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新政指揮棒下,黃金市場迎來變革。
近日,由財政部與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的黃金稅收新政引發市場連鎖反應,包括工行、建行在內的多家國有銀行迅速調整積存金業務,國內多個品牌也大幅上調金飾品價格。
當過去模糊的邊界被重新清晰劃定,此時市場的每一個反應都是對“消費的歸消費,投資的歸投資”這一新規則的學習與適應。
政策重新梳理,短期眾説紛紜,長期則暗藏機遇。
從交易場所維度看,新政其實是在原有優惠基礎上的優化,給“交易所買黃金”減了稅,但非交易所渠道的稅收規則並未發生變化。
另外,在實物出庫方面則設置稅收“分水嶺”。若不提取實物黃金,交易所直接免增值稅。若提取實物黃金,則按照黃金的投資性用途和非投資性用途,分別適用增值稅即徵即退政策,以及免徵增值稅、買入方按照6%扣除率計算進項稅額政策。
所以,新政的核心其實以“用途”為錨點,明確區分投資性與非投資性用途的類型及稅收待遇,這也是為了從源頭上堵塞可能存在的稅收套利空間。
過去,一些企業利用舊政策獲取增值稅專票進行抵扣,卻將黃金用於投資品銷售,這形成了套利空間。新規通過“用途定性”加上“發票管理”,從根本上斬斷了這條套利鏈條,讓更多黃金交易資金進入正規渠道。
以稅收優惠為抓手,鼓勵投資需求“進場”。引導黃金投資者在上海黃金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等國家級標準化&&交易期貨黃金、銀行紙黃金等標準化的黃金投資産品,不僅更符合現代金融投資的方向,也更便捷、安全。
新政也將直接作用於消費端。對於用於首飾、工業等非投資性用途的黃金,其進項抵扣率從原有的約13%降至6%。黃金飾品加工企業的原材料稅務成本有所增加。
消費者購買金飾可能面臨價格上漲,投資者購買金條也可能遭遇業務調整。但這正是市場各歸其位的開始。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黃金稅收新政不僅關乎國內市場規範,更關係到中國在全球黃金市場的定位和影響力。
通過降低場內交易成本,提升“上海金”基準價的流動性與價格發現功能。國際投資者也將因為成本優勢更傾向參與上海市場,使“上海金”在亞洲乃至全球定價中權重上升。
此外,政策設計對標國際主流,必然也將增強中國在全球黃金稅收與交易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提升在全球黃金市場治理中的影響力。
一個規範、透明、高效的黃金市場,不僅有利於保護消費者和投資者權益,也服務於國家金融安全戰略。(文/岳品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