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4/ 06 08:50:15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管理大棚,“管家”澆灌麥田:京郊大地春耕新事多

字體:

  記者 王可心

  一朝春醒,萬物清明。隨著氣溫升高,雨水開始增多,田野間、大棚裏一派忙碌景象。近日,記者走訪京郊大地春耕場景,驚喜地看到,科技讓繁重的農事變得簡單和科學:一部手機就可以控制蔬菜大棚的滴灌、施肥、溫度……令人大開眼界。而且,農民不再只知埋頭種地,而是順應潮流,琢磨起當下流行的新玩意兒,搞直播、開網店、提前預售……秧苗剛入土,收成已經有了銷路。

  “Hello寶寶們,歡迎大家來到直播間,今天我們到了郝大姐的黃瓜棚,現在預售下單,最新鮮的頭茬白黃瓜最快下周直接送到您家中……”一部手機、一個三腳架支在黃瓜秧苗間,密農人家的主播史秋蘭正在進行一場淘寶直播。棚主郝淑英還被拉到直播鏡頭前介紹自家的農産品,面容黝黑的郝大姐毫不緊張,用樸實的語言向網友們問好、道謝,還與觀眾交流起種植的訣竅。不一會兒,預售訂單就已經賣出了幾十斤。據悉,密雲年銷售額達千萬元以上的農業電商已有12家,百萬級規模70余家,直接帶動農民2000戶以上。

  郝淑英家的大棚裏,生菜、芹菜、菠菜等綠葉菜的秧苗鑽出嫩綠的小芽,月前種下的黃瓜和西紅柿已經攀上支架,青色的果實點綴其中。跟土地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郝淑英直言:“現在種地輕松多了!”她家的大棚可不一般,滴灌、施肥器、自動開膜器、卷簾機等“高精尖”設施一應俱全,只需要在控制面板上按下開關,一應種植流程全自動處理,還可以在手機上進行控制。近年來,密雲區農業農村局整合資金支援農戶新建、改建日光溫室大棚,全面升級農業設施,僅去年就完成了300余棟。

  河南寨鎮地勢平坦,是密雲區農業種植面積最大的鎮,不僅蔬菜大棚實現了智能化管理,大片裸露農田也進行集中機械化耕種,現代農業圖景已粗具雛形。在平頭村,3000多畝麥田挺直腰桿,麥苗與人腳踝一般高,綠油油一大片更顯生機,一眼望不到邊。大型的機械手臂向外噴灑著細細的水霧,南側的長條形麥田裏噴涌而出的水珠形成透明的傘狀,將陽光折射成七色。李潤福是村裏的“農田管家”,主要負責麥田的管護工作,他告訴記者,麥種蟄伏一冬,清明前後正是吃水的時候,目前村裏的麥田主要分成7個地塊,其中3塊方形麥田裝上了“大轉盤”,長長的機械臂像時鐘一樣,走上一圈土地就澆透了,用水量只需原來的七成,其余狹長形狀的地塊則採用埋管噴灌,大幅降低用水量。

  在平頭村,全村人的耕地全部由村委會統一耕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獲,種子、肥料、水電費、防病蟲害等均由村裏負責,收成歸村民。如今,澆水、除草、施肥、播種、打藥等傳統需要大量人力的環節都由各種機械替代,從整地、播種到收獲實現全程機械化,只需要10個人就能管好這3000多畝的麥田。不僅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田間管理上也更加科學嚴謹,不管是深淺度和下種量的精準把控,還是指針式噴灌機和打藥機的面面俱到,直接帶來了夏糧豐收,實現了綠色種植,提質增效。“去年小麥産量每畝增加300斤,今年依然有望繼續豐收。”李潤福很有信心。

  記者手記

  廣袤田野大有可為

  從人耕人種的辛苦勞作,到規模化機械作業和智能設備替代大量人工,技術的革新給農民的生活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一場專屬于春天的勞作,早已換了模樣。互聯網為傳統農業打開了新的銷售渠道,也極大地促進了外流人才回鄉創業,一場農業上的技術革命與社會變革正在徐徐展開。

  北京是“大城市小農業”“大京郊小城區”,鄉村振興必須走“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守著首都的科技資源、人才資源,京郊“近水樓臺”率先應用農業科技場景;背靠大城市的消費活力,農産品出村進城“互聯網+”更迅速快捷。新興産業扎根、農民增收致富、人才回流、鄉村更加美麗……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故事剛剛開始,廣袤田野大有可為。

【糾錯】 【責任編輯:李楠 】
閱讀下一篇:
01003010109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29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