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至14日,第27屆CBE中國美容博覽會(以下簡稱“美博會”)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3200多家參會企業齊聚於此,探討化粧品行業發展新趨勢,助力消費增長復蘇,提振産業發展信心。
其中,眾多化粧品企業亮相美博會,帶來新品發布,展現科技創新,凸顯煥新升級,通過美博會彰顯全新活力。
林清軒山茶花抗老精華油升級4代 山茶花抗老面霜首發亮相
本屆美博會上,林清軒的展&人氣高漲,排隊諮詢人數眾多,成為展館內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本次林清軒帶來了兩款新品發布,分別是第4代山茶花抗老精華油和首發的山茶花抗老面霜,持續加碼抗衰老護膚賽道,不斷擴大品牌規模。
“山茶花的‘小皇瓶’油,在疫情這三年我們升級了兩代,從第三代又升級到第四代,第四代就變成了抗老‘小皇瓶’精華油了。這10年已經賣掉了2000萬瓶各種規格的,是我們的超級大單品。”林清軒創始人孫來春介紹,“山茶花抗老面霜是我們1000多個日夜研發出來的新品。”
孫來春&&,山茶花抗老面霜具有高功效、高天然和高膚感的三大特點。“高功效就是抗皺紋數據要好。林清軒是做天然護膚品,但是高功效和高天然成分往往是個矛盾體,但是我們做到了高功效的同時高天然成分。高膚感,就是膚感要高級。”
林清軒展&的火爆折射出化粧品市場復蘇的信心,面對消費復蘇,林清軒積極探索創新舉措。今年3月,林清軒官宣品牌升級,品牌定位由“山茶花修護專家”升級為“山茶花抗老修護專家”,側面反映了林清軒進一步搶佔市場份額的決心。而在林清軒官宣定位升級後,緊接着便宣布全面開放加盟市場,開啟品牌規模化。“今年線下店迎來機會了,線下店全面開花,我們準備增加300家店,線下是今年一個很重要的機會。”孫來春説。
此外,孫來春&&林清軒將持續加大科研投入,“我們今年準備投入更大的科研經費,開發更高級的抗皺紋的護膚品,我們將跟科研院校開展合作,包括跟中國的抗衰老協會的分會開展有關抗皺方面的標準制定,抗皺方面的核心成分研究,用好中國特色的植物,而且着手進軍北美跟東南亞市場。”
美博會現場,林清軒與瑞士Naturalps達成“抗老技術聯合研發戰略”合作,結合高山植物精萃聯合研發,以生物科技創新賦能,研發更多抗老配方技術,帶來更高效的抗老産品。
談及中國化粧品行業的發展趨勢,孫來春認為國貨品牌迎來了超越國際品牌的機會,“國貨的品牌的佔比將越來越大,中國的消費者更自信了,他們更加相信中國的産品了。同時,中國的品牌開始高度重視原料和科技創新了,在天然護膚品和合成原料方面是林清軒的機會,也是整個中國品牌的機會。”
老牌國貨持續煥新 鬱美凈迎來創新突破升級
國貨品牌鬱美凈亮相本屆美博會,帶來傳統暢銷産品鬱美凈兒童霜、鬱美凈金牌兒童霜等,還針對市場變化,帶來了數款新規格新包裝的傳統産品,此外還有多款全新産品亮相。
鬱美凈發展至今已有44年歷史,1980年鬱美凈上市了中國第一款針對兒童的兒童霜。日前,由中審眾環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天津濱海公證處公證,鬱美凈兒童霜自1990年至2022年累計銷量已超過45.25億袋。但鬱美凈深知,品牌之路,不進則退。面對市場變化、消費升級,鬱美凈品牌力的提升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時代對鬱美凈這樣的傳統國貨品牌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産品中創新,在渠道建設中創新,這是鬱美凈始終在探索的命題。”天津鬱美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史濱説。
