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布衣創始人、首席創意官李琳:開拓美好邊界 創造理想生活-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5/10 09:13:50
來源:新華網

江南布衣創始人、首席創意官李琳:開拓美好邊界 創造理想生活

字體:

  五月的杭州,清風拂堤春光旖旎。站在天目裏的中央廣場上,環顧四週,可以看到17棟清水混凝土構建的灰色單體建築,由傾斜交錯的步道相連,組成了天目裏的主體——這裡就是江南布衣公司(以下簡稱“江南布衣”)的總部所在地。在這個藝術與商業相融共生的空間裏,以服飾為媒介,江南布衣旗下的多個品牌與國內外優秀的當代設計師攜手,在“生活的藝術“和“藝術地生活”之間不斷探索、拓寬邊界。

江南布衣創始人李琳

  緊跟時代腳步 和品牌發展共同成長

  一直以來,江南布衣旗下的品牌都很擅長與消費者分享品牌對於藝術和生活的思考,因此在創立之初便吸引了一眾具有相同生活理念的簇擁者。

  現今,作為江南布衣創始人、首席創意官的李琳主要負責設計部門,同時還包括開拓公司未來新項目和創意部分。在成立將近30年時間裏,江南布衣始終堅持“以設計驅動”,從單品牌JNBY開始,不斷孵化,逐漸打造出了多維度、多梯度發展的多品牌矩陣。隨着消費群體的逐步擴大,江南布衣也日漸走向更為廣闊的市場。

  但在經歷了快速發展之後,李琳也意識到企業在業績表現良好的同時,還亟需轉變思路提升管理,為此公司增加了多重審核機制,對所有在售和即將上市的産品進行全方位的多輪審核;並成立了由多名非設計師的高管成員組成的“創意設計審核管理小組”,採取一票否決制,嚴格審核管理所有創意設計相關工作。一系列的改變與進步,既為業務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也為企業前進把穩了方向。

  新華網:設立江南布衣公司最初的構想是什麼?

  李琳:那時候剛大學畢業,想出國但託福沒考好,雖然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但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幹什麼,比如説比較刻板的工作、朝九晚五上班那種就不太適合我。後來正好有機會開個服裝店,就覺得開個小店挺好,當自己想去旅行的時候就把門一鎖,挺簡單的。

  後來發現也不那麼簡單。雖然是開個小店,但也要想辦法盡快把服裝賣出去,拿到錢才能繼續買原料,所以就會不停地想,今天要想款式,明天要想這些東西怎麼賣出去,賣不掉的時候要想怎麼把它處理掉,讓資金能盡快回籠。

  逐漸有了團隊,公司小的時候管理相對也還靈活。記得有好幾年我們公司出去吃飯,一桌就能坐下所有人,大家早上也不用打卡,經常下班也不回去,比較隨意。

  當一桌子能坐下所有人的時候,什麼問題都好解決。後來慢慢人多了,就發現那種簡單粗暴的管理不行了。所以我們在90年代末找朋友幫忙推薦了兩位有外資大公司管理經驗的人才,現在他們也還在我們公司。

  新華網:一路走來有什麼變化?

  李琳:很多,特別是2016年上市以後,公司規模比以前大了,也更系統了。後來天目裏園區也準備開了,我們就聘請了現在的CEO(吳華婷)。她跟我是浙大校友,之前就作為我們公司的投資人合作很多年。她就像一個神秘顧客,有時候到我們店裏消費完,三更半夜就給我發消息説這個服務怎麼樣、那個東西有什麼問題。

  我是一個很感性的人,她比較理性比較細緻,跟我就比較互補。互相之間磨合好了以後,覺得輕鬆很多,這樣我可以把精力騰出來,去做更天馬行空一點的(事情)。

  新華網:那你現在主要負責的工作是什麼?

  李琳:主要還是負責設計部門,包括未來可能孵化的一些新項目,主要是創意的部分。現在我連公司周會都可以不參加,所以幸福得很(笑)。有時候可以放手一些,這樣有利於他們的成長。但我還是可以從一個消費者的角度,提提意見什麼的,這樣就挺好。

  新華網:企業經營到現在肯定也有不順的時候,讓你感覺到最難的是什麼時候?

