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由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主辦,運動生活方式品牌lululemon承辦的“2025年幸福感研究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行。大會上,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教授彭凱平正式發布了《2025年中國人幸福感報告》(下文簡稱:報告)
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黨委書記李潁、國際積極心理聯合會(IPPA)候任主席Tayyab Rashid,以及lululemon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黃山燕分別致歡迎辭;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副系主任伍珍,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副系主任張丹,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許燕,以及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侯玉波等多位學術嘉賓也受邀出席,共同深入解讀中國人幸福感的歷史傳承與當代表達。
“2025年幸福感研究學術研討會”召開,《2025年中國人幸福感報告》正式發布
動起來,更幸福
據了解,本次報告是清華大學基於對中國文化根源的梳理,針對國人幸福感現狀進行的問卷調研,覆蓋全國五萬樣本。
在幸福感來源方面,報告發現,中國人對幸福感的理解是“在健康的基礎上,通過和諧的家庭和社會關係,在穩定安全的環境中,體驗持續的積極情緒。”
對此,報告為公眾提出了七條提升幸福感的思路。例如,動起來,更幸福,在運動中體驗 “福流”;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規律的飲食;培養樂觀心態;從“了解自我”和“接納自我”開始;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心,激發對生活的感知力;放下手機,活在當下;有效社交,回饋社區,感受真實生活中的聯結。
“我們的研究揭示,幸福不是被動等待的禮物,而是主動創造的過程。通過感受運動的正向反饋、正念練習的當下專注、社區互動的情感聯結,以及自我突破的成長體驗,每個人都能逐步提升幸福感。”彭凱平&&,“運動是提升對幸福感最直接的、最簡單的、最方便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特別是社交性的運動,是獲取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彭凱平強調:“那些最常體驗到深層次幸福感的人群,往往實踐着一種‘全情投入’的生活哲學,而這種狀態也被心理學家稱為‘福流’(Flow)。比如像是在打網球、做瑜伽時,人們會完全沉浸其中。感受到身心合一,就更容易體驗到深度的愉悅感和滿足感。”
專注國人幸福感,助力健康中國
彭凱平介紹,與西方研究不同,《2025年中國人幸福感報告》的研究特別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人的影響,以及當代互聯網內容,來探尋幸福的真諦。同時,調研也基於大數據人工智能算法,具有專業性和科學性。
在主題演講環節,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許燕結合傳統文化與價值體系,多方面詮釋了中國人的積極人格。她提出,“堅韌”是中國人非常核心的積極人格特質。此外,中國人普遍對未來抱有積極的預期,這種樂觀精神是推動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心理動力。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侯玉波則通過探討過度使用手機和社交媒體的弊端,分析了如何通過擁抱真實世界的聯結來提升幸福感,鼓勵大家將時間投資於面對面的深度交流、線下的活動參與,以獲得真正的歸屬感與情感支持。
在每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衞生日,lululemon以門店為社區中心,攜手品牌的大使們在全國城市開展瑜伽、跑步、訓練等豐富的運動課程,並邀請各行各業的意見領袖“對話好狀態”,一起倡導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直以來,lululemon的願景是激發潛能,提升人們的幸福感。開展中國本土幸福感的研究,推廣積極心理學,正是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團隊長期以來的追求。這份對幸福感和好狀態的共同倡導,把我們雙方聯結在一起,共同推動更健康的中國、更幸福的未來。”lululemon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黃山燕&&,“從2021年開始,我們以‘一起好狀態’為主題,通過運動和對話,鼓勵人們探索自己的好狀態。進入第五年,我們很榮幸可以借與清華的合作,深化在這一領域的影響力。”
“如何獲得幸福?”是人類亙古不變的議題。從lululemon給出的報告可以看到,幸福不在遠方,也不是宏大不可捉摸的概念,而是當下切身的感受,來自一呼一吸之間的心靈體驗,一起運動時的歡呼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