飯變成游戲寓教於樂
“80後”王晶和丈夫育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孔德瀅今年12歲,是海淀區第二實驗小學五年級的學生。瀅瀅一年級時就學會了包餃子,“沒有特殊教過他,包餃子時給她一塊面讓她玩兒,她自己就看會了。瀅瀅班裏同學會做飯的也挺多的,一些男生比女生還會做飯。”王晶説,現在瀅瀅已可獨立做西紅柿炒雞蛋、糯米年糕等簡單菜肴,而6歲的妹妹琳琳也能和姐姐一起在廚房做“小幫廚”。
王晶介紹,比如炸豆腐丸子我忙不過來,就叫小姐倆打下手。瀅瀅帶着妹妹搓丸子,就像搓橡皮泥一樣很快樂。妹妹把丸子搓大了,王晶給退回去,瀅瀅就向妹妹解釋:“丸子搓大了炸不透。”“這不就是寓教於樂嗎?幫媽媽做飯時又學到了生活中的物理常識。”王晶説:“再比如,蒸米飯加水要加到中指第二節那麼深,切菜要小心不要切到手……這些看著是做飯的功夫,實際上也是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採訪中發現,“80後”父母普遍更具有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意識,“我們‘80後’在青春期時經歷過2003年的‘非典’,那時候可能就形成了一定要學會自己做飯的觀念吧。”王晶説。
對於教育部將勞動作為獨立課程的新政策,王晶&&很支持。她認為烹飪是一種非常有趣的親子活動方式,帶孩子去菜市場採購,教他們認識新的食材,生活化教學就是在這些日常互動中潛移默化地進行着。
的確,對於孩子下廚,父母應該學會放手,一開始最好秉承“差不多”原則,追求“完成就好”而不是“完美才好”,切忌在孩子對廚房産生興趣時説,“別給我添亂,你還是學習去吧”。
其實,孩子天性都愛玩,如果父母能花些心思把做飯變得游戲化、娛樂化,寓教於樂,孩子自然會興致勃勃地學習並實踐。
盧梭曾説:“培養身心兩健的人,必須在體力勞動中完成。”每位父母都深愛着自己的孩子,但是真正的愛,是舍得讓孩子在勞動中蛻變成身心健康的人,擁有獨立面對世界的能力和底氣。
願為人父母們都能適時放手,積極鼓勵孩子動手,讓孩子在學習廚藝的同時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