  李琳:就是前兩年經歷的因為設計引起的爭議,有過很沮喪的時候。公司內部確實有反省,我們已經是一個大眾品牌,尤其是面對現在的互聯網時代,應該尊重更廣泛的人群。所以公司很快就成立了審查小組,現在所有的設計的終審都是由非設計師來進行,他們如果覺得某些設計可能會引發歧義,是可以一票否決的。

  擁抱美的世界 對設計的追求永無止境

  身為公司的首席創意官,李琳對於美有着自己的理解與認知。在與藝術的長期跨界合作中,江南布衣也在對服飾時尚的探索中不斷深入。李琳相信,設計師需要在大眾審美和藝術設計之間找到平衡點。雖然消費者會將購買作為一種投票方式,但李琳認為品牌不能完全迎合消費者,否則就會失去自己的獨特性。

  新華網:你對美是怎樣理解的?

  李琳:這是個很大的話題。從更廣義層面上説,美是很主觀的,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美。

  舉個例子,很多人來了我們園區,都説挺舒服、挺安靜。這個安靜,我的理解一方面是聲音,另一方面可能是視覺上,就是看過去不鬧騰。説起來好像很簡單,其實在初期我們做了很大努力,包括所有招商的店家招牌都要審過,統一按我們要求不能在門店外挂燈箱等,希望整體看上去是好的。一開始遇到的阻力非常大。有些公司説我租一整棟樓,但我要在廣場上放一個牌子,或者在朝着廣場的玻璃立面上放一個海報。每一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我們堅持了。後來天目裏對面和附近的一些商業體也開了,因為那些是單獨售賣的,所以每一戶都不一樣,都挂了自己的招牌,滿滿當當的。兩邊一比就能看出來不一樣。當然也有人説不喜歡天目裏的。

  所以説,美雖然是個主觀問題,但能給做這個行業的人提供一種不同的樣本,給大家另外一種美的 啟發,我覺得挺好。

  新華網:作為設計師品牌,在選擇設計師的時候有什麼標準?

  李琳:對設計師來説,審美肯定是挺重要的,這是與生俱來的。而且你要喜歡這個事兒,因為設計的工作其實很辛苦,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很瑣碎的。比如在想一個款式的時候可能天馬行空,然後就要落實下去,什麼材料、工藝、細節,怎麼配扣子、拉鏈,到後面打版製作還需要反復跟人溝通。如果這個設計師表達不準、畫得不準,可能打出來的版式就不是他想要的效果。所以需要他非常熱愛這個工作,能靜下心來,還要善於溝通。目前我們公司的設計師有100多位,主設計師都是中國人,在公司的時間也都比較長,像JNBY的主設司齡已經有二十多年了。

  新華網:怎樣平衡大眾審美和藝術設計之間的關係?

  李琳:作為品牌,消費者還是用自己的購買來投票。但品牌不能所有的東西都奔着那個去,如果品牌設計師在做設計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是奔着迎合消費者去的話,牌子是不會走很久的,你自己就會很快把自己消費掉。

  新華網:你認為一個服裝品牌應該怎樣保持活力?

  李琳:要試錯,每一季都要有創新的部分。我們現在用的這個管理系統,它會追求存貨周轉天數,它會追求售罄。但我一直説,對這些數字無限制地追求最高,最後就會變成一個非常乏味的牌子。

  當你追求存貨周期最短,就會讓工廠以最快的時間給你做面料,就沒有時間定制,只能都用現貨,創意就會被局限。當你只追求售罄,就會把那些可能比較有新意的設計捨棄掉。

  要保持活力,就要容錯。不怕庫存,只要東西好看。

  新華網:現在能讓你感到開心和興奮的事情是什麼?

