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7月19日電(沈美)奶牛良種是奶業生産的根基,直接影響到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在現代奶業發展策路中,抓好奶牛品種遺傳改良和種質資源創新利用是首要工作。7月17日第十二屆中國奶業大會系列活動的中國奶牛種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上,多位與會專家&&,目前,我國奶牛育種行業形勢緊迫,需多方發力打好種業翻身仗。
“奶牛種業是奶業産業鏈的源頭和支柱,奶牛良種是奶業發展的物質基礎;群體遺傳改良工作是提高奶牛生産水平的重要手段。”中國奶業協會育種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勝利強調。
奶牛育種如此重要,當前我國奶牛育種情況如何?
原農業部常務副部長、中國奶業協會原會長劉成果致詞中提到:“中國的奶業經過近40年的長足發展,奶牛自主育種體系架構基本形成、奶牛育種基礎工作有序開展、育種成果推廣和遺傳進展明顯提升。”
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亞清介紹,今年4月份,《全國奶牛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年)》發布,“數據處理逐漸標準、品種登記初具規模、體型鑒定步入正軌及遺傳評估不斷創新。”
以奶牛群體遺傳改良中最基礎的工作品種登記為例,中國奶業協會詳細登記了中國荷斯坦牛和娟姍牛的情況:截至到2019年底,中國荷斯坦牛品種登記總量達到183.2萬頭,登記範圍覆蓋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國娟姍牛品種登記總量達到3.2萬餘頭,主要分佈在遼寧、北京、廣東、山東等地區。
“不可忽視的是奶牛育種基礎性工作依然薄弱、奶牛繁育新技術應用相對滯後、種牛自主培育動力不足及奶牛種業整體競爭力不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沅坦言,期望新形勢下,繼續實施奶牛遺傳改良計劃,着力解決我國奶牛種業發展的短板弱項。
同樣擔憂的還有北京奶牛中心主任麻柱,他認為我國奶牛育種行業面臨的緊迫形勢,奶牛自主選育體系尚不能完全滿足我國奶業高質量發展、安全發展的需要。
身處産業一線,山東奧克斯畜牧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玲玲,指出我國與奶業發達國家商業化育種的差距主要體現為自主培育和選育優秀種公牛的能力不足。
如何應對當前奶牛育種面臨的挑戰?
與會專家也紛紛建言獻策: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王雅春認為,通過先進的育種及管理手段,擁有完整的奶牛性能記錄系統及重視單産、在群母牛總産量來提高奶牛的長壽性及終生奶量;麻柱提出行業需立足本土,傳承創新;劉亞清&&,堅持做好強本固基,加快種業的自主創新,加強知識産權保護。
“打好奶牛種業的翻身仗,需做好:多方發力,助力奶牛種質資源普查;科技驅動,推動種業自主創新;市場主導,建立商業化的育種體系;夯實基礎,保證用種需求。”劉成果説。
奶牛種業的亟待發展,其實是整個産業鏈的發展。近以奶牛飼養為例,為國內大中小型牧場提供牧草的上海澳慧貿易總經理熊承紅&&,為了最大限度保證牛群的整體健康,許多牧場的奶牛所食用的都是適口性好、蛋白質高的進口苜蓿。
“乳製品行業在消費品中産業鏈比較長,涵蓋了農業、加工製造和零售服務,橫跨一、二、三産業,如何將這三個環節融合成一條和諧的産業鏈,一條安全鏈,質量鏈,共享發展鏈是每個奶業從業者共同關心的問題。”荷蘭皇家菲仕蘭中國高級副總裁楊國超認為,中國奶業應吸納全球奶業智慧,因地制宜,解決當下複雜挑戰,或成為進一步提高奶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當天會上,《荷斯坦牛體型鑒定操作技術規範》團體標準(簡稱:標準),正式發布。據了解,標準由中國荷斯坦牛後裔測定香山聯盟、奶牛育種自主創新聯盟提出、北京奶牛中心等十五家優勢産業單位共同起草,通過中國奶業協會官方認定。與會專家&&,該標准將推動奶牛育種體系完善,促進奶牛種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