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市集:周末時光,年輕人熱衷趕集去-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4/07 09:05:13
來源:中國婦女報

創意市集:周末時光,年輕人熱衷趕集去

字體:

  小麗/畫

一排排貓頭“構成”的彩虹色冰棍造型的擺件是姜姜的“網紅款”設計。圖為姜姜在北京銀河SOHO的某次市集上“出攤兒”時拍攝的“喵喵喵冰棍”。

  

“搜山茶人Tea Rover”在風物市集上的攤位陳列。

  如今,創意市集就像春天的花一樣綻放在城市空間。和過去的農貿大集不同,人們在這裡出售和購買創意産品、拍照打卡,但它又像很久以前的趕集,顧客和攤主可以討價還價,熱鬧非凡。每一個創意市集都在營造着城市煙火氣,閃耀着創新的火花。各具特色的主題市集吸引着城市裏不同興趣圈層的消費群體,這已成為一種都市新潮流。

  過去,在農村,趕集是老少咸宜的事。如今,周末去創意市集裏拍照打卡、見識創意好物,正成為都市青年人一種新的生活潮流。據了解,今年前3個月,僅北京就已開辦多場創意市集,既有年貨主題“大集”,也有隆福寺商圈的復古市集以及新橋舊書舊物創意市集等,而上海、深圳、杭州、成都、海口等地更是有多場花樣繁多的主題市集。這些品牌市集、主題市集已成為各商圈、文化活動中心的常客,如廣州PO PARK東方寶泰商場的伍德吃托克“一萬種咖啡”市集,深圳創意社區“游牧芒草節”露營主題市集等等,都成為年輕人和年輕父母節假日休閒消費的好去處。

  後疫情時代,創意市集火了

  創意市集(Fashion Market)一詞最早源於英國倫敦,在倫敦東區,一些獨立設計師、地下藝術家、手工藝愛好者集結在一個大場地,販賣自己的原創設計作品。在中國創意市集也不是新鮮事物,國內的第一場創意市集“iMART創意市集”是由《城市畫報》2006年7月在廣州舉辦的。此後,2010年的農夫市集、2018年的HelloMart(哈嚕瑪特)等推廣有機食品的市集接連出現,到如今各類文創、表演、售賣相結合的藝術品市集的雲涌,創意集市已經有了十餘年的發展,並且從一線城市不斷向二三線城市滲透。

  在國外,創意市集作為一種成熟的商業形態,不僅能夠拉動地域經濟的增長,更被打造成知名的城市名片。而國內經過多年的發展,城市市集不僅給年輕人提供了展現自我的舞&,同時也反哺城市,以一種新鮮的生活方式,融入城市生活的日常。

  各具特色、主題的創意市集,吸引着城市裏不同興趣圈層的消費群體,除了為創意買單,人們還可以提前申請成為創意集市的攤主,在市集裏練攤售賣自創好物。按照市集地點的不同,現有的市集形態基本可以分為“購物中心市集”“步行街/潮流街區市集”和“景區市集”三種。而根據主題來分,市集就更為豐富了。

  如果你留意就會發現,創意集市的策劃者和發起人,多是一些愛生活、懂時尚、有創意的青年人,以品牌市集為陣地,凝聚了許多剛剛起步的年輕品牌主理人、設計師。這兩年,火遍全國的青年亞文化市集在各大城市開花,讓城市綻放新的消費活力。

  周末新休閒:逛市集,泡工作坊

  最近,周末約上三五好友逛創意市集成為北京女孩殷曉芙的新休閒方式。中午出發,下午逛市集,拍照打卡、參加工作坊。如果遇到特別喜歡的市集,她能待到晚上6點才回家。“出片兒”“好物”“個性”是她和朋友們熱愛逛藝術集市的關鍵詞。

  今年2月18日殷曉芙在“夢游派對”市集上看到肖邦、莫扎特等古典音樂家的卡通造型周邊産品,聯想到她喜歡的歌手周傑倫的《夜曲》正是致敬肖邦的,就買了一個肖邦挂墜。殷曉芙説:“在集市上,你能看到很多平時沒見過的小玩意兒,我基本上都是為特別有創意的産品‘剁手’。另外,創意市集拍照很‘出片兒’,適合曬到朋友圈。”最初殷曉芙把集市消息轉發給朋友小黃,小黃看到有趣的工作坊又轉發給其他朋友,最後她們竟然有11個人共同去了“夢游派對”。“我是攝影愛好者,在市集的工作坊裏我體驗了用寶麗來相機和奧林巴斯的膠片做移膜照片。”小黃説。

  “90後”高藝璇是抱着學習擺攤藝術去市集的。本科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珠寶設計專業、去英國留學讀設計學碩士的她説:“外國有很多有趣的市集,賣古董的、做手工藝的、街頭賣藝的都在市場擺攤,好逛極了。”高藝璇發現國內的市集上也有許多人賣創意首飾,看著這些手工製作的非標準化産品,她回想起本科做珠寶設計作業時的快樂,漸漸萌生了自己擺攤的想法。高藝璇説,她平時關注了一些市集品牌公眾號,或者去小紅書、大眾點評上看達人發布的市集推薦。她幾乎每個周末都可以找到心儀的創意市集打卡。

  一位市集工作人員向筆者介紹:“這裡整合了年輕品牌的線上流量,並且把線上流量引導到線下,為初創品牌營造線下零售場景。一些市集還會邀請達人打卡體驗,形成二次傳播。”

