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過度飲酒變成了裹挾“情緒”的元兇,成為身體的一道“傷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甘洌的酒只有在“分寸”與“刻度”之間,才能成為科學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那麼,什麼是理性飲酒?我們又該如何做到理性飲酒?7月20日,全球知名烈酒集團帝亞吉歐特邀北京大學公共衞生學院教授馬冠生,以趣味方式,科普飲酒常識、過度飲酒的危害,以及科學飲酒的標準,幫助消費者更好管理自己的飲酒行為,保持身心平衡的生活習慣。
你真的了解“酒”嗎?
通常我們提到的酒指的是通過發酵穀物,水果或者其他糖源産生酒精,而後進行蒸餾提純得到的飲品。酒的主要化學成分是乙醇,又名酒精,是無色、易燃、易揮發的液體,具有醇香氣味,易溶於水。
飲酒後有80%的乙醇迅速被吸收,其中90%的在肝臟內代謝。乙醇主要在肝臟經乙醇脫氫酶(ADH)和乙醛脫氫酶(ALDH)代謝,前者將乙醇氧化為乙醛,後者將乙醛氧化為乙酸。乙酸進一步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由於每個人代謝酒精的能力有差異,飲酒後産生的反應也各不相同。而當酒精濃度超過肝臟代謝能力時會瀰漫到全身,進入心、肺、腦、腎等組織,對各部分産生不同影響。
長期過度飲酒對身體有哪些危害?
經常過量飲酒與多種疾病密切相關,就像給身體埋下 “定時炸彈”。
短期來看,瞬時的過量飲酒可致急性酒精中毒,導致嘔吐、意識模糊,還可能因判斷力下降導致意外事故。長期來看,經常過量飲酒對肝臟損害最明顯,乙醇代謝産生的乙醛會誘發脂肪肝。另外,過量的酒精增加心血管疾病、痛風、胎兒酒精綜合徵和某些癌症發生的風險。
因此,要避免過量飲酒。
“理性飲酒”的標準是多少?
目前世界各國制定的“飲酒標準”不盡相同。在我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成年人1天的飲用酒精量不超過15克。15克相當於一瓶450毫升的啤酒、150毫升左右的葡萄酒、38度白酒50毫升、52度白酒約30毫升。並強調兒童青少年、孕婦、哺乳期媽媽、慢性病患者不應飲酒。
消費者可根據個人差異,參考以上標準,做到科學、理性飲酒。
理性不是限制,而是對自己負責的智慧。刻度也是態度,“克制”才是贏家。帝亞吉歐全面升級的“理性飲酒DRINKiQ”微信小程序已正式上線。消費者可點擊H5互動頁面獲取“理性飲酒DRINKiQ”微信小程序,通過參與“飲酒知識測試”,了解更多關於理性飲酒的專業知識,為身心平衡的生活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