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31日電(於琦)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於10月27日至30日在北京金融街舉行,今年論壇的主題為“創新、變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發展”。作為年會合作單位,新華網於10月28日下午承辦“科技驅動ESG升級:金融領域的責任創新與價值重塑論壇”專場活動。活動期間,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綠色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倩茜接受新華網專訪,圍繞“十五五”時期綠色金融戰略定位、市場發展、ESG價值及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等熱點話題進行深入解讀。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綠色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倩茜接受新華網專訪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把‘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作為未來五年的重要方向,還特別強調‘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在此背景下,‘十五五’期間綠色金融的戰略定位將進一步強化,更深度地嵌入國家能源安全、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區域協調發展等重大戰略中。”吳倩茜指出,通過發揮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市場定價的功能,“十五五”時期綠色金融將進一步支持傳統産業轉型,新興産業快速發展,為美麗中國建設和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不可或缺的金融力量。
針對我國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快速發展的現狀,吳倩茜認為,下一步需在擴大規模的同時聚焦質量提升與結構優化,重點突破三大方向。一是在標準、投向和績效評估上有清晰界定和可核查的數據,防範“洗綠”風險;二是推動融資定價與環境績效真實挂鉤,尤其要通過綠色供應鏈金融支持中小微企業綠色轉型;三是豐富綠色金融工具,拓展綠色REITs、綠色融資租賃等多元化的工具和機制在海洋經濟、生態修復以及提升經濟社會氣候適應能力等領域的應用,構建多層次綠色資金供給體系。
談及ESG體系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和綠色轉型中扮演的角色,吳倩茜認為,ESG將發揮“績效評估標準”和“風險管理工具”雙重作用,是連接綠色轉型與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機制。她&&,ESG提供了量化評估企業環境、社會和治理績效的綜合框架,推動企業將環境成本和社會責任納入經營戰略。隨着國內披露標準逐步統一,ESG評級正成為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引導資金更有效地配置給真正踐行綠色轉型的企業。
在吳倩茜看來,“中國正實現從規則‘對標者’向‘共同制定者’的轉變。”談及中國在綠色金融國際合作領域的實踐,吳倩茜舉例説,在國際可持續金融合作&&(IPSF)下中歐牽頭制定的《共同分類目錄》推進了標準協同,成為跨境綠色投資的重要標尺;中國還在G20、“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等多邊&&積極推動經驗共享;同時,探索資金和市場層面的互聯互通,未來有望在綠色貿易等領域推動更多“中國方案”走向全球。
在解讀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現狀時,吳倩茜透露,目前中國綠色信貸規模已突破43萬億元,反映出綠色項目融資需求的客觀存在。她同時指出,ESG不僅是合規披露,更要真實反映企業轉型路徑與可持續績效,成為金融定價的依據。她還強調,構建本土化ESG指標體系至關重要,應結合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中國實踐,完善治理維度的評估標準,提升ESG評級的適用性與認同度。
吳倩茜&&,通過完善標準體系、創新金融工具、深化國際合作,中國正在構建市場與政策雙輪驅動、國內與國際雙向銜接的綠色金融新生態,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