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醒來,無感佩戴的智能戒指,早已將一晚的睡眠質量、心率波動傳送至手機App,並生成睡眠報告;出門通勤,戴上智能眼鏡,導航路線直接投射在視野裏,還能語音指令回復工作消息。2025年,智能穿戴設備更加深入地融入日常生活,曾經的“新奇嘗鮮”産品,如今已成為人們健康管理、高效生活的“數字夥伴”,百度、阿里、華為等巨頭的持續創新,更讓智能穿戴行業煥發全新活力。

關注“健康改善” 智能穿戴改變生活
早晨上班匆忙出門時,手腕上的智能手錶突然震動提醒:“今日降雨概率超過50%,記得帶傘”;到了單位,它又發來提示:“上班打卡了嗎”;下班後,一句“離驛站還有200米,記得取快遞”再次響起。手錶像貼心小助理般隨時給出貼心提示,已成為不少人的生活日常。
過去十數年間,智能穿戴設備實現了從實驗室走向大眾市場的快速演變。簡立方《2025年智能穿戴設備體驗設計研究報告》顯示,早期産品多處於實驗探索階段,以智能眼鏡、醫療貼片為代表;2010年後,智能手錶、手環開始普及,健康監測與運動記錄成為核心功能。2020年後,遠程辦公、健康管理等需求激增,推動設備從常見的手錶、手環拓展至眼鏡、戒指等多元形態,應用場景也從基礎的健康監測、運動記錄,延伸到效率管理、情緒陪伴與智慧生活。如今,隨着AI與多模態感知技術的深度融合,智能穿戴設備正逐步從“工具”向“數字夥伴”轉變。
數據顯示,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在2024年達到1798億美元,預計到2034年將突破9952億美元。在中國市場,2024年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約為99.997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增至229.8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約14.3%。
人們對穿戴設備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過去,用戶主要關注“運動計步”功能,如今“健康改善”已成為核心需求。2023年用戶對健康改善的關注度已從2016年的0%上升到50%,而對計步的關注度則從94.5%下降到65.9%。外觀和社交分享的需求也在增加,從2016年的0.8%增長到2023年的31%。
儘管市場前景廣闊,行業仍面臨諸多挑戰。報告顯示,續航不足是用戶最核心的痛點,超過七成用戶希望設備能實現7天以上連續佩戴,但目前多數産品難以滿足這一需求,電池續航問題導致的用戶放棄率達21.4%。交互設計的複雜性也成為痛點,老年用戶因功能入口分散、操作複雜,首次體驗失敗後更容易放棄使用。對此,行業正通過適老化設計、語音控制、游戲化引導等方式優化體驗,降低使用門檻。
未來,智能穿戴設備將朝着“生態樞紐”的方向發展,與手機、汽車、智能家居實現深度聯動,打通健康、出行、辦公、娛樂等多元場景。AI技術的持續賦能,將推動設備從“被動記錄”全面轉向“主動服務”,為用戶提供更精準、個性化的智慧體驗。