史濱&&,不會因為時代的變化而捨棄化粧品産業,未來鬱美凈將始終堅守兒童護膚賽道,幫助中國寶寶解決皮膚問題,同時更加聚焦鬱美凈主品牌。除品牌戰略調整外,在科技研發方面,鬱美凈將聯合國內頂級專業機構,共同開發新産品,用科學技術賦能品牌發展。“通過鬱美凈近幾年對中國兒童皮膚的分析,發現困擾中國兒童和家長最大的問題還是濕疹問題。”鬱美凈董事長史濱説,“結合對兒童濕疹的研究,未來我們將發布相關白皮書。”
據了解,在美博會之前,鬱美凈已攜手中國婦幼健康研究會、育學園在北京舉辦了一場“兒童皮膚健康及濕疹問題研討會”,旨在為嬰幼兒肌膚常見問題尋找權威解決方案。此次美博會上,鬱美凈也宣布,將聯合全球領先的測試、檢驗和認證機構SGS進行為期三年的“敏感肌全程消費者大測試”,在持續三年的時間裏以屏障脆弱性與嬰兒類似的人群為對象,長期進行産品過敏測試跟蹤。測試結果將覆蓋中國南北方多種氣候環境條件,以確保最終産品經得住中國多樣的環境變化挑戰。
據介紹,近年來鬱美凈持續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引進了國際、國內化粧品生産的先進製造設備、實驗檢測儀器及技術檢測手段,實現了化粧品生産的管道化、潔凈化、自動化,車間生産環境凈化等級達到了10萬級凈化等級標準。同時,為提升産品膏體品質,引進的世界先進的乳化設備,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2022年以來又在檢測、檢驗儀器設備上加大投資,確保鬱美凈每一批次産品品質達標。
史濱在接受採訪時&&,國貨品牌要“做實”“做活”“做優”,“在注意力經濟時代,營銷對品牌發展固然非常重要,但企業和品牌的根基還得是産品自身,國貨品牌要不斷提升産品品質,以安全、質量和真正的用戶口碑為基礎,講好中國品牌新故事,這才能持續鍛造企業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對於鬱美凈品牌,史濱有着更長遠的目標,“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把它做成中國兒童護膚賽道的第一名,打造一個真正的百年中國品牌。”
Spes詩裴絲首次亮相美博會 激發“蓬鬆美學”洗護新趨勢
功效型洗護品牌Spes詩裴絲攜新品“Spes紅沒藥醇多肽洗髮水”亮相展會。區別於主要通過抗菌劑達到效果的傳統去屑洗髮水,Spes詩裴絲將皮膚活性多肽應用於洗護産品中,利用Spestide專研複合肽修護頭皮屏障。“我們主打的還是功效這個點,圍繞更加適合中國人的洗護産品去延展整體的産品線。”Spes詩裴絲創始人鄭如晶在接受採訪時&&,“在品牌創立之初,我們就投資建立了全球創新研發中心,聯合國內外超10家權威科研機構進行研發共創,希望為中國消費者提供全新的功效洗護體驗,讓國貨好産品走進千家萬戶。”
專注科技研發,Spes詩裴絲推出多款創新功效型洗護産品,Spes海鹽洗頭膏、Spes幹發噴霧等得到了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除科研發力外,Spes詩裴絲全面布局線上、線下渠道,在持續深耕線上渠道的同時加速線下渠道開發。Spes詩裴絲所開創的“控油蓬鬆”品類,在短時間內快速完成覆蓋全國核心商圈超30000家門店。不僅與盒馬、調色師、三福等渠道成為了長期的合作夥伴,更是牽手物美超市、華潤萬家、Olé精品超市、屈臣氏、永輝、大潤發、伊藤洋華堂、沃爾瑪等渠道。“之前我們更多的是在解決廣度的問題,我們知道線上的生意它佔比其實很小,消費者還是會去逛店,尤其是現在開放之後,消費者會去一些美粧集合店等更加便捷的渠道去購買産品。”Spes詩裴絲創始人鄭如晶説。