  據了解,許多創意市集有明確的主題,還會佈置“沉浸式”場景,更像一場裝置秀,或是開設幾場工作坊來提升市集的互動性,以增加消費者的停留時間。

  “追着市集走”:母女搭檔,創意集市溫馨一幕

  春寒料峭的一個周末下午,北京市朝陽區的郎園Vintage蘭境藝術中心逐漸熱鬧起來。花樣繁多的創意手工藝品、工作坊、畫展和如夢似幻的輕紗置景,這裡正在舉辦主題為“夢游派對”的創意市集,別具一格的市集吸引來眾多年輕的文藝愛好者。

  在手工毛氈攤位前,56歲的和璽女士剛剛把手工毛氈擺件、毛氈杯墊、毛氈包包和裝飾畫佈置好,就聽見幾個年輕女子的讚嘆聲:“這個好有意思!多少錢?”這些毛氈工藝品是和璽的女兒王樂美子利用業餘時間設計製作的。和璽告訴筆者,女兒有美術功底,閒暇時喜歡戳毛氈製品。去年,女兒註冊了一個毛氈主題時尚設計品牌,把業餘愛好正式變成了副業。和璽就成了女兒的“銷售”和“助理”。

  開市不到一個小時,和璽就賣出了三個毛氈包,營業額近900元。為期三天的市集,母女倆的毛氈攤位一共收入六千多元。王樂美子告訴筆者,目前她還沒有開設實體店舖,但常去參加創意市集,為以後開設實體店積累經驗。

  “現在線上流量獲客成本攀升,品牌流量變現難度更大,對於剛創業的年輕人並不友好。”市集策劃創業者金含陽向筆者介紹:“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線下銷售&&有需求,所以我就産生了做市集策劃的想法。”

  流光溢彩,輕盈透徹,一隻水銀般的“蝴蝶”落在明艷的綠色人造皮草上。在北京隆福寺“大娃怪市”集市上,一組奇特的微觀“雕塑”吸引了筆者的注意。“這些都是我自己設計的,概念是海底流動的珊瑚。”攤主軒兒熱情地向游客介紹她的滴膠珠寶作品。這個“90後”山西女孩曾經在北京、上海當過平面設計師,現在,“趕集擺攤”成為她的生活常態。從設計、製作到銷售,軒兒全部自己負責。厭倦了循規蹈矩的上班生活,創業做首飾設計,在軒兒來看是件“滋養靈魂”的事情。

  在市集,軒兒能在游客中結識知音,還能通過售賣作品小賺一筆。最近北京的市集多,兩周前,她就帶着母親從太原來到北京,母女倆準備多多參加市集,因為一天平均能賣出三千多元的産品。“我就是追着市集走的,就當帶媽媽旅游啦。”

  創意集市為什麼那麼“紅”

  隨着各類創意市集的興起,“90後”城市騎行愛好者徐宇宙的周末時光又有了好去處。“我發起了一個自行車騎行組織,經常在周末帶大家去各種好玩、好看的地方,創意市集是我們最近喜歡去的打卡地。”徐宇宙説,“我們都是一群比較愛生活的人,創意市集上可以認識設計師、藝術家、詩人,他們都是‘美好生活家’。”

  34歲的姜姜曾是一名互聯網“大廠”白領,她自稱是“大廠下崗搞藝術的自由手藝人”。幾年前,她以貓咪造型為基礎,用軟陶、石膏、黏土等不同材料,塑造出可愛又奇特的造型,經常在市集上得到消費者好評。

  從去年3月起,她創業做起了“怪可愛事務所”。她的作品有種又搞怪又可愛的幽默感,顧客年齡跨度很大,既有小學生也有成熟職場人,更不乏童心未泯的老年人。

  林鈺夕是新聞專業大四學生,最近她去了一個聲稱關注疫情後青年創業的“策展式”市集。在那兒,她聽到了許多創業者的故事,同時參觀了一個小型美術展,“覺得挺有意思的”。不過,她還是有點兒小失望。“因為我是抱着學習策展的心態來的,但攤位佈置沒有很突出亮點。”的確,由於許多攤主會跟着市集走,同一個攤主出現在差異較大的不同市集上,往往背離市集的初衷。

  但創意市集畢竟營造出了一種體驗式的獨特消費場域,不但能夠催生出一批“銷售冠軍”,也滋養了一批“打卡冠軍”。比如茶葉品牌“搜山茶人Tea Rover”,就憑藉頗具現代感的國風攤位佈置,成為各個創意市集的“打卡聖地”。這個年輕化的茶葉品牌沒有實體店面,而是在各種網絡社交&&上寫短詩、發微電影、開設網店,在不同的創意市集上打造個性攤位,不但能吸引粉絲來線下打卡,還能在擺攤現場吸引新的顧客。

  如今,創意市集就像春天的花一樣綻放在城市空間。和過去的農貿大集不同,人們在這裡出售和購買創意産品、拍照打卡,但它又像很久以前的趕集,顧客和攤主可以討價還價,熱鬧非凡。每一個創意市集都在營造着城市煙火氣,閃耀着創新的火花。各具特色的主題市集吸引着城市裏不同興趣圈層的消費群體,這已成為一種都市新潮流。煙火氣與時尚風共存,古老的形式被文化創意賦予了新的內涵,城市“市集”的復興,既是傳統的回歸,亦是創新的延伸,為城市發展探尋出內生動力。這就是市集帶給我們的驚喜,也是城市更為充滿活力的因子。(韓佳寧 文/攝)

【糾錯】 【責任編輯:劉夢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