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紅的背後,“臨期食品”監管還需“升級”-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1 11/11 09:54:54
來源:中國婦女報

走紅的背後,“臨期食品”監管還需“升級”

字體:

● 根據1%的庫存沉淀計算,我國的臨期商品呈百億規模,臨期食品行銷的公開化、透明化,有利于半成品食材的資源優化配置,減少其流入餐飲業等灰色供應鏈

  ● 在臨期食品熱銷的同時,也出現了包裝不合格、貨源不明、以次充好等問題。很多臨期食品清單不僅包括知名品牌産品,更有網紅爆品、進口商品、電商尾貨和小作坊産品

  ● 臨期食品不僅需要政府部門加強安全維度的監管,還需要更加嚴格的期限界定,更有利的處罰措施

  近期,“臨期食品”話題猝不及防地火了:“年輕人買臨期食品來減少浪費”話題閱讀量破1億、臨期食品市場規模將突破200億元。而在200億的市場背後,行業如何規范、臨期食品的貨源保障、保質期限等問題,也引發了外界的關注。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調查發現,“臨期商品、折扣特賣”店悄然興起,在各大購物商場、街邊商鋪甚至大型倉庫附近,臨期特賣呈連鎖化、品牌化擴張,吸引大眾關注。近日,記者走進北京大興區一家臨期特賣倉庫,首先看見折扣力度較大,也就是據保質期1~3個月的食品擺在最顯眼的位置,沙琪瑪原價14.8元一袋,折後9.9元買一送一,一杯奶茶1.3元,速食麵0.9元一桶,均是正價商品的一到二折。

  即使非臨期商品,在特賣店中價格優勢也十分明顯,普通散裝德芙巧克力原價9.9元,折後7.9元,達亦多桃汁和樂可芬椰汁等進口飲料酒水,均低于旗艦店價格15%~30%,在清潔用品區,頗受歡迎的威露士洗手液售價僅8.8元,也低于商超和線上價格。

  臨期特賣“利好”食品零售經濟

  臨期食品店經營者告訴記者,臨期特賣作為近期興起的一種食品零售模式,一般有兩種經營類型,一是主打臨期食品,直營方或代理商根據食品庫存或貨物流位置,就近開店,以“倉儲特賣”形式囤積貨源,大規模售賣;二是主打品牌特賣,許多和超市同款的商品,會低至八到五折,臨期食品只佔一部分。

  一直以來,臨期食品以低價的促銷方式清倉是常規手法,但形成規模化、專業化、供應一體趨勢,是近年來才有的“萌芽”。中共大連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楊曉猛認為,臨期商品熱銷的直接原因之一是疫情導致的産品積壓,庫存壓力較大,導致食品全球供應鏈受阻。“一般商場是有入庫日期限制的,很多産品超過三分之一的保質期就不得上架,其實這些食品仍處于保質期限的中前期。”

  她認為,臨期特賣有效解決了當前的供銷困境,一方面避免了仍屬于“安全食品”的浪費,杜絕了這些食品通過其他供應渠道,再返廠加工受到污染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臨期特賣種類豐富、多元,資源聚集優勢顯著,打破了單一的商超壟斷模式,為消費者帶來了“性價比”極高的産品,利好中低端消費人群。“根據1%的庫存沉淀計算,我國的臨期商品呈百億規模,臨期食品行銷的公開化、透明化,有利于半成品食材的資源優化配置,減少其流入餐飲業等灰色供應鏈。”

  同時,線上渠道的開發,也在加速臨期商品分銷。記者在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臺發現,臨期食品批發業務火爆,許多大眾認可度較高的零食,如糕點、膨化食品、鹵制食品銷量均在兩三千以上。許多中間商通過抖音、快手、小紅書以及各類臨期App發布貨源消息,以尋找下家。據統計,微博上臨期食品熱門話題閱讀量已經突破1億;在B站上搜索臨期食品,關于開箱的視頻播放量在15萬以上;小紅書上關于臨期食品的相關筆記有將近1500篇……

