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為何“買買買不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7/01 09:09:59
來源:經濟日報

盲盒為何“買買買不完”

字體:

近年來,“盲盒經濟”十分火熱。盲盒,源於日本的“福袋”,商家通常會在福袋裏隨機裝入價值高於福袋定價的商品進行售賣,最初是一種處理尾貨的方式,但由於其極高的性價比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現在,一個成本幾元的玩具,在商家的包裝下,搖身一變,身價翻了十幾倍,稀有款在二級市場更是能賣到幾百元甚至上千元。有人説,這不是“智商稅”嗎?直接買自己喜歡的款式難道不香嗎?

  這就要從大腦的“獎賞機制”説起。

  想象一下,如果你靠“運氣”抽到了喜歡的盲盒手辦,是不是比直接買要更開心呢?

  我們大腦會通過釋放多巴胺來獎勵某些行為,對“意料之外的獎賞”釋放的多巴胺會比“意料之中的獎賞”釋放的多巴胺多三四倍。直接購買喜歡的手辦固然讓人高興,但是卻不會有意外的驚喜了。

  而且,不少盲盒消費者還存在“賭徒謬誤”:認為一些事情發生的概率會隨着之前沒有發生該事件的次數而上升。就像購買盲盒,即使這次抽到的不是自己心儀的款式,但潛意識裏會認為自己下一次抽到的概率會變大。但事實上,每一次的購買都是相互獨立的隨機事件,而消費心理會受到“賭徒謬誤”的強化,從而進行衝動消費。

  盲盒除了擺着也沒啥用呀,怎麼就會一直“買買買”呢?

  “沒用”才會一直買!

  以泡泡瑪特的産品為例,大多數盲盒形像是和知名設計師合作或者與影視IP聯名,設計的創新點主要聚焦於外觀和形象,這些特點會影響消費者對産品的情感反應,但並不會增強産品的實際功能。因為産品如果本身具有了功能性,消費者首先會將這些商品從“情感賬戶”中劃走,在價格上可能和同類型的功能産品比較,並且在這一類功能性産品數量達到“飽和”時就會停止“集郵”。畢竟,一般消費者也不會花高價去“開”一個隱藏款充電寶。

  此外,人們對不可預見的事件有一種“預測成癮性”。社交&&上有很多購買盲盒的攻略,當我們精心研究後,會認為自己發現了某種“規律”。比如,通過盒子的重量,上下左右晃動的手感、聲音等細節,來加大抽到心儀手辦的概率,這也提高了購買盲盒的“可玩性”。而消費者一旦通過這些“攻略”得到了自己心儀的手辦,會有特別的成就感,那麼進行下一次消費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同時,盲盒的社交屬性也不容忽視。買盲盒送人,省去了挑選的煩惱,還能一起享受“開盲盒”的驚喜。在一些二手&&和社交媒體話題下,不少消費者互相交換各自缺少的盲盒款式,通過進行二手交易來加深彼此的&&。而根據消費者的受歡迎程度,不同形象各自“身價”也有區別,商家還加入了隱藏款和限量款,推行飢餓營銷模式,這些都大大刺激了市場需求,使盲盒從小眾變大眾。

  當然,盲盒也不都是“無用”的。隨着“盲盒經濟”的快速發展,盲盒形式也已經從潮玩領域逐漸深入到其他領域,比如機票盲盒、美粧盲盒、剩菜盲盒等,可謂“萬物皆可盲盒”。“盲盒模式”本身沒有好壞,而是要看自己覺得值不值。

  一個心儀的盲盒玩具,可以滿足我們的情感寄託;一次未知的旅行,會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風景;一次盲盒購物,可能會讓我們享受到極致的性價比……拆開盲盒之後,所産生的興奮或者失落,都是難得的情感體驗和經歷,而正是因為這樣,才讓這些“無用之物”變得“有用”了。 (作者 樊楚楚)

【糾錯】 【責任編輯:紀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