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折戟後,第三次闖關的Keep,終於叩開了港交所大門,成為“運動科技第一股”。昨天,Keep創始人兼CEO王寧在港交所敲響了上市銅鑼。Keep此次上市頗為低調,既沒有大排場的敲鐘儀式,也沒有網上直播全過程,甚至北京總部也沒有相關慶祝儀式。
上市並非終點。從盈利能力到用戶爭奪,一路艱難跋涉後的Keep仍有不少“必考題”需要作答。
三次遞表終登港交所
Keep發行價定在每股28.92港元。上市首日,Keep高開4.77%,但盤中一度破發。截至當日收盤,Keep報29港元,漲0.28%,總市值超過152億港元(約合19.41億美元)。
“終於上市了。”不止一位接近Keep的人士對記者感慨。作為運動科技賽道的獨角獸,Keep的IPO之路並不順遂。從最早計劃赴美上市,到轉戰港交所,Keep分別於2022年2月25日和2022年9月6日兩次遞表,但兩次申請均未能在6個月內通過聆訊。
但在很多人眼中,Keep的成長仍舊稱得上是“突飛猛進”。2014年9月,王寧從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畢業,創立了Keep,公司的名字來源於他自己在減肥過程中總結凝練的最重要的成功因素——堅持。2015年Keep的APP上線,之後一路高歌,在年輕人中大受追捧,3年就積累了1億用戶。從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短短一年時間裏,Keep連續獲得4輪融資,總金額超過5700萬美元。
根據灼識諮詢報告,按月活躍用戶及月活用戶完成的鍛煉次數計算,目前Keep是中國最大的健身&&。過去幾年裏,大眾對於健身日趨重視,中國線上健身行業迎來一波快速成長期。在2019年至2022年,Keep的平均月活用戶逐年遞增,分別為2180萬、2970萬、3440萬和3640萬。
根據招股書,2019年至2022年,Keep的營收分別為6.63億元、11億元、16億元、22億元,實現連年增長。但營收增速呈逐年放緩趨勢:其中2020年同比增幅為66.9%,2021年同比增幅46.3%,2022年同比增幅36.6%。
盈利問題仍是必考題
目前,資本市場的關注點正在從“增長和前景”轉向“盈利和確定性”。對Keep來説,上市只是一個新開始,盈利問題仍是亟待作答的“必考題”。
Keep目前的商業模式主要為自有品牌産品的銷售和會員訂閱及在線付費內容,2022年,兩項收入之和佔Keep總營收九成以上。其中,自有品牌産品的銷售佔據了超過50%的比例,營收由2020年的6.36億元漲至2022年的11.36億元;會員訂閱及在線付費內容收入由3.38億元漲至8.94億元。
但記者注意到,在運動産品市場,Keep銷售額提升的同時,毛利率卻在逐年下降,2020年Keep售賣運動産品的毛利率為20.8%,但兩年後毛利率就減少至14.5%。為公司帶來最多收入的手環産品在2020年收入將近3900萬元,毛利率為24%;2022年收入為1.16億元,但毛利率卻跌到了-16.1%,呈現出“賣得越多虧得越多”的狀態。對此,Keep解釋為,新款手環的推出會導致舊款手環打折出售拉低了毛利率。
打折出售的背後,是運動産品市場的激烈競爭。在智能硬體方面,Keep正面對手有咕咚、悅動圈、樂刻運動、小米等多個廠商。同時,高成本的支出蠶食着Keep的利潤。為了保持曝光度和商業轉化率,2020年至2022年,Keep的營業成本分別為6.07億元、9.43億元和13.11億元,佔總收入的54.9%、58.2%和59.3%。
“如果Keep在2016年不能轉型成為一家盈利的互聯網公司,那麼Keep也就沒有什麼機會了。”早在2015年,王寧就曾公開表達對於盈利的渴望。然而8年過去,Keep始終未能扭虧為盈。2019年至2022年,Keep經調整的虧損凈額分別為3.66億元、1.06億元、8.27億元、6.67億元,累計虧損近20億元。業內人士&&,如何在營銷支出和構建業務的可持續競爭力中找到平衡點,是Keep上市後的當務之急。
用戶留存率成未來挑戰
Keep一直都在努力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火爆出圈的獎牌便是其中之一。按照規則,用戶在&&報名行走、跑步、跳繩、騎行等比賽,達到賽事要求即可獲得Keep設計的實物獎牌,形式包含獎牌、徽章、手鏈等,報名費在39元至79元之間不等。
獎牌的確給Keep帶來了不小的收入增長。2023年第一季度,Keep收入為4.47億元,同比增長7.2%,Keep將這一增長主要歸因於虛擬體育賽事的收入增加。
但隨着賽事和獎牌增多,如何讓用戶保持較高的活躍度,並將這些用戶轉化為忠實運動健身愛好者並留存下來,並不容易。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2年,Keep的平均月會員留存率分別為70.8%、73.3%、71.7%及65.3%,整體呈現下滑趨勢。
目前,國內線上健身行業發展迅速且競爭日益激烈。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抖音、B站、小紅書等在居家健身內容領域有不同程度的布局,且不乏劉畊宏、周六野等現象級的IP出現。“未來中國健身市場仍然保持巨大增長潛力。但在互聯網市場整體進入存量階段且獲客流量愈加艱難的當下,Keep必須提供新的商業化模式和盈利可能。”有互聯網分析師&&。(記者 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