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4日電(記者 申釘釘)八月末的邯鄲,暑氣漸消,秋風正柔。這座有着三千年未改名的古城,褪去了白日的喧囂,卻因一群特殊客人的到來,平添了幾分鮮活的國際氣息——2025“漢語橋”中文+影視配音主題夏令營的選手們,從美國、墨西哥、俄羅斯、津巴布韋、埃及、阿塞拜疆等國匯聚於此,以漢語為舟,以文化為槳,在“成語之都、太極之鄉”開啟了一場為期五天的中華文明探索之旅。
圖為選手們在進行成語快閃游戲。新華網發
在邯鄲市博物館的晨光裏,這場文化之旅悄然啟幕。不同於常規的參觀,館內精心設計的“成語快閃游戲”讓選手們瞬間“沉浸式”入戲:講解員剛舉起“邯鄲學步”的典故插畫,來自美國的言俐睿便立刻用略顯生澀卻格外認真的中文解釋:“是説古代有人來邯鄲學走路,最後連自己該怎麼走路都忘了!”話音剛落,周圍便響起一片笑聲,緊隨其後的“胡服騎射”“負荊請罪”游戲關卡,讓選手們在搶答與互動中,把邯鄲“成語之都”的底蘊,從書本上的文字變成了眼前可感的趣味。“我原本只知道‘邯鄲學步’,沒想到這裡藏着這麼多成語故事,”言俐睿捧着剛獲得的毛絨玩具,眼睛亮晶晶的,“現在我不僅懂了邯鄲的歷史,更像摸觸到了中國歷史的脈絡。”
圖為選手們與《將相和》演出人員合影。新華網發
當夜幕降臨,選手們的腳步邁向了邯鄲道——這條被稱為“邯鄲文旅生命線”的歷史文化街區。在這裡他們觸摸方言文化。“‘弄嘞不賴’是什麼意思?”來自津巴布韋的楊靖指着墻上的方言牌,滿臉好奇。當得知這是邯鄲人誇讚“做得好、很棒”的日常用語時,他立刻對着同行的越南小夥伴試了一句,逗得對方哈哈大笑。古道旁的閣樓上,經典劇目《將相和》正在上演,當藺相如“負荊請罪”的一幕出現時,選手們紛紛舉起手機記錄,有人還小聲跟着&詞默念。演出結束後,選手們用熟練的中文與表演者們進行了友好交流。網絡達人薩沙和媽媽維多利亞走在街區,被眼尖的游客認出,大家圍上來用中文打招呼,薩沙順勢用流利的漢語分享自己對“和為貴”的理解,瞬間拉近了陌生人之間的距離。
圖為選手在練習太極。新華網發
若説邯鄲道藏着歷史的厚重,那廣府古城便盛着太極的靈動。作為楊氏、武氏太極拳的發源地,廣府古城的青磚灰瓦間,似乎都飄着太極的氣韻。在古城的練武場,太極拳師傅一招一式地示範“雲手”“攬雀尾”,選手們跟着模仿,有的手臂僵硬得像“機器人”,有的腳下拌蒜差點摔倒,卻沒人肯停下。來自阿塞拜疆的何炎學得格外投入,汗水浸濕了T恤也不在意。“太極的動作很慢,但我能感覺到裏面有力量,就像這座城市,看起來古老,卻充滿活力。”他説。
圖為來自俄羅斯的選手薩沙在素坯上刻畫。新華網發
磁州窯富田遺址的陶土香,是另一種打動人心的文化語言。在這裡,選手們參觀了建於明代、清代的磁州窯遺址,了解了制陶流程,紛紛感嘆古人的智慧。磁州窯以“白地黑花”為特色,選手們嘗試在素坯上繪畫,有人畫邯鄲的叢&,有人畫太極圖案,還有人畫了一隻卡通版的“邯鄲學步”小人,原本冰冷的陶坯,因這些充滿童趣的創作,有了溫度與故事。“它不完美,但這是我自己做的!”來自美國的康彩蝶興奮地在罐子底部刻上自己的中文名字,臉上沾着陶泥也渾然不覺。
圖為選手們在合唱《中國話》。新華網發
復興區的郊野公園,是這場旅程中難得的“自然時光”。選手們沿着湖邊漫步,看蘆葦在風中搖曳,聽鳥兒在林間鳴叫,來自阿塞拜疆的何炎忍不住感嘆:“我之前以為中國的古城只有老建築,沒想到還有這麼美的自然風景。”夜幕降臨後,公園的廣場上亮起了星星點點的燈光,一場熱鬧的“晚會”悄然開啟。舞&上,精彩表演接連不斷:有人扮作美猴王,耍着金箍棒騰挪跳躍;有人唱起中文歌,雖然部分歌詞記不太清,卻依舊贏得滿堂喝彩;最後,所有選手們一起合唱《中國話》,“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歌聲在夜色中回蕩,燈光映着一張張笑臉,不同國家的語言在此刻都化作了相同的快樂。
圖為選手們在大名古城裏參與游戲。新華網發
夏令營的最後一站,是大名府。這座曾是北宋陪都的古城,如今通過“數字大名府”技術,讓千年歷史“活”了起來。選手們走進“數字大名府”,仿佛穿越回北宋的街頭:叫賣聲、馬蹄聲、茶館裏的説書聲環繞耳畔,身着古裝的“行人”擦肩而過,再現了“千百處舞榭歌&,數萬座琳宮梵宇”的繁華。走出數字體驗館,燈光秀準時上演,城墻化作巨大的幕布,從戰國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宋的繁華市井,再到如今的邯鄲新貌,一幕幕畫面在燈光中流轉,選手們靜靜觀看,有人悄悄拿出手機錄像,把這份震撼帶回自己的國家。看完燈光秀大家又在古城墻下體驗投壺、射箭、下圍棋,當來自埃及的孟婷語把箭投進壺裏時,現場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古老的游戲,成了跨越國界的快樂密碼。
圖為選手們參觀大名石刻博物館。新華網發
9月1日,夏令營落下帷幕。離別時,言俐睿説:“我會把在這裡的故事講給我的家人和朋友聽,讓他們也知道,中國有一座叫邯鄲的城市,這裡有好玩的成語,有溫柔的太極,還有熱情的人們。”何炎則&&:“邯鄲,一座三千年沒改過名字的城市,用它的古老與鮮活,讓我愛上了中國。”
這場跨越國界的文化之約,或許短暫,卻在每個人心中種下了一顆“中國情”的種子。當選手們帶着邯鄲的記憶離開時,這座千年古城並未停下它的腳步——那些關於成語、太極、磁州窯的故事,會隨着他們的講述,飄向世界的各個角落,而“漢語橋”搭建起的友誼與理解,也將在時光中慢慢生長,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溫暖紐帶。