  李琳:其實大部分時間我都是個很高興的人,非常簡單的事情就能很高興,一個人呆着摸摸石頭、摸摸樹葉就感覺很幸福。可能從另外一個角度,説回“美”那個事兒,如果你善於發現生活裏的美好,那麼大部分時候都會是挺高興很愉悅的心情。比方説,早上醒來,看到太陽照在窗簾上,光打在墻上,就會覺得好美,心情就會很好,再爬起來拿相機拍張照片,就覺得這一天挺高興的。

  汲取藝術養分 碰撞中實現相融共生

  近些年來,江南布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與不同品牌或藝術家的跨界合作中。從1990年代接觸當代藝術後,李琳開始贊助國內藝術家項目和展覽。2008年她和藝術家耿建翌創立了“想象力學實驗室”,資助和策劃了過百項當代藝術活動和項目;2020年,她設立了“芝麻實驗室”,致力於庫存零散面料的再創意、再利用;2022年,她推動JNBY與因遭遇疫情資金困難瀕臨解散的現代舞團“陶身體”合作,獻出了獨特的現代舞春夏大秀……藝術與時尚的碰撞,以更多元、更直觀的方式激發了江南布衣的發展活力。

  想象力學實驗室與芝麻實驗室共同用白色庫存零散面料打造的2021年中秋節月亮藝術裝置。在裝置拆除後,這些面料被再次利用做成懶人沙發

  新華網:天目裏園區的建立是怎樣一個過程?

  李琳:最開始就是想做一個喜歡的公司總部,不用老是搬辦公室。在2012年的時候有了這塊地,就想把自己喜歡的東西都裝進來,但當時資金不太夠,本來想再等等,後來發現攢錢的速度趕不上漲價的速度。所以就咬咬牙,找了合夥人來一起做這件事情,也為此引進了投資人。

  開始接受投資的時候很謹慎,後面發現只要坦誠相對,不過度承諾,雙方就會建立一種健康的關係,而不成為壓力。

  新華網:為什麼要在園區裏做一個美術館?

  李琳:我老説自己是藝術最大的受惠者,從入行開始,周圍的藝術家朋友們教會我很多東西,比如説不能重復自己,還有很多價值觀的樹立,都是從他們那裏來的。

  當我出去旅行,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看展覽、拍照片,記錄自己希望能夠記住的這些東西,然後回來就分享給設計師同事,從這裡面我們都得到了很多養分。我有時候會想,如果自己從小在那樣的環境里長大,可能就去當藝術家了。我們的品牌有那麼多人愛護,很多熱愛藝術的人都是我們的客人,我也想給大家提供一個這樣的場所。

  等到美術館做起來以後,又覺得光靠展示已有的收藏品,美術館可能不夠活力,因為這些收藏品不能老換。在這個過程當中,團隊也希望自己能夠策展,所以慢慢就走向了專業美術館的道路。

俯瞰天目裏園區

  新華網:對可持續項目關注的初衷是什麼?

  李琳:其實服裝行業從某些方面來説是很浪費的,而且我本身有點“戀物癖”,衣服的邊角料都不捨得丟,但是也沒有那麼多地方放,要是租個很大的倉庫放,本身也是另一種浪費。

  所以就想能不能把它變廢為寶?我們説的還不是recycle(循環利用)的概念,而是upcycle(升級改造)。這裡又要説回藝術,藝術為什麼好玩,為什麼會持續的被吸引?因為藝術家有很多點石成金、變廢為寶的例子。像負責設計我們園區裏的全球買手店B1ock的藝術家Theaster Gates,最擅長用別人不要的材料。在他住的那個地方有很多老房子,鄰居們拆下來不要的老門窗、舊消防水管、舊地板都給他,經過他的創作,看起來就很不一樣,就變成一個很美的作品。

  新華網:未來有什麼想法或者計劃?

  李琳:現在能想的就是把江南布衣經營好,把園區經營好,這些項目能夠一直可持續地發展下去,就非常理想了。至於説別的東西,就順其自然吧。就像寫小説、養孩子一樣,你開始是這麼想的,發展到後面,其可能就有了自己的性格(笑)。(文/張淳)

  

【糾錯】 【責任編輯:劉夢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