基於Spes詩裴絲創始團隊積累的供應鏈整合能力,根據不同的終端需求、線下場景、用戶畫像,Spes詩裴絲從産品開發、門店服務、運營推廣到渠道政策,採取定制化方案,賦能線下銷售。以Spes詩裴絲與屈臣氏的合作為例,Spes幹發噴霧自上線屈臣氏後,迅速成為免洗噴霧品類銷量第一,Spes海鹽洗頭膏在屈臣氏銷售增長近200%。
在美博會現場,Spes詩裴絲專供屈臣氏的洗護産品讓人眼前一亮。創新開發的包材,雙倉雙萃將活性成分更好封存,讓功效最大化發揮,系列産品都將於近期登錄全國屈臣氏門店。“今年線下渠道會更加深入地去做一些定制開發,不同場景、不同渠道我們會用不同的合作運營的方式。”Spes詩裴絲創始人鄭如晶説。
Spes詩裴絲也在探索多元化的營銷模式,“我們會跟一些劇集和綜藝進行合作,6月份也會官宣我們的代言人,在5月中旬,我們跟天貓美粧也有一個國貨新勢力的IP,闡述我們背後的研發邏輯。”Spes詩裴絲創始人鄭如晶介紹,“我們每一款産品都會把産品的成分、分子式標注在産品外觀上,讓消費者更加直觀地了解到品牌要做什麼。”
通過品牌多點發力,Spes詩裴絲不僅激發“控油蓬鬆”成為洗護市場新趨勢,也推動“控油蓬鬆”成為了銷售規模最大的品類之一。本次美博會的展館設計也突出了“蓬鬆”這一感官體驗,展館以“源之力”為主題,其經典洗髮水巨型瓶身懸浮於展位中心,非常引人注目。
“我們希望跟大家更近距離地去做一些互動,包括去展示我們的産品,為什麼會做比較大的這樣的懸浮物,因為我們是在展現蓬鬆的感覺,它是一個反重力的裝置,遠遠看上去它就像漂浮在這個範圍當中,體現Spes詩裴絲獨有‘蓬鬆美學’。”Spes詩裴絲創始人鄭如晶説。
花西子首次參展,“隱園·美博會限定”展現中國風韻
中國品牌花西子首次參展上海美博會,帶來了空氣蜜粉、蠶絲蜜粉餅、小黛傘防曬粧前等品牌經典産品和持色唇紗、玉養氣墊等新品。
花西子的展館充滿中國風韻,其名為“隱園·美博會限定”,延續了其線下旗艦店“西湖隱園”的現代中國園林風格,打造獨具東方時尚感的“藝術館式展館”。“整個展館的布局靈感則來自中國園林中的‘內庭外院’。通過這種布局可以由內到外地把中國文化更好地表達出來,賦傳統予時尚。”花西子品牌傳播負責人林增盛説。
中國傳統文化與非遺一直是花西子的關注點,談及非遺,林增盛介紹:“除了在産品上我們結合非遺工藝,目前我們還在做一個叫‘非遺文化進校園’的公益項目——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有很多的非遺文化與工藝,我們跟涼山州教育基金會還有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發起了“涼山薪火傳承計劃”,計劃5年投入500萬,為少數民族地區學校開設民族文化課堂,整合當地多方資源,探索開發非遺文化校本課程,以非遺傳承人+學校老師的授課模式,讓非遺文化進入課堂,通過系統化培育,讓民族地區的兒童掌握本民族文化知識與技能。這個項目將會覆蓋100所學校。”
此外,出海是花西子的重要戰略,通過海外銷售,花西子將品牌理念和中國文化內涵傳播四海。目前花西子海外社交媒體賬號粉絲總數已突破200萬,海外獨立站也已覆蓋全球46個國家和地區,“最核心還是美國市場和日本市場,我們最近也在拓展歐洲市場。”林增盛説。(文/楊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