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多措並舉保“菜籃子”充足-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3/29 10:16:41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上海多措並舉保“菜籃子”充足

字體:

“明早起來吃早飯,吃好早飯吃中飯,吃好中飯吃夜飯,吃好夜飯睏覺哉。”這是近期上海市民朋友圈裏流傳頗廣的一段滬劇視頻。面臨複雜的新冠肺炎疫情,“吃飯”成了當前上海市民最關注的大事。

  3月25日至28日,上海已連續4天報告前一天24小時內無症狀感染者病例破千。3月27日晚,上海宣布啟動新一輪核酸篩查工作。

  在3月28日舉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物資保障組組長、市商務委主任顧軍&&,上海市主副食品貨源充足、供貨渠道暢通,相關部門作了充分準備,採取了多項保供穩價措施,各區將組織力量把必要的生活物資配送到小區。市民如有困難,可向所在區域的24小時服務保障熱線反映,“我們將盡最大努力滿足居民的生活物資要求”。

  “綠色通道”保食品供應

  3月24日,一幅上海聯華超市延平路店銷售高價土豆的圖片在網上流傳。圖片顯示,該超市正在召回兩盒以每公斤107.8元銷售出去的土豆,工作人員誤將每公斤7.8元的土豆打印成了每公斤107.8元。截至記者發稿,已有一名消費者前往該店完成退款。隨後,上海市場監管局直面有關土豆價格的問詢,並通過“上海發布”&&在全市範圍內“呼叫”另一名購買了高價土豆的顧客,並將協助其退款。“土豆”事件反映出政府部門“不放過任何一件供應鏈小事”的決心。

  3月25日,已經在小區裏封控了整整10天的上海市民沈先生花75元在拼多多&&上買到了一大袋蔬菜,“前一天晚上11點多下單,沒想到今天中午就送到了”。

  沈先生所在小區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北蔡鎮,是上海浦東疫情防控的核心區。這裡擁有家樂福會員店、盒馬X會員店、奧樂齊超市以及山姆會員店等大型商超,儘管線下門店因疫情防控關閉,但線上下單配送仍然照常進行。

  “過去一小時能送達的東西,現在可能需要兩三天。但不影響囤貨,價格與過去相比也不高。”沈先生在微信里加入了買蔬菜群、買鮮奶群,此外還能用“餓了麼”軟體叫到外賣,日常生活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這些群都是社區居委會幫助聯絡附近小商戶建的,每天都會送貨到小區門口”。

  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劉敏介紹,目前,上海各電商&&在上海市區的各前置倉剛需品類的平均備貨量達到了日常的1.5倍到2倍。市商務委已建立重點批發市場、超市賣場、電商&&等保供企業名單,會同相關部門加快建立省際和市內物流運輸“綠色通道”,優先保障相關從業人員核酸檢測,確保主副食品市場供應平穩有序。

  記者獲悉,目前已有眾多保供企業拿到了市商務委發出的綠色通行證,相關工作人員只要符合基本的防疫要求,如48小時內核酸陰性證明等,均能正常工作,配送物資。

  社區團購雪中送炭

  疫情之下,“社區團購”成了許多上海市民的選擇。北蔡鎮某小區居民每天團購數百盒新鮮牛奶;浦東花木街道某小區居民團購了價格上萬元的漢堡包和薯條……這種“社區團購”,為解決封控區市民的用餐問題提供了新渠道,也為不會網購的老年人“雪中送炭”。

  3月20日下午,拼多多“多多買菜”推出的社區團購3000多份“愛心食材盲盒”配送至閔行區莘莊鎮的水清一村、星豐苑兩個小區。其中,水清一村建於上世紀90年代,這裡中老年人佔比約45%,達3800多人。

  專為北蔡鎮某小區送菜的菜販小陳每天跑兩次小區,就能把自己的存貨都賣完。“&&有補貼,我既能積累附近客戶,又能拿補貼,還能快速銷貨。”小陳告訴記者。

  3月23日,位於北蔡鎮附近的盒馬X會員店,在不到半天時間裏實現了超過2000人的周邊居民“社區集單”。所謂“社區集單”,是指社區牽頭人針對住戶的商品需求集中下訂單,交由盒馬相關對接人員,再由盒馬鄰里、盒馬X會員店、盒馬鮮生門店進行集中配送。

  目前,“社區集單”已在盒馬上海42家門店開通,服務範圍包含很多大型和超大型社區。最便宜的蔬菜套餐包括青菜、生菜、土豆、番茄、黃瓜、生薑、大蒜7款,售價49元。

  除了盒馬、拼多多,一些“小而美”的商超也行動了起來。中石化上海易捷公司組織了多家上海本地農産品供應基地,以最快速度在“易捷優選”微商城上架有機蔬菜組合套餐、禽蛋肉類、水果生鮮等。位於中石化加油站裏的易捷超市,可以實現周邊封控小區24小時“送菜到家”,該公司500余家實體門店承諾“商品不斷檔,服務不打烊”。

  物資保供的青年力量

  本地生鮮供給充足,是讓上海市民“吃好飯”的“底氣”所在。

  位於崇明區中興鎮的萬禾農場是全上海最大的有機蔬菜基地之一,連日來,每天有超過4萬斤有機蔬菜送往市區,並供應盒馬鮮生、叮咚買菜等新零售&&和各大商超。在保障市場供應的基礎上,萬禾農場已向多個閉環管理區域累計贈送了6噸菜和6噸米,還有一批物資被送往了上海的4所高校。

  萬禾農場負責人黃震是團上海市崇明區委員會的兼職副書記。他從3月7日開始就沒回過位於上海市區的家。從生産到出貨,摘菜、裝菜、送菜,就是他每天的工作。“當天新摘的菜,幾個小時就能送抵。”黃震介紹,最近一兩周,農場蔬菜供應量從每日的約10噸提高到了近20噸,八成供應給盒馬和叮咚買菜等,兩成直供會員客戶。

  有客人反映原本通過電商&&訂的菜,要3天后才能收到。黃震就緊急調配人手,市區的客服、設計師變身“快遞小哥”,將蔬菜大米直送到居民家,“青年員工坐著地鐵‘閃送’”。

  浦東新區鄉村振興青年人才協會的青年農人們,也在為上海市民的“菜籃子”保駕護航。清美、閩中、百歐歡、桃咏、良元、淼洋等農業生産企業衝在了第一線。

  紅剛合作社在保障居民蔬菜供應的同時,捐贈愛心蔬菜68份、草莓180箱,為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志願者送溫暖;清美公司依託1萬多畝數字化生産基地、3萬多畝産銷聯合體組織、600多家自有門店線上線下雙聯動,一邊機械化搶收搶供綠葉菜,一邊緊急搶種補種速生菜,日供蔬菜等産品上市量達800多噸;閩中生態公司通過自己的“菜籃子”車和“貨拉拉”的貨運車,對接40多個小區,進行社區團購、直送上門,每天完成1000多單。

【糾錯】 【責任編輯:馮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