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10/ 22 16:28:26
來源:新華網

專家熱議金融科技創新服務實體經濟

字體:

  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當前,我國經濟國經濟已邁向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在此背景下,如何通過金融科技創新服務實體經濟?

  近日,首屆全球金融科技峰會與2021金融街論壇年會同期舉行。在21日舉辦的“金融創新與服務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分論壇上,多位業內專家表示,金融科技創新應堅持“脫虛向實”,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中發揮好基礎性作用,通過數字化轉型來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精細化的金融需求。

  當日,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在主題報告中指出,目前,全球實體經濟復蘇路徑比預期復雜,整體面臨資源“脫實向虛”的壓力。

  前三季度,我國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逆勢交出了一份優質答卷。在2021年第三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上,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兼新聞發言人阮健弘表示,前三季度,總體上我國金融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援與經濟發展相適應。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是24.75萬億元,比2019年同期多4.14萬億元。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新增16.8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400億元。

  在服務中小企業方面,2020年人民銀行先後推出3000億元、5000億元、10000億元支援市場主體的貨幣信貸政策,今年9月份又增加了3000億元的再貸款資金,用于支援中小微企業發展。目前,普惠小微貸款支援的市場主體已經超過4000萬戶,極大激發了市場主體的活力和韌性。

  在資本市場,創新資本和産業迴圈正在加速。科創板、創業板試點注冊制以來,549家企業IPO融資6100億元。

  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以數字技術為載體積極開展金融科技服務創新,已經成為金融業的共識。需要強調的是,當前高品質發展、綠色低碳等經濟發展新形勢給金融科技創新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北京銀行副行長王健表示,這導致金融創新服務與實體經濟發展間存在多種不匹配現象——金融供給能力與實體經濟發展需求不匹配;金融創新效率與實體經濟發展速度不匹配;金融服務能力與實體經濟多樣化需求不匹配……

  中國光大銀行副行長齊曄則建議,在宏觀政策的指引下,金融機構應繼續加大對綠色發展、高新制造、小微企業、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援,為企業,尤其是為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紓困解難。

  當日會上,多家金融機構透露已針對實體經濟發展新需求開展了“金融科技創新布局”。

  王建介紹,在普惠金融領域,北京銀行圍繞中小微企業信貸融資需求,打造了普惠金融專屬APP“京管家”,根據各類普惠客戶需求差異,定制線上服務專屬方案,做到一對一渠道對接;在金融科技領域,構建了服務中小企業全周期的産品,對新三板企業制定專屬的融資方案,推出成長貸、智權貸、三板定增貸等特色信貸産品,構建出50余種産品的“小巨人”産品體係。

  齊曄表示,光大銀行正加快“陽光普惠雲”的建設,推出了光大快貸、物流通等産品,構建起多層次的“金融+渠道+場景”的服務平臺。目前,已有北京、福州等地40多個生態鏈項目實現了線上上線上化的辦理,上千家企業受益。

  海銀財富朱樺表示,圍繞數字化轉型,海銀財富打造了“3+2+1”的數字化體係。通過數字化為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客戶服務,實現千人千面的優質服務;通過搭建業務中臺和數據中臺,實現全渠道客戶管理,有效支援個性化精準決策支援;通過建立一體化的底層科技平臺,運用數據湖、數據倉庫、深度學習框架、混合雲、超自動化等前沿技術,提供穩定、高效、智能的底層服務。

  後續,金融科技創新如何持續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切忌“脫實向虛”,要因需施策,創新要緊緊圍繞降低服務實體經濟的成本,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擴大服務實體經濟的覆蓋面等進行發力。同時,也要嚴防數據跑偏,避免單純追逐高效益,而忽略了社會價值和民生價值。

【糾錯】 【責任編輯:黃浩 】
閱讀下一篇:
01003009092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98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