翻譯導航全能 國産AI眼鏡崛起
“xxxx,幫我記下車停哪了?”在地庫停好車,只需喚出語音助手,即可拍下車位信息;陪孩子在公園玩耍時,不用騰出手拿手機,發出“記錄此刻”的語音指令,眼鏡就會自動拍攝高清視頻。平時,隨時隨地記錄日程、記錄電話,甚至物品收納的位置,都不在話下。今年“雙11”期間,百度、阿里、BOLON、影目、聯想等巨頭紛紛搶在黃金銷售節點發布AI智能眼鏡,新品集中爆發。
“很多時候,拍到比拍好重要。”這是不少影像創作者或愛好者共同的心聲。百度、BOLON(與Rokid合作)、大朋等廠商,近日推出了一批以“拍攝”為核心功能的AI眼鏡。它們更像是“穿在臉上的運動相機”,以相對親民的價格切入市場,主打解放雙手的第一視角記錄,輔以基礎的AI助手功能。
開會時想流暢發言不用提前背稿,帶近眼顯示功能的眼鏡就能當提詞器。AI眼鏡還有另一大陣營,以阿里巴巴、影目、聯想等廠商推出的帶顯示功能的産品為代表,它們能實現導航、翻譯、辦公等複雜操作,力求打造真正的“隨身超級助理”。這些産品除了核心的顯示功能,還各有專屬優勢。如夸克AI眼鏡深度融合阿里生態——內置阿里通義千問大模型,無縫對接高德實現近眼導航,對接支付寶實現“看一下”安全支付、對接淘寶實現AI比價等實用功能。影目INMOGO3定位為“AR+AI”多模態眼鏡。它在顯示的基礎上,強化了AI交互能力,尤其在智能翻譯上支持77種語言,並高調宣布攜手中國移動、螞蟻集團、騰訊應用寶、智譜AI等巨頭共建生態。聯想V1AI眼鏡主打38克極致輕薄,並且可實現單、雙目顯示切換,定位翻譯、提詞、導航等生産力場景。
2025年被稱為AI眼鏡的爆發年。IDC數據顯示,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達406.5萬台,同比增長64.2%。中國市場表現更為搶眼,第二季度出貨量同比增長145.5%。中國供應鏈在這場競爭中扮演着關鍵角色。美銀證券報告指出,全球智能眼鏡供應鏈中超過80%的廠商來自中國。從攝像頭、光波導到整機組裝,中國供應商在多個關鍵領域的全球市佔率均超過50%。現在買智能眼鏡,無論是性價比高的入門款,還是功能全面的高端款,都能找到優質的國産品牌。隨着技術不斷成熟,智能眼鏡會越來越普及,説不定未來幾年,它會像現在的手機一樣,成為每個人的“必需品”。

品牌扎堆布局 智能戒指革新
“以前家人説我睡覺打呼我都不相信,戴上戒指才知道自己一晚有過這麼多次打呼。”RingConn智能戒指用戶陳女士説,除了每日監測睡眠、心率、血氧,她認為睡眠呼吸暫停監測功能是最實用的,系統的睡眠分析報告還會給出一些停止鎮靜藥物、改變睡姿等健康建議。
相比智能手錶,智能戒指在佩戴體驗、續航方面有顯著優勢。市場上主流産品的重量在3到6克之間,遠比40到70克的智能手錶或20到50克的智能手環更輕,且無錶帶束縛,能24小時不間斷佩戴,不干擾洗手、打字、運動、睡眠等全場景活動,長期佩戴也無壓迫感或皮膚不適;手指末梢血管豐富、皮膚薄的特性讓其傳感器能捕捉更精準的心率、血氧、體溫數據,還可聚焦睡眠呼吸暫停監測、女性精準經期預測、細分睡眠階段記錄等深層健康需求;同時它因為沒有屏幕,夜晚無亮光干擾且無需頻繁充電,續航更持久,可達7到14天。
芬蘭企業Oura Health推出的Oura戒指,過去一年售出約300萬枚。這枚戒指的火爆,引得眾多品牌紛紛入局,並且都在尋找睡眠場景中的細分需求,例如印度品牌Ultrahuman,它更側重於分析睡眠與代謝健康之間的關聯,基於夜間數據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改善建議。中國品牌RingConn則主打“睡眠呼吸暫停監測”功能,宣稱已通過臨床數據驗證,能以接近醫療設備的精度識別呼吸中斷事件。三星推出的Galaxy Ring靠配套應用能詳盡分析深度睡眠、血氧、心率和翻身等數據,並借助AI生成具象建議——如當深睡下降時,會直接提示“建議睡前減少咖啡因”。追覓的Dreame Ring還加入了震動功能,設置好作息時間後,早上會通過輕微震動喚醒,比鬧鐘更溫和。
讓人期待的還有智能眼鏡與智能指環“合二為一”的新品。媒體報道,華為正在研發一款具備可拆卸智能指環控制的AR/VR眼鏡系統,目前相關專利已被公布。這款設備把眼鏡和指環控制器結合在一起,平時指環可以附着在眼鏡框架上,既不佔地方,還能自動充電;想玩AR游戲或虛擬辦公時,把指環拆下來戴在手指上,即可通過內置慣性傳感器實現高精度動作檢測,滿足強交互場景的需求。這種“一物兩用”的設計,完美解決了傳統智能設備配件多、攜帶不便的問題。
智能穿戴設備的核心,始終是“為人服務”。無論是能監測睡眠的戒指,還是能辦公的眼鏡,最終都是為了讓生活更健康、更高效。隨着技術的不斷創新,未來還會有更多新奇又實用的産品出現,讓智慧生活觸手可及。(記者 陳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