  線上銷售人員告訴記者,臨期食品銷量好,甚至超過正期商品,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年輕群體的追捧。“因為價格低廉,年輕人往往會打包購買,囤積很多零食。”根據《2020年中國臨期食品行業市場分析及消費者研究報告》顯示,中國臨期食品消費群體以中青年為主,其中消費年齡為26歲至35歲的佔47.8%。到臨期食品超市或線上選購臨期食品,已成為中青年的消費熱點。

  臨期食品更需防“變質”

  在臨期食品熱銷的同時,也出現了包裝不合格、貨源不明、以次充好等問題。記者了解到,很多臨期食品清單不僅包括知名品牌産品,更有網紅爆品、進口商品、電商尾貨和小作坊産品,有購買經驗的網友坦言,如果是有大商超背書的品牌食品,購買比較放心,但有些臨期食品店內的“山寨”産品,屬于小作坊生産,食品包裝粗糙,口感較差,産品生産的合規合法性也存疑。

  業內人士透露,一些三四線品牌無法進駐商超,線上品牌識別度低也難以增加銷量,而利用臨期特賣的方式,效果不錯。“中間商在臨期特賣中賺兩頭差價,以極低的價格從廠商大量囤貨,再薄利多銷,利潤有時比一般的食品批發還要高,這也給很多小廠商開辟了新的銷路。”

  記者發現,在臨期食品店,出現了很多三四線品牌食品,這類品牌在一般商場和專賣店難以見到,很多消費者表示“不熟悉,沒見過”,就是否會購買這些産品?消費者表態不一,主要看産品口碑和口感需求而定。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副會長,國家注冊營養(技)師劉璐認為,對于一些産品來源不明,包裝有缺損的臨期食品,消費者應慎重考慮。“像低溫冷藏食品,一旦脫離了低溫環境,有提前過期的可能,很容易滋生細菌;而一些進口食品,包裝分量較大,如堅果類,油脂含量比較豐富,如果包裝缺損,過氧化值易超標,産生哈喇味,也不宜食用。”

  她建議,在不清楚臨期食品是否合規安全的情況下,消費者最好不買或者少買,不要因為價格低廉而搶購。“因為每種食物的差異性較大,消費者只有了解了食品的屬性才能做出理性判斷,總的原則是購買品牌類,可溯源可查真偽,保質期較長,可以常溫保存、在期限內變質可能性較小的食品類型。”

  臨期食品行業如何良性發展?

  “目前,臨期食品行業處于上行風口,大量資金和消費支援涌現,但要保持行業健康平穩發展,仍需關注幾點問題。首先是消費觀念的影響,我們的臨期特賣和歐美市場的大促銷、折扣季是有區別的,許多中老年人認為臨期食品口感不佳,營養流失,購買意願並不大,而年輕群體則偏重零食飲品,對糧油、主食及營養品的消費比重偏低,不利于帶動臨期食品的全業態拓展。”楊曉猛認為。

  劉璐指出,大眾需要改變對“臨期食品”的偏見,快要過期的食品,只要按要求保存,包裝無損就是安全食品,可以放心購買,口感也不會有過大的差異。從營養上看,長期保存會引起一些維生素的損失,但是保質期在一年以上的食品,臨近過期30天和50天的營養並沒有太大差別。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目前對于臨期食品的監管仍屬于“正常食品”監管范疇,沒有單獨監管歸類,相關政策也在進一步制定中。但食品經營者對即將過期的食品應向消費者作出醒目提示,需要告知顧客並單獨出售,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臨期食品不僅需要政府部門加強安全維度的監管,還需要更加嚴格的期限界定,更有利的處罰措施,並且積極發揮第三方協會凈化市場,共用資訊、資源的作用,強化大眾的食品安全意識,構建監管、協會、企業三方食品安全體係,推動食品産業高品質發展。”楊曉猛説。徐陽晨

【糾錯】 【責任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