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13日電(李楠)我國是世界果業大國,《2020中國農村統計年鑒》統計,2019年水果(包括西瓜、甜瓜、草莓等瓜果類)種植面積1 439.39萬公頃,年産量為2.74億噸。但我國不是果業強國,果品質量和效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所長曹永生&&,目前,我國農業已駛入高質量發展的“新賽道”,綠色、高效、可持續成為農業發展轉型的大方向和主旋律;正確認識和理解果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對於推動我國果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曹永生介紹,果業高質量發展是指“一新兩優三産四品五減六化”,以創新為動力,構建現代果業體系,做強果業,實現綠色發展,提高勞動生産率和土地産出率,提高果業質量、效益和國際競爭力,增加果農收入。
針對我國果業創新能力産業體系的短板和弱項等問題。曹永生説,需要大幅度提高果業科技投入,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作用和支撐引領作用,創新驅動果業轉型升級,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在談到提升果業發展的效益時。曹永生認為,進一步優化産業布局和優化種植結構,充分發揮産業的規模、優勢、競爭力和效益,在城市郊區適當發展不耐貯鮮果和設施果樹,錯位發展。
此外,在産業鏈方面要進一步延長,由一産發展到二産、三産,如開發食品、飲品、藥品和飾品等二産,以及發展採摘、觀光、休閒、文化和旅游等三産。“三産”融合發展,可以顯著增加果業附加值。同時,還要提升果樹的品種、品質、品位和品牌。“四品”提升,可以顯著增強果業國際競爭力。
在品種上,曹永生建議,重點聚焦色澤、形狀、大小、生育期、砧木和採後品質等重要性狀,加快培育優質多樣的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果樹新品種,解決果業“卡脖子”問題。此外,還需綜合運用減水、減肥、減藥、減人和減樹的相關技術進行科技支撐,對症施治,可以顯著提升果業技術水平、降低生産成本。最後,同步推進果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工業化,將顯著提高我國果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