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近段時間,購買以“金豆”為代表的小克重黃金産品成了年輕人的一種新潮流,“金豆”重量多在1克左右,有實心、中空、豆子、愛心等多種形狀,售價為當日金價加少許工費,一顆大約400~600元。市場上,多個知名黃金品牌門店都推出了該産品,“金豆”還在一些直播間頻繁上架。社交&&上,相關討論熱度持續增長,有人説自己每月發了工資就買一顆金豆,有人將攢下的金豆拍成照片或視頻然後“曬金”,還有人互相交流着買金攻略,比如哪個&&容易蹲到低價、哪家店舖不靠譜等。
一直以來,黃金似乎總與“雍容”“富貴”等看上去“年齡偏大”的形容詞&&在一起。2013年,國際金價大跌,以中年女性為代表的一批消費者因此大量購買黃金製品,10年之後,黃金又成了年輕人的“心頭好”。時間變了,消費群體變了,但無論買黃金製品還是攢金豆,大部分人“買金”的動機都是投資理財。
攢金豆並非讓年輕人心動的第一種理財方式。幾年前,剛入職場、經濟獨立不久的我就曾跟隨買基金的熱潮而成為一名“養基人”,身邊也有朋友開了股票賬戶,想讓自己的積蓄有所增長。
一個人與金錢打交道的能力被稱為“財商”,眼下年輕人攢金豆的行為,正是財商實踐的一種形式。
作為普通上班族,不少年輕人手裏有些閒錢,但算不上多;他們可能通過各種媒介有了一些理財意識,但談不上多專業,更沒有時間和精力整日研究大盤、分析指數。這種背景下,高保值、低風險的黃金産品就成了不錯的選擇。
媒體報道中,有年輕人&&自己有配套的攢金瓶,買來的金豆都存放其中,就像小時候往存錢罐裏投硬幣一樣。顯然,相比於銀行卡或理財APP上的數字,看得見摸得着的黃金讓人感覺更真實,定期購買也更有儀式感,單價不算太高,也降低了年輕人的理財門檻。有網友開玩笑説,“喜歡這種花了錢又像沒花錢的感覺”。
年輕人向來是“時髦”的代言人,當“攢金豆”相關話題頻繁出現在社交&&,當分享、交流買金經驗成為一種社交方式時,不少年輕人則衝着好玩、時尚加入了買金的隊伍。
不過,應該明確的是,和大多數投資形式一樣,買黃金也有風險。這一方面來自外界,如目前黃金實物銷售市場的回收渠道並不很通暢,有些經非正規渠道銷售的金豆還存在成色不足等問題;另一方面,雖然黃金抵禦風險能力較強,但依然存在價格大幅波動的可能,攢金豆未必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
其實,“攢金豆”成新聞,除了與黃金行業的創新、電商&&與社交媒體的營銷有關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近期國內金價的持續走高態勢。
在“養基”的日子裏,我堅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定期定額投資,經歷過基金凈值如過山車般上漲和下跌,也曾在賣出與再持有一段時間之間反復猶豫。那些攢金豆多時的投資者,大抵也會有類似經歷。與大戶相比,我們在理財市場的投入只是“三瓜兩棗”,但這樣的實踐本身就是了解金融市場、學習判斷行情、懂得承擔風險與收益的過程。
眼下,攢金豆越熱,場內場外的人就該越冷靜。場內人不因此打亂投資布局,場外人不盲目跟風入場,這些都是高財商的重要體現。畢竟,“一夜暴富”的故事實在不常有。對每一個普通人來説,想要讓自己的資産增值,最穩妥的方式就是長期、理性的投入和努力。(